肖全勝
【摘要】高年級的小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閱讀經驗,具備了一定的自主閱讀能力。而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不僅要進行課
內閱讀,還應該具備一定的課外閱讀量。課外閱讀能夠從更廣闊的視角為學生提供人生指導,因此,本文從小學生高年級的心理特點出發,對語文課外閱讀對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影響進行分析,以期對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外閱讀質量有助益。
【關鍵詞】小學生;高年級語文;課外閱讀;心理品質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極強的學科,在文字的描述中,我們不僅可以放松思想,更能夠獲得心靈、情感上的共鳴,并在文字的引導下逐漸完成心理品質的塑造。小學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而引導學生適當開展課外閱讀不僅是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也是塑造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的途徑。目前的小學生所面臨的教育環境要比過去復雜得多,移動智能設備的出現,不僅占據了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更是對學生的健康性格的塑造、豐富情感的形成、良好道德的培養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抓住高年級小學生情感轉變的關鍵點,利用經典的課外閱讀,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為學生以后面對社會、面對他人、面對自己奠定一個良好的心理基礎。具體來講,語文課外閱讀對于高年級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發興趣,調動孩子的創新欲望
興趣是一種積極的情感導向,缺乏興趣的學習不僅是枯燥無味的,也會讓學生產生巨大的心理負擔。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主要集中在了學生對于文字的技術性分析上,例如在《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等古詩詞閱讀中,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在考試中提高成績,常常忽視傳統古詩詞所營造出的文字情境,以及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將閱讀局限在翻譯理解上。這樣枯燥的閱讀只能讓學生答對考試中的題目,而無法對我國傳統古詩詞產生由衷的喜愛。基于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該扭轉傳統教學思維的局限,不僅要在課內閱讀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文字氛圍,還應該利用課外閱讀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文字欣賞的機會。以古詩詞為例,作為我國傳統文學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安排課外必備詩詞,讓學生在古代文學所營造的意境中,提高閱讀的興趣。
文章是想象力的呈現,在文章中,我們不僅能夠描繪出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事物,還能夠想象出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事物,而這也是人類想象力的魅力所在。小學階段是開發學生想象力的重要階段,天馬行空的想象需要獲得共鳴。在教學中我們常常能夠發現一些孩子不善言談,膽小怯懦,但是想象力非常豐富,仿佛自己的頭腦中有一個“不足為外人道”的小世界,對于這樣的孩子,語文教師可以利用課外閱讀對其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行疏導,給予這些有特殊才能的孩子一個寬容的發展空間,打破傳統僵化的教學評價標準,讓他們能夠在課外閱讀中獲得心靈上的撫慰。此外,寫作是高年級小學生語文能力培養的重要內容,許多學生一提起寫作就頭痛不已,作文的過程像“擠牙膏”一樣艱難,而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生想象力的匱乏。因此,課外閱讀能夠幫助這些孩子積累寫作素材,并在運用與表達中打開心智,開拓想象力,扭轉語文學習枯燥無味的刻板印象,將閱讀發展成為一個健康、有趣的興趣,這對于孩子的心理成長是非常有益的。
二、樹立自信,培養孩子形成積極進取的精神
自信是對自我價值的評價與肯定,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高年級的小學生由于心智的不成熟,其對自我價值常常缺乏正確的認識,如有的孩子由于身體原因、家庭原因、學習成績原因等對自我進行否定,不敢在學習、生活中主動探索,并在消極、自卑中逐漸脫離與群體的聯系;還有一些學生將在家庭教育中塑造起來的“小皇帝”“小公主”等心態放到與同學、與教師的交往中來,稍有違逆就會大發脾氣,這兩種極端的心理狀態對孩子的未來成長非常不利。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將課外閱讀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方案,引導孩子認識到自信、自卑、自傲之間的區別,并在文學作品的引導下逐漸樹立自信、陽光、健康的心理品質。在實踐中,對于高年級的小學生,教師應該培養孩子正確認識自我,樹立自信心,如對于那些自卑的學生而言,可以指導其閱讀《魯濱孫漂流記》《再塑生命》《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文學作品,讓學生在文本的熏陶中認識個人價值,并逐漸樹立自信。
自信不是存在于口頭上,而是存在于實際行動中,一些高年級的小學生,在提到自信的時候能夠侃侃而談,但是一旦生活、學習中遇到一點挫折,自信就轟然崩塌。這樣的心理狀況說明孩子的心理素質依然欠佳,還不能很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困難。隨著物質生活的逐漸豐富,孩子們的挫折教育所面臨的阻礙也越來越多,許多孩子甚至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就逐漸失去了對自己的方向,將之前對自我價值的評價全部推倒,甚至在學習、生活中陷入迷茫。對于這樣的孩子,教師應該從自信的角度,對孩子進行理想教育。理想是自信的動力,對于個人而言,只有心存理想,才能夠有自信排除萬難,向著理想前進。理想是許多文學作品的核心,而對任何人而言,理想都不是唾手可得的,正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利用課外閱讀為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如為學生推薦《最想做的事》《小步走路》《風中的樹葉》等書籍,讓學生不僅能夠在文字的引導下樹立自己的理想,還能夠在作者的描述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理想,怎樣才能夠實現理想,而這對于培養孩子積極進取、為理想而奮斗的精神品質是非常重要的。
三、結語
總之,在高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培養,這不僅是為了迎合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更是為了孩子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增強課外閱讀,讓孩子們在書本的海洋中遨游,是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求知識的欲望,豐富知識,開闊視野的必然要求,也是啟迪學生智慧、鍛煉學生才能、豐富孩子情感、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