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低段學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依托文本,在閱讀教學中邊學習邊運用邊積累。本文從“積累什么”“怎么積累”兩方面,談低段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在運用中活化積累的“內容”和“策略”。
【關鍵詞】低段閱讀教學;運用;積累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低年級兒童處于口頭語言向規范的書面語言學習過渡階段,學生需要豐富的語言積累,才能為運用規范的語言文字表情達意打好基礎。語言積累的貧乏既要加強課外閱讀,也需要在閱讀教學課上做好積累。那么,在閱讀教學中“積累什么”“怎么積累”呢?
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適合學生學習語言的范本。要從課文中積累哪些內容呢?一是經常使用貼近兒童生活的有特點的詞語。如“等啊等”“黃黃的”等疊字詞語,“又長又軟”ABAC式詞語,“碧綠碧綠”ABAB式詞語,還有成語等。二是短語。這是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積累內容。如“高高的松樹”這樣的偏正短語,“拍皮球”等動賓短語,還有“一張桌子”之類的數量詞構成的短語等。雖然孩子并不需要知道這些名詞術語,但是相關的積累卻對學生的語感形成非常有利。三是簡單句式。像句型結構簡單的“誰怎么樣”的陳述句、“怎么樣了”的疑問句、“真啊”的感嘆句等,“一邊……一邊……”“一會兒……一會兒……”“要是……就……”等表示邏輯關系的句式,以及“把字句”“被字句”等都是低段閱讀教學中需要積累的內容。四是篇章積累。低段語文教材中的大部分課文都要求背誦,還有一些韻語、諺語、格言等都是積累的內容。
低年級課本中這些需要積累的內容不僅需要背誦,還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邊積累邊運用,從而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那么,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在運用中積累語言呢?
一、指導學生用圖積累語言
調查發現,低年級孩子對圖畫有著天然的興趣。那些對比鮮明形象生動的詞語、短語或者畫面感強的課文,可以結合插圖或者讓學生動手配圖加強背誦。
部編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對韻歌》里有“山清對水秀,柳綠對桃紅”兩句,暗含了“山清水秀、桃紅柳綠”兩個成語。但是對剛入學的小孩子來說,理解起來并不容易。此時,我們出示兩幅色彩明麗的圖畫,讓學生看圖選擇用課文中的哪一句能夠表現你所看到的內容,學生異口同聲做出正確選擇。然后,再告訴學生這兩句韻語其實還包含著兩個成語,教讀幾遍,學生就會很快記住它。《大小多少》中通過四幅圖內兩種事物的比較,不僅直觀地幫助孩子理解大小多少的意思,而且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記憶課文內容,積累“一堆杏子”“一頭牛”等數量詞。積累了課文中的數量詞后,還可以引導學生說說生活中的數量詞,模仿課文中的插圖把大小多少不同的事物畫在一起,加深對“大小多少是相對的”這個學習難點的體會。蘇教版二年級下冊《月亮灣》課后習題中直接要求學生畫一畫自己的家鄉,然后用自己的語言介紹家鄉。《月亮灣》的學習就變成了一個例子,學生仿照這個例子,看著自己的配圖介紹家鄉,就可以激活自己積累的語言。
二、挖掘語言訓練點積累語言
1.課文中一些有特點的短語需要學生通過文本的學習感受構詞規律,在說話寫話的時候合理搭配。積累這樣的短語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先聯系文本說一說,再引導學生發現短語的特點,然后拓展運用練習說話,指導積累。《怎么都快樂》這篇課文中有很多動賓短語,如“跳繩、講故事”等。要積累這些短語,可以先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拓展“跳皮筋、跑步、玩滑板、背古詩”等,再仿照課文句式填空:
一個人玩,很好!獨自一個,靜悄悄的,正好可以( ),也可以( )……兩個人玩,很好!可以( ),也可以( )……
許多人玩,更好!人多,什么游戲( ),可以( ),可以( )……像這樣的積累并不完全是背誦,即使有些孩子一下子背不那么準確,也完全可以在運用中積累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詞匯。
2.積累表示邏輯關系的句式和“把字句”“被字句”等特殊句式,要在反復訓練中給孩子講清楚道理,指導學生真正理解句子間的內在關系,避免邏輯錯誤。“一邊……一邊……”表示兩件事情同時進行,就不能“一邊掃地一邊拖地”,因為掃地和拖地同時用手,但可以“一邊拖地一邊聽音樂”,因為聽音樂用耳朵。“一會兒……一會兒……”表示變化很快,但是不能說“寫作業的時候,我一會兒吃水果一會兒上衛生間”。這樣的句子雖然邏輯沒錯,但是無法培養學習要專注的良好習慣。
