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敏玉
【摘要】“有趣,才能生趣”。特別是小學低年段,老師的教學富有趣味,學生才會有濃濃的學習興趣,才能讓課堂富有生氣,否則怎能成就有效的課堂、高效的課堂?讓教學饒有趣味,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是讓教師需要深入骨髓的意識。確實,老師的“妙趣”可以“橫生”出很多精彩的教學場景,收獲意想不到的教學驚喜。
【關鍵詞】趣味;思考;課本;古詩;活起來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有趣,才能生趣”。特別是小學低年段,老師的教學富有趣味,學生才會有濃濃的學習興趣,才能讓課堂富有生氣,才能成就有效的課堂、高效的課堂。
一、“趣”讓學生的思考活起來
課間常有老師說:現在的學生怎么回事,上課死沉沉的,問個問題,舉手的人寥寥無幾。歸根究底,老師的問和引導是否激趣,這點著實重要。隨便問是問,富有趣味地問也是問,但后者一定會提神醒腦,會讓學生趣意盎然。
(一)提問前的引導要富有趣味
在完成《送給盲婆婆的蟈蟈》的練習時,遇到一道想象題:歌聲會領您走進田野,歌聲會 ? ?, ? ?。如果老師僅僅按題目的要求進行提問:“有誰能補充一下呢?”或“能想象一下,歌聲還會怎樣呢?”這樣的提問既有難度,也很無趣,學生直接就放棄思考。
我作了如下引導:蟈蟈的歌聲很神奇,帶有一股神奇的魔力,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呢?“魔力”是小朋友感興趣的話題,投其所好,僅僅是為了讓他們接下來愿意為此思考,愿意為此挑戰,愿意為此舉起自己的小手。事實如此,大部分小朋友在絞盡腦汁地思考,因為他們愿意為“魔力”而戰。只要有思考,結果反而顯得沒那么重要,但往往有思考的結果總是那么有驚喜:歌聲會領您走進學堂,聽到往日讀書的聲音;歌聲會領您走進田野,想起那片金黃的油菜花;歌聲會領您走進樹林,想起往日含一片草葉的快樂。“魔力”救活了課堂!
(二)回答后的評價要富有趣味
回到上面的話題,在小朋友的每次回答之后,我都會給予濃墨重彩的、很真誠的評價:“你是小詩人嗎?怎么會有這么高明的想法?”“厲害,連老師都沒有想到過哦!”“掌聲送給他,竟然能說得這么完美!”……有趣的引導,有趣的評價,然后就有了學生活躍的思維,有了師生共同有趣的課堂,不是嗎?
二、“趣”讓學生的課本活起來
用好手中的課本,深深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并且之后的閱讀能力將會提高得更快。學生最常態的課外閱讀,就是手捧書本而看而讀。那么,怎樣開發課本的吸引力呢?
(一)預習回歸課本
每上新課,我都會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怎么檢查?很傳統的方法,捧起書本,一節一節指名讀一讀,其他同學聽一聽,讀得有無添字漏字,有無疙疙瘩瘩,有無可圈可點之處,讀后便指名進行評價。因此,這個讀和聽的過程,同學都比較專注于課本。
(二)標注回歸課本
很多老師會覺得標注是高年級學生要做的事,其實低年級也可以。比如“青蛙長期生活在湖邊,很想看看大海”的教學。師:“很想”是怎么想的?生:特別特別地想。生:每天就想著看海這件事,其他什么也不想了。師:同學們在“很想”下面加上點吧,讀的時候就能讀出“很想”的味兒了。“很想”有了標注,學生朗讀的時候味兒就來了。類似于這樣的標注常有,邊學邊標注,學生是喜歡這樣的標注的,因為可以趁機動動手。所以,個人覺得標注在課件上,還不如讓學生標注在課本上,多親近,多自然,難道不是嗎?
(三)角色回歸課本
學生喜歡課文里的角色朗讀,我喜歡捧起書本邊讀旁白,邊找角色,當然事先會明確要求。比如教學《狐貍和烏鴉》中的一段:“狐貍又搖搖尾巴說:‘親愛的烏鴉,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來,可就差多了。您的嗓音真好,誰都愛聽您唱歌,您就唱幾句吧!”這是課文的重點,也是學生朗讀的重點。在學生讀正確、通順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角色的情感朗讀。師:狐貍的這些好話該怎么讀,才能讓烏鴉信以為真張開嘴呢?我要開始在我們班上找狐貍了,看看哪只狐貍的朗讀最能打動烏鴉呢?生(都很興奮)。師:我來讀旁白,我走到哪里點到誰,誰就是狐貍,往下讀好狐貍的話,明白了嗎?接下來,便是個反復指名朗讀的過程,但這個過程很有趣,學生的注意力都很集中,他們希望輪到自己演狐貍讀,又想認真聽,聽出哪位同學讀得最能打動烏鴉的心。同時,很多同學還配上了表情和動作,都希望勝出,自己就是打動烏鴉的那只“狐貍”。
沒有借助課件,學生把角色回歸文本,同樣趣意盎然。語文課,引導的是讓學生走向閱讀,讓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能力,那就得從手中的語文書開始,讓它生動,讓它有趣,讓它“活”起來。
三、“趣”讓生澀的古詩活起來
古詩,是我國從古至今傳承的文化瑰寶,有著特別深厚的文化底蘊。然而,喜歡學習古詩的孩子并不大眾,因為它不能一看就懂,因為它缺少故事般的情節,因為它年代久遠而無法共鳴……叫人無法“愛”它。對低年級孩子而言,要么開始喜歡,要么開始討厭。作為老師,把好這一“喜歡”關,顯得是多么的重要。
教學《登鸛雀樓》,我在講詩人王之渙“有一天”的故事。師:王之渙是個特別喜歡山山水水的詩人。有一天,他又在哪里看山和水了呢?師:到詩里找找,王之渙登上鸛雀樓,都看到了些什么呢?師:“白日”是什么時候的太陽呢?師:滔滔的黃河水流向哪里?師:看到這里,王之渙可沒有心滿意足地回去,因為他還想干什么呢?師:是呀,他多么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這得怎么看呀?……由此,故事的“趣味”讓古詩變得“通俗”起來,易懂起來,活潑起來,也就慢慢讓喜歡變得可能起來。
以“趣”激“趣”,師生共享課堂的“趣”之樂,真正實現學有所得、學有所樂,而心向往之,足矣!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