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芳梅
【摘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托起學生語文能力和素養的最重要支柱。提高閱讀教學的時效性,是每個語文教師追求的目標,也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本文以《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的教學片段為例,從四個方面談如何做好朗讀指導,提高閱讀教學的時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效性;朗讀指導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下面以我執教的《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的幾個片段為例,談談如何落實朗讀指導,提高閱讀教學的時效性。
一、引導質疑,明確目標,激發閱讀興趣
教學片段1:
教師課件出示壁虎圖片:你認識這種動物嗎?
學生:“這是小壁虎?!?/p>
教師:“你見過小壁虎嗎?你了解它嗎?”
學生:“小壁虎喜歡吃蚊子?!?/p>
學生:“壁虎能在墻上爬?!?/p>
學生:“壁虎在玻璃上也能爬,不會滑下來。”
學生:“壁虎的腳上有一種東西,所以不會從墻上掉下來!”
教師:“你說得對!那一輪一輪粗糙的東西叫腳下趾?!?/p>
(出示壁虎足底圖)
學生:“我知道壁虎有一種本領,尾巴斷了還能再長出來?!?/p>
教師:“你的知識真豐富!這種本領叫‘再生!”
(教師板書“再生”)
教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和小壁虎有關系的課文。”
(教師板書課題,學生讀課題)
教師:“讀了課題,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呢?”
學生:“小壁虎為什么要去借尾巴呢?”
學生:“小壁虎向誰去借尾巴了?”
學生:“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嗎?”
(學生就課題質疑,教師幫助梳理出主要問題:
1.小壁虎為什么要借尾巴?
2.小壁虎向誰借尾巴?
3.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嗎?)
教師:“同學們真會提問題!這節課,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來讀課文?!?/p>
要提高閱讀教學的時效性,首先教學的目標要明確。但許多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都是根據教學內容即教材來考慮教學目標的設計,把教學目標當成了為教學內容服務的工具,這實際上違背了教學規律?!坝媒滩慕?,而不是教教材”,實際上已經明確告訴我們教學目標是最重要的。以上教學片段中,上課開始,教師和學生先進行了一番對話,從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對壁虎這種動物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學生已經知道壁虎有“再生”的能力,只是不能用科學術語來表述。教師在談話過程中,及時點撥,并引導學生進行質疑。從課題入手質疑的方法,符合低段學生特點。自主質疑,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將被動的“要我學”變成主動的“我要學”,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目標明確才能有的放矢,之后的教學環節、教學方法都圍繞目標展開,避免了課堂教學的盲目性、隨意性,切實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加強拼音字詞教學,為閱讀教學掃除障礙
教學片段2:
教師用課件出示生詞“壁虎 借尾巴 蚊子 蛇 逃走 難看 姐姐 新尾巴”。
教師:“哪位同學來當小老師,領大家讀生詞呢?”
(指名舉手的一個學生認讀。領讀過程中,學生出現讀音不準的問題)
教師:“同學們,‘尾巴一詞中,‘巴讀輕聲,請小老師領大家再讀一次!”
(小老師再次領讀“尾巴”一詞)
教師:“‘難看,請同學們注意,n—an—nan,不是l—an—lan,請同學們跟老師讀n—an—nan,難看。”
教師:“‘新尾巴,‘新是前鼻音,小老師和同學們都要注意讀清楚?!?/p>
(學生讀好詞語之后教師再用課件出示生字,學生開火車認讀.)
語文課程標準對低年級的教育教學目標的要求是“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可見,“讀正確”是“流利”和“有感情”的基礎。什么是讀正確呢?即要求朗讀時用普通話讀準每個字的字音,吐字清楚,聲音響亮,盡可能沒有錯字、別字、添字、漏字等情況。《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是一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課文沒有注音。雖然學生早已學過拼音,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仍然注重拼音和字詞教學,發現學生讀錯讀不準的問題,及時糾正,指導非常細致,真正將閱讀指導落到實處,為之后教學環節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運用多種方法,指導學生品讀體會
教學片段3
教師課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圖文,教師:“同學們喜歡讀書,老師也想讀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好嗎?”
學生:“好呀!”
教師范讀:“小壁虎爬呀爬……小壁虎說:‘小魚,你把尾巴借給我!……”
(學生紛紛舉手)
教師:“這么多同學舉手呀!看來老師讀得不錯!”
學生:“老師,您都讀錯了,一點兒也不好!”
學生:“老師讀書不仔細,丟了好些詞!”
教師:“哎呀,老師真粗心,確實讀錯了!哪位同學能讀準 確呢?”
