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亞偉
【摘要】教師要關注自己的教學經驗行為,只有不斷積累、歸納、整理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并對這些行為進行融會貫通、總結、
分類,才能發現其中已有的閃光點。
【關鍵詞】積累;評價;整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前段時間有幸聽了一堂《主題式課例研修行動》的講座,其中有這樣一句話引起了我極大的思考——“行動反思成就專業老師”。
一個人首先要關注自己已擁有的教學經驗行為,這種教學行為必須建立在有意識的積累的基礎上,只有不斷積累、歸納、整理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并對這些行為進行融會貫通、總結、分類,才能發現其中已有的閃光點,并找出自己的不足,不斷反思、糾正,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更有生命力。要做到這一點,就給我們一線老師提出了一個艱巨的要求,即關注最前沿的教學改革帶來的教學理念以及這些教學理念所衍生出來的教學風格和教學課例。通過不斷學習,了解自身和他人的差距。古人說得好,“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個老師如果不去學習,不去根據學過的東西并結合實際情況去思考,我們就會停滯不前,最嚴重的就是會影響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們需要利用一切資源和機會參加各類學習,諸如集中教育、遠程培訓、校本教研、外派學習、課題研究、教改月活動等類似活動。然后要學會反思并學以致用,把我們所學習和思考的東西應用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光有思考而不去行動,那會一事無成,那就是行動的矮子。語文作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統一的學科更是如此。那么,想一想我們該追求什么樣的課堂呢?
首先,要端正態度,擺正自己的位置。必須明白,課堂不再是教師的“舞臺”,不再是老師的“一畝三分地”,老師不能再把課堂當作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不能再把課堂教學和學生當成證明自己水平的工具。而是從根本上恢復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呼吸、快樂生活、健康成長”。是學生發揚和展示自己個性才華的平臺,以往課堂評價主要的優劣依據,就是所謂老師對課堂的“管控駕馭能力”。真正的閱讀是對學生有用的閱讀;真正的寫作是寫一些有感受的東西;真正的教學要通過學生來互相支持。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 進行自主研修。但是“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在這里要注意一個誤區:把課堂還給學生和解放教師并不是對等的。例如我曾經上過一節公開課,這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在于讓學生明白什么是頒獎詞、如何寫頒獎詞。課堂展示交流自己寫的頒獎詞,從整個課堂表現來看,大部分學生發言很積極,但也有一些學生身上有這種表現,發言看似熱鬧,實則缺乏主題與思考,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的“適時介入”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定要把握好“適時”這個標準,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出現,這是我們老師最大的價值。課堂上則主要體現在課堂內容點評上和學習方向的引導上。因此,要使課堂高效,學生的“自主”一定要與教師的“主導”有機結合。
其次,在課下一定要多反思,強化培養自己的“課堂二次備課能力”。以前,我們提倡上課前一定要認真備好課,尤其是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學生達不到這些教學目標、不掌握這些教學重難點,我們就會惶恐不安。殊不知,這些所謂的重難點和教學目標并不是從學生角度理解的,是我們老師從自己的角度做出的。而學習行為的主體應該是學生,應該鼓勵學生制定自己的課堂學習目標,學生自己制定的教學目標、重難點應該是最接近實際學情的,也是最容易被學生接受的,這樣才會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效率就會事半功倍。而老師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做好診斷、評價、調控。正如趙靜老師所說的,一個老師要善于鉆研、樂于鉆研,要鉆研學生,更要鉆研教材,不要受教材等現有資源的拘泥,只有老師不斷思考、善于創新,我們才能培養出來一批有思想、敢質疑、有主見的新時期的中學生。
任何前進發展的道路都是緩慢而艱難的,但只要方向正確,我們就不能踟躕不前,能為幫助孩子成長而感到焦慮不安并不斷思索改進,這也是我們提升自己專業素養的有效途徑,“教師的思考必須伴隨在教學情境中”。只要主動進步,不斷思考,認真教書,對得起學生,認真教研,對得起自己,那我們的教育生涯一定是充實的。
參考文獻
[1]李吉林.情境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柳斌.談素質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章建躍.關于課堂教學中設置問題情境的幾個問題[J].教學通報,1994(6).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