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華坦
【摘要】小學是學生培養思維習慣,啟蒙文化感悟的最重要階段;語文是提升小學生人格素養最直接的一門學科。本文從小學語文傳統教學模式出發,分析了現在課改背景之下,傳統語文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以及其出現問題的原因,進而以課改標準為基本,針對小學生課堂主題、學習途徑與授課方式三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方法,以達到跟隨課改發展腳步,培養優秀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改革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小學語文傳統授課方式由于受到單一枯燥的桎梏,已經不能夠與課改標準下的語文課堂相適應,因此從轉換課堂主體,擴展教學途徑出發,采用多媒體方式教學有著很大的優勢。時代有時代的進步,教育也應有教育的發展。讓小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公,發揮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積極的探索精神,讓小學生在課堂上不僅有知識的積累,更有眼界的開闊、素養的提升。
一、傳統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籠統不具體
部分教師僅僅根據書本課文的備課內容并不明確具體,只是單一地從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出發,這會出現教師的授課內容與授課方式產生脫節的狀況。小學生根據教師授課內容的學習掌握并不能夠完全地實現教師的教學目標,也很難真正地理解課文,達到領悟精神的效果。比如在《荷花》中,學生能夠完成學習語言文字描寫,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部分段落的教學目標,但是這樣的目標并不能引導小學生對于生活與自然美的發現和領悟這一思想,使學生難以真正領悟到作者對自然的由衷熱愛之情。
(二)教學課堂乏味無活力
傳統授課方式下的小學語文課堂,采用的是小學生一味聽從教師講解,處于被動學習的方式。老師在課堂上大部分時間在講解課文內容,并采用提問抽查的方式對小學生是否認真聽講來進行檢查。這種教學課堂缺乏小學生的興趣與活力,小學生往往也會感受到枯燥與乏味。這就使學生很難發揮出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比如在《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中,老師僅僅通過對詩句的翻譯,對意思的闡述來講述詩詞內容,小學生死記硬背,只靠聽講其實無法深刻理解詩人通過古詩表達的哲理與心境,缺乏小學生自行對于古詩的思考與體會。
二、新課改小學語文教學改進方法
(一)使小學生成為課堂主人公
小學正是培養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學習,享受學習,樂于探索思維想法的最好時間。在小學養成良好的學習思維習慣,對小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活會有很大的幫助和意義。所以在小學生的語文課堂上,老師應該把盡量多的時間給小學生,讓小學生通過互相討論,分享學習體會的方式來主動學習到課文內容。老師在其中起到一個引領幫助的作用,讓小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成果展示分享,分組進行為班級同學講解的方法,成為課堂上的主人公。這樣,在讓小學生成為課堂主體的同時,也大力提高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讓這樣的課堂擺脫了枯燥無味的形式,為語文課堂增添了更多的活力與樂趣。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引導,也更能理解小學生的想法,與小學生能夠更好地在語文課堂上進行交流。
(二)開闊學生視野與學習途徑
小學語文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小學生不僅僅要學會書本上的語文知識,更要達到從生活中發現語文,陶冶情操的效果。小學教師應該將語文課堂從書本延伸到生活,從課文延伸到自然,以此來開闊小學生的眼界,加強小學生對生活,對自然,對生命的感悟與理解。同時讓小學生能夠通過走進自然,走進校園的途徑對課本中的內容完成在生活中的實踐。例如在課文《秋天的雨》中,可以帶領小學生到校園內觀察秋季校園的樹葉、土壤、小動物的變化,使小學生真正地領悟到秋天的美麗和秋天的收獲。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也擴展了小學生學習語文的途徑。
(三)引進多媒體課堂教學方式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多媒體教學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方式更加的直觀,也更加的生動。同時也對小學生不曾見過,無法想象的事物有一個更加形象的展示方式,更能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理與新鮮感,加深小學生的語境代入感和情景體驗感。正如在小學課文《詹天佑》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看到八達嶺和居庸關險峻的環境,看一看京張鐵路的圖片,更能夠讓小學生認識到修鐵路的不易與詹天佑工程師的愛國情懷。這樣為課堂留下了更多的時間,也讓小學生有了身臨其境般的感受。
三、結語
以上,是對新課改教學背景下小學語文的改進方法的分析,同時也是根據小學生這一群體特點與小學時間背景做出的發揮優勢,實現教學改革的措施。小學生是家庭的希望,也是民族的未來。少年強,則國強。從小學語文教育著手,改變小學語文的授課方式,提高小學生的知識學習水平,使小學生在學習的樂趣中積極成長,為小學語文教育改革做出符合課改標準的改變。
參考文獻
[1]張巴.淺談新課改形勢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改革[J].中華少年,2016(15).
[2]鐘曉仁.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21).
[3]譚厚明.新課改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改革之我見[J].新學科學習(下),2012(28).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