(學生爭先恐后幫老師糾錯)
教師:“那像老師剛才那樣讀語氣有什么不同呢?”
(教師課件出示:小魚,你把尾巴借給我。
小魚姐姐,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
學生:“小壁虎叫小魚‘姐姐,他很有禮貌!”
學生:“小壁虎用了‘您,他很尊敬小魚!”
學生:“小壁虎問小魚借尾巴,說‘行嗎,他在和小魚商量呢!”
學生:“小壁虎是個有禮貌的孩子。老師剛才那么讀,很沒禮貌。”教師:“同學們說得真好!我們都應該像小壁虎一樣懂禮貌。請兩位同學分別扮演小壁虎和小魚,我們聽聽誰讀得好?”
(教師指名兩個學生分角色朗讀)
(指名學生評價剛才兩位學生的朗讀)
學生:“我覺得小魚讀得好,他那么有禮貌,我要是小魚,就把尾巴借給他。”
學生:“我覺得小魚不是不愿意借尾巴,她要用尾巴撥水呢?!?/p>
學生:“我覺得小魚讀得好,她不能把尾巴借給小壁虎,就耐心地告訴小壁虎?!?/p>
……
教師:“同學們說得真好!我們要向小壁虎和小魚學習,待人有禮貌,這樣的孩子誰都喜歡?!?/p>
教師:“剛才老師沒有讀好,謝謝同學們對我的幫助。我還想和同學們一起讀書。男生扮演小壁虎,女生扮演小魚,老師讀敘述部分,好嗎?”
(學生非常感興趣,積極參與,和教師一起分角色朗讀,課堂氣氛活躍)
小學課堂中常用的朗讀方法有教師范讀、學生個別讀、學生齊讀、分角色朗讀、默讀等等。什么時候用哪種讀書方法呢?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地思考這個問題,常常是為了讀而讀,聽起來書聲瑯瑯,卻并沒有讀出效果來。教學片段3中,教師主要運用了范讀、學生個別讀和分角色朗讀三種方法。范讀設計中,教師故意讀錯,激起學生糾錯的興趣,并巧妙地將教學引入理解人物對話、體會人物情感的環節。這樣一個小小的設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學會傾聽、評價都是一個很好的鍛煉。當學生在對比中體會到小壁虎有禮貌的特點后,自然能讀出適當的語氣。兩次分角色朗讀,一次是指名讀,既可以讓教師掌握一下學生朗讀的情況,又對其他學生起到示范作用。第二次分角色朗讀,教師讓課堂上所有人都參與進去,包括教師自己。課標指出,引導學生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可見,閱讀教學的本質就是對話。對話,是人格對等基礎上的心靈相約,是相互信賴氛圍中的精神交融,也是教學相長情境下的切磋探討。片段3中,教師一直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學環節層層遞進,設計巧妙又不露痕跡。
教學片段4
教師:“小壁虎又向誰去借尾巴了呢?他借到了嗎?請同學們默讀第四、五自然段,找找答案?!?/p>
(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巡視做默讀指導)
學生:“小壁虎向老牛和燕子借尾巴?!?/p>
學生:“小壁虎還是沒有借到尾巴?!?/p>
學生:“老牛要用尾巴趕蠅子,所以不能把尾巴借給小壁虎?!?/p>
學生:“燕子要用尾巴掌握方向,也不能把尾巴借給小壁虎?!?/p>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板書)
教師:“小壁虎沒有借到尾巴。在小壁虎借尾巴的過程中,同學們一定和老師一樣,知道了小魚、老牛和燕子尾巴的作用。哪位同學來說一說?”
(指名學生說話)
一節課40分鐘,時間有限,如果每個環節都逐字逐句講解,反而會浪費時間,達不到實效。以上兩個教學片段中,教師抓住課文三、四、五自然段結構相同的特點,在精講第三自然段后,四、五自然段以讀代講,解決了課堂開始時梳理出的第二、第三個問題。這一環節中,教師指導學生進行了默讀。如果說朗讀是一種聲讀,那么默讀則是一種視讀,重在思考和理解。課程標準在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十分重視默讀,第一學段要求學生“學習默讀”,它強調的是在教師的啟發、引導、示范下的一種學習的過程。因為學生年齡小,初學階段還不會默讀,這需要教師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片段4中,教師重在讓學生體驗默讀,并在學生默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從“有聲”逐漸過渡到“無聲”。
提高閱讀教學的時效性,教師就不能沉湎于課堂表面上的熱鬧,而是要把功夫下在課堂的每一個環節上。把課上得簡簡單單、實實在在,把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讀書,切切實實地思考,引導學生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有所感悟和思考,提高閱讀教學的時效性。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