3.提供句式,緊扣文本,在反復運用中積累。有些課文語句結構單一,卻在文中反復出現,教師就要想方設法提供句式,讓學生從這些單一結構的語句積累中得到思維訓練。《畫》是王維的一首謎語詩。在學生熟讀詩句大致理解詩句意思后,給學生提供句式“因為( ),所以我猜謎底是畫”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猜出謎底的。這樣的設計既關注了語言表達訓練,又關注了學生思維的過程。有了這樣的基礎,《雪地里的小畫家》中有“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連續四句。句式結構非常簡單,卻暗含了本體和喻體的關系。我們就可以用“因為( )的腳印像( ),所以( )畫( )”的句式引導學生說話,小動物的腳印與它們所畫的圖案之間的關系就建立起來了。
由于低年級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才開始發展,所以即便是同一組關聯詞,也需要在不同篇目里反復練習運用,在運用中加深理解,最終達到熟練運用的目的。
三、聯系上下文理解并積累詞語
對剛入學的孩子而言,在大人看來非常普通的一個詞他們理解起來都可能會有困難,比如《雪地里的小畫家》中“小畫家”一詞。對本文中 “小畫家”一詞的積累可以這樣指導學生:第一步,朗讀詩歌,說說雪地里的小畫家都有誰;第二步,再讀詩歌,想想說說它們為什么被稱作小畫家;第三步,能作漂亮的畫叫畫家,能唱美妙的歌叫作( ),能跳優美的舞蹈叫作( );第四步,你還知道什么家?教師相機指導用“誰是什么家”說話;第五步,這些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現的人叫“某某家”。指導注重從文本內容切入,聯系上下文幫助學生理解“小畫家”的意思,然后舉例激發學生聯想自己知道的“某某家”,并練習說一句完整的話,最后提煉出本文中“家”的含義。由此,把對課文中一個詞語的學習拓展延伸成為對一類詞的學習運用和積累,體現“用教材教”的課程理念。
四、連接生活積累語言
閱讀教學必須緊密聯系日常生活實踐,要把課文中蘊含的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活化為呈現在學生面前的一盤盤美味,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學有所用”,從而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運用所學知識,發展自己的語文能力。
《影子》一課,要求學生掌握“前后左右”等方位名詞及“朋友”“小黑狗”和“影子常常陪著我/它是我的好朋友”這個句式。教學時,老師可以采取教師讀文,學生用手指出方位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前后左右”四個方位詞。在學生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說一說“你的前后左右都有誰”,然后讓學生用上“( )常常陪著我/它是我的( )”句式練習說話。《雪地里的小畫家》最后有一句“青蛙為什么沒參加?它在洞里睡著啦”,這句話用問答的形式,擬人的手法告訴學生“青蛙會冬眠”。“雪地里又來了一群小畫家,它們可能都是誰?”這個問題提出以后,學生就需要動腦筋想一想,哪些動物也要冬眠,哪些動物冬天還會出來在雪地上活動。這樣的問題把語言運用、思維訓練和生活知識融為一體,讓學生感受閱讀和生活的關系密不可分,從而在運用的過程中積累內化語言。
五、讀寫結合,在寫話中積累語言
汪潮教授指出,由讀到寫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讀,有現成的文章;寫,卻是從無到有,靠自己組織文章。怎樣簡化復雜的過程,降低難度,使初學說話寫話的兒童易學樂學呢?仿寫無疑是最基本的方式。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通過仿寫典型、規范的句式來滲透寫句訓練,不但降低了寫話的難度,也激活了孩子們的積累,鍛煉了他們遣詞造句的能力,為以后學習習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在訓練過程中,要注重方法提煉和有層次地指導,由一句話到幾句話,由完整的句子到通順的幾句話再到語義比較連貫的句群,循序漸進地落實指導。
在低段閱讀教學中,教師若能持之以恒,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實際出發,依據文本特點,有計劃、有層次地指導學生進行詞句積累,一定會使他們的語文學習變得更加積極主動,語言積累也會在運用中豐厚、鮮活起來。
參考文獻
[1]汪潮.中國語文讀寫結合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附 注
本文為陜西省教育科研規劃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名稱:基于語用的小學低段閱讀教學研究;課題編號:XDKT4133)。
作者簡介:庾艷艷,女,1978年生,陜西省商洛市人,本科,一級語文教師,研究方向: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與研究。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