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菁
【摘要】說明文教學是比較枯燥的,因此教者也經常在探究這些課文的切實可行的方法,以期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我們要抓住語言的韁繩,也要組織扎實有效的語文實踐活動。
【關鍵詞】說明文;凡爾賽宮;教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作為一種實用性文體,說明文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往往選取的說明文都是比較枯燥的,因此教者也經常在探究這些課文的切實可行的方法,以期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在我們的七年級語文課本中有《凡爾賽宮》這樣一篇說明文。對于這樣一篇課文的教授,自然離不開在課堂上突出其區別于其他文體的特征。比如,說明對象的特征、說明順序、說明方法等。我們可以采取不是一般的就文本教知識,或者通過文本來驗證某些說明文的知識,而是通過與百度百科上的一段介紹凡爾賽宮的文字進行比較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直觀感性的認知,這是一種不錯的選擇。近期執教了這篇課文,課后覺得有兩個方面值得我們去思考。
一、抓住語言文字的韁繩
在整體感知階段,我通過“說說通過預習、初讀課文后,凡爾賽宮留給你怎樣的印象?作者又是如何來評價凡爾賽宮的”來激發學生走進文本,體會作者的語言魅力。作者把凡爾賽宮稱“人類藝術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而學生在初步閱讀文本之后,也形成了閱讀文本的原初體驗,用自己的語言來進行歸納,于是就有了“金碧輝煌、雄偉、壯觀”等概括。緊接著,我又抓住“燦爛”一詞,生發開來,提出一個主問題“這顆明珠之所以燦爛是因為什么呢?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并根據屏幕提示回答”。為便于學生表達,我給了學生一個示范,使得學生的語言學習有了方向。
例:我知道凡爾賽宮之所以“燦爛”,是因為它歷史悠久。它1661年動土,1756年竣工,至今已有262年的歷史 。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讓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事實上,學生感知的過程,也是一個以語言文字為抓手而探幽入微的過程。一個“燦爛”,讓學生學得主動,又不拘一言。學生的回答,相互補充,相互完善,最終文章的內容和思路逐漸明朗。如果教者在此處適當地把學生零散的回答進行整合,而不是任由學生“你說我說他說”,將文本大卸八塊,產生的一堆記憶碎片,那么,文章的整體感知的效果會更加好。否則,就會有肢解的危險,也就是說,文本需要解構,更需要建構。在重點研讀鏡廊和大花園時,則是以“作者是如何去介紹的”來引發學生的思考,進而讓學生明白介紹鏡廊時,用列數字的方法體現鏡廊的空間大、鏡子多;用摹狀貌的方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鏡廊景致之美。讓我頗感喜悅的是,這堂課顛覆了說明文教學枯燥乏味的觀念,而是以一首小詩的形式做結語:
建筑是無聲的詩歌/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它穿越歲月的滄桑/掠過歷史的煙云/見證時代的變遷/吟詠著人們不變的浪漫/歌聲在人們的心中回旋/請用你靈秀的雙眼/欣賞我們身邊永恒的美
這首詩,既是對本單元說明文教學中涉及的“建筑藝術”的積極響應,又是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的姿態:說明文,有時也是富有文味、情味、趣味的。感性與理性的相互映襯,使得說明文教學有聲有色、有型有味。
當然,如果我能在文本解讀時,能從一般性的說明性文字中發掘出不一樣的“文字密碼”來,或許就會發現,本文中的語言個性化更體現在“生動說明”上。如何做到生動說明?以第四段中描寫法蘭西式大花園的語言為例:“玉帶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點點,兩側大樹參天,郁郁蔥蔥,綠陰中女神雕塑婷婷而立。”極富詩情畫意,注入了作者的情感,尤其是其中的一系列的四字短語,洋溢著作者的贊美之情。這表明,優秀說明文并不像有的人想象得那樣呆板枯燥,而是同樣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如果把這一點能發現并加以品味,那么,“生動說明”就不再是一個空洞的術語,而是在語言環境中具體運用的、可親可感的形式。可惜,教者對此輕描淡寫,蜻蜓點水,學生也錯過了一次很好的語言學習和練習機會。
二、扎實有效的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有專家指出,要用語文的方式教語文。比如,在拓展延伸環節,我請學生拿起筆來,向朋友和來賓們介紹自己的校園。要求:1.以校園一角為介紹對象;2.抓住“蓬勃、生機、活力”的特征;3.介紹要清楚明了,力求生動。
這一活動的意圖,在于鞏固和檢測學生對課堂知識和能力的掌握情況。當然,我們可以說,語文學習是舉三反一,不可能上完一節課,學生某一方面的語文素養就會出現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我們相信,持之以恒的訓練,學生會在內心深處沉淀下很多我們看不見摸不著卻能真切感受到的語文素養的。對于語文實踐活動,常常有“偏離文本”的危險,有時會與本課教學并無太大的關系,換言之,學與不學這篇文章,學生的“拓展延伸”效果一個樣。但重要的是,教者有意為之,才不至于讓學生產生信口開河的隨意。本活動要求中的“3.介紹要清楚明了,力求生動”基本上可以認為是本課教學內容的遷移,也是我迫切希望看到的教學效果的顯現環節。這一點,從后來學生的全班交流中可以看出,學生所寫基本上是“生動說明”。我也反思過,如果把這個微寫作的要求再具體些,比如用形容詞,用說明方法,從遠到近的說明順序,寫作就可以更加貼近本課的學習了。
《凡爾賽宮》這篇課文教學只能算是我在說明文教學探索中的冰山一角。為了讓語文更加順應新課程改革,我將繼續上下而探索。
參考文獻
[1]梁增紅.非文學類文本也要教出語文味[J].語文月刊,2013(11).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