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教學中語文作為主要課程,也是重要的基礎課程,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初中語文本身與實際生活存在緊密聯系,引入生活化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完成教學目標。鑒于此,本文對生活化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討,分析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推動語文教學質量提升及深化教學改革。
【關鍵詞】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應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日常生活中語文發揮著重要作用,語文與我們現實生活有著緊密聯系。但應試教育背景下教師普遍關注學習成績,也將成績作為衡量學生好壞的主要標準。沒有考慮學生特點,只重視提高學習成績,無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引入生活化教學模式與方法,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在一個熟悉的場景中開展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率與質量。
一、生活化教學的作用分析
初中語文教學中引入生活化教學模式,其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發學習興趣
初中生情緒波動較大,存在極強的好奇心,不能全面認識事物。教學過程中考慮學生這一特點,通過生活化教學方式,將教材與生活聯系起來,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以激發學習興趣,發現更多的生活中的知識,并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課堂知識,培養與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滲透德育教育
初中語文教學中引入生活化教學,可以讓學生對身邊的事物與人物仔細觀察,形成審美能力,并不斷自我反省,從而提高自身的素質與涵養,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形成正確的“三觀”,為自身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三)深化教學改革
生活化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推動學生個性發展,深化教學改革,進一步完成素質教育,培養與提高初中生的語文素養與綜合素質。
二、生活化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初中語文教學中引入生活化教學方法的優勢顯著,本部分詳細分析生活化教學的要點及注意事項。
(一)塑造生活化教學情境
初中語文教學中引入情境教學模式,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有效結合個人經歷與所學知識。情境教學既能幫助學生體驗語文知識,還能塑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主動投身于學習中。初中語文課程教學中備課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備課包含兩方面的內容:教材與學生。實際備課中僅依靠教材是不夠的,還需要教師通過網絡查詢等方式獲得知識。網絡信息知識多不勝數,初中語文教師在搜尋相關資料的時候要做好篩選工作,整理相關材料,保證符合教學要求。
課堂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直觀、生動形象等特點,將語文知識放在一個具體的場景中去,學習過程中變得生動、有趣,達成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語文作為一門實用型學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需要有足夠的閱讀量進行支撐。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教師要盡可能將閱讀內容和教學材料進行多樣化的豐富,加快閱讀教學方式的改進。教師可以利用現有渠道,對閱讀內容進行豐富,幫助學生尋找更多符合自身發展和自己喜愛的閱讀資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實現培養創新思維的目的。
如在學習《安塞腰鼓》課文時,整篇文章生動形象,將安塞腰鼓演奏時的場景描述出來。由于初中生理解事物的角度存在差別,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將文章具體化。通過觀看視頻與圖片,讓學生對安塞腰鼓演奏的壯觀場景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作者的“好一個安塞腰鼓!”感嘆有更深的理解。這篇文章本身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本身就是將教材與生活聯系起來的最好渠道,讓學生在理解文章的同時對人文風情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整合語文教材,聯系實際生活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具有足夠的生活化意識,能夠從日常生活中挖掘出與課堂相關的素材,再聯系教學內容,與教材相結合,使初中語文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更富生活化。同樣,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過于依賴教材,沒有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對于學生常識性知識的學習和了解不到位,長此以往,學生對語文學習會產生枯燥感,失去聯想力。這時,學生對關鍵知識點的記憶只能依靠死記硬背,這樣重復性的記憶方式,會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失去教學活動的人文性價值,得不到期望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將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相互聯系。
例如,在學習文章《小石潭記》時,可以發現文中的作者主要是對山水風景進行細致描寫,而且將自身情感融入文章景物的描寫中。因此,在文章學習時,教師應先為學生將作者大致的人生事跡和寫作風格講解一番,讓學生從作者到文章有一個大概了解。接著,組織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章,讓學生從內心出發,細心地感受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思路及情感變化。而在文章講解時,一定要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如讓學生回想一下自己游玩過的風景區,回想一下自己當時的心情和情感變化等。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利用周末時間,組織學生到一個有流水的地方進行郊游,在游玩過程中,通過近距離地與大自然接觸,來引導學生感悟生活的美好,再由己及人,感悟作者當時的情感,從而達到對文章的深刻理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與學生多交流,利用游玩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三)實踐活動開展,生活中應用語文知識
生活化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使教師可以聯系教學活動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實現對教材內容的拓展與延伸,通過組織輕松、生活化的教學活動,實現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此外,通過課外實踐活動,在現實生活中應用語文知識,豐富學生的語文情感體驗,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與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與人文素質。同時,語文教師積極引導學生,組織學生去校外感受自然、欣賞人文景觀,結束后寫出一篇與之相關的心得體會,將自己所得、所想通過文字展現出來,這樣既能陶冶情操,又能提高寫作能力。
如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將文章中描述的“百草園”與“三味書屋”具現出來,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組織學生前往魯迅故居參觀,或是組織學生前往植物園或郊外感受自然環境,體會作者小時候的美好童年生活。文章中的“百草園”有很多的動植物,如蜈蚣、黃蜂、蟋蟀、菜花、桑葚等,這些動植物充斥在作者童年生活中。文章中大量篇幅都在描述百草園的美好景色,這也是文章的重點所在。組織學生進行課外參觀時,安排學生熟讀課文并找尋出文章中描寫過的動物、植物;活動結束后安排學生根據魯迅的寫作手法寫一篇文章,引導學生與魯迅的童年生活對比。此外,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與掌握魯迅景物描寫方法,也可以提出一些問題,通過問題的方式加深學生記憶,大幅度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通過這種生活化教學方法,可以改變課堂枯燥的現狀,活躍課堂氛圍,大幅度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
(四)生活教學法提高學生素質
在生活化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打破場所或者教材的限制,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擴展。可以利用課間休息時間組織一些寓教于樂的趣味性教學活動,讓學生從游戲活動中增長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如此,既吸引學生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學習動力和樂趣,又能幫助學生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點逐漸向實際生活進行擴展、延伸,將枯燥的知識點變得鮮活、立體、生動起來,幫助學生對知識點做到進一步深入理解,全面提升自身語文綜合素養。
例如在學習魯迅的《故鄉》時,為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教師可以先從學生的家鄉入手,讓學生講一些自己眼中家鄉的美麗之處,以及近年來家鄉及村民的變化,談一談自己對家鄉的感情等,引導學生善于發現自己家鄉的美麗之處。在教學活動結束后,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的家鄉及家鄉的人,并寫一篇日記專門記錄自己觀察后的感受。利用這種方法幫助學生感悟家鄉的美好、村民的樸實,而且文字記錄有利于提高學生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自學能力。
三、結語
總之,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引入生活化教學方法,需要教師有效融合語文知識與實際生活,充分發揮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優勢。既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可以更好培養學生生活方式,充分掌握所學的知識,推動教學方法的發展,提高初中課堂教學效率。希望通過本文論述,可以為同類研究提供經驗借鑒與參考,深化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張鴻澗.生活化教學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J].學苑教育,2018(2).
[2]楊麗.生活化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下),2017(12).
[3]陳家建.淺談生活化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探究[J].考試周刊,2018(5).
[4]武新虹.生活化教學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具體應用[J].教師,2017(34).
[5]高曉燕.淺談生活化教學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應用[J].內蒙古教育,2017(20).
[6]羅崇慶.生活化教學應用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7(38).
作者簡介:曹嘉軒,1997 年生,陜西商洛人 ,運城學院中文系本科在讀。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