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仙 謝會成 賈寧
摘要 對東源莊園的環境進行規劃設計,小區以生態社區為基礎,植物的應用以鄉土植物為主,通過多層次的植物群落配置設計,創造出豐富多樣的綠色空間,中央以景觀主軸線來表現其特色。在小區的整體規劃設計上,注重空間形態多樣性的變化,從公共空間及局部空間架構體現出豐富層次感的小區空間體系;注重傳統文化特色的體現,以提升其人文景觀效果。 東源莊園的綠地規劃是以滿足使用功能為出發點,體現休閑與生態的特色。
關鍵詞 東源莊園;環境規劃;傳統文化;綠色生態
中圖分類號 S73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18-0167-04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Dongyuan Manor District
ZHAO Chunxian, XIE Huicheng, JIA Ning
(Forestry College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 271018)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 of Dongyuan manor is planned and designed. The community is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communit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lant is based on native plants, and the design of the multi level plant community is designed to create a variety of green space. The center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main axis of the landscape. In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community,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variety of spatial form, and embody a rich and hierarchical community space system from the public space and the local space structur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embodi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the human landscape. The green space planning of Dongyuan manor is based on satisfying the use function,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isure and ecology.
Key words Dongyuan manor;Environmental planning;Traditional culture;Green ecology
東源莊園位于山東省泰安市東平城區西北部,周邊主要是村莊用地,西北高東南低,高差近20 m,距離城區商業中心很近,交通條件便利,自然環境條件優越,城市配套基礎設施良好。項目規劃總用地 7.22 hm2。主要建筑形式為多層樓和獨立花園洋房。東源莊園的綠地規劃設計采用分層的空間結構規劃,城市公共空間—居住小區共空間—組團內空間,景觀、活動、生活娛樂都被合理有序地分布在不同空間中,與小區的交通路網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在環境規劃中強調“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居民,創造人與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環境,使居民受益于自然,把綠色生態環境還原到自然狀態,還給居民自然環境下的景觀感受[1]。旨在改善和提高居住區環境質量,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條件、舒適的生活環境、多樣的活動空間。不僅考慮必要的交通、交往、休息、游戲等功能需要,還要利用植物、水體等一切可以改善環境的因素,來完成對居住環境的改善和提高,打造與外界喧囂城市完全不同的“小氣候”居住環境。
1 規劃依據與原則
1.1 水景景觀
塑造水系景觀,加強濱水兩岸的綠化、美化功能,使之成為貫穿整個居住區的綠色長廊、生態屏障、景觀主題系統,提高和改善小區的景觀品位和生態環境[2]。
1.2 歷史文化
挖掘和提煉地方傳統文化精華,體現新型居民區的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同時提高環境整體的文化品位。
1.3 園林小品
在綠化帶內設置必要的娛樂設施、園林小品,使之成為居民日常活動與休憩、健身的新型空間。
2 設計創意
擺脫刻意塑造“西式庭院風格”或“中式庭院風格”的思想束縛,“以傳統文化為基礎,以時代發展為重心,以未來展望為期許”,融合搭配中西式景觀元素和地方特色文化,側重塑造時空軸線“過去—現在—未來”完美統一的景觀主觀感受,全力打造現代社會中有精神概念韻味的經典居住區。
2.1 中央景觀區
結合建筑規劃設計,以一條中心水景景觀帶的休閑步道貫穿全區,由架空活動平臺、休閑區平臺組成完整視覺景觀,滿足小區中心區域功能需求,動態水景、噴泉、跌水點綴繽紛絢麗多姿的生活景象,讓小區居民生活在一個具有活力、動感、美麗的現代生態環境中,給人以舒心、快樂的享受。
2.2 中央綠色主軸線
利用車行道出入口主干道規劃出一條舒展的弧線林陰道,中央會所、疊水低瀑、籃球場地,有機地結合于其間,展現出小區雍容、自然、運動生態的大家氣派,創造出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的綠色空間。
2.3 住宅組團區域
童趣樂園、中心庭院、休閑區域、運動區域、樹陣廣場等,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充分考慮每個區域的合理劃分及有機聯系,功能區景觀特性鮮明,與主題呼應統一,讓不同群體的人都能感受到歸屬感,各有自己的娛樂空間和方式。
3 規劃設計
3.1 總體規劃
該規劃從整體考慮,以人為本,居住環境是人類最為重要的生存空間,人是居住區的主體,居住區環境規劃必須充分考慮人的需求,滿足各社會階層的需要,努力創造豐富多彩、多元化的居住區。生態是人類永遠追求的目標,景觀是人們欣賞美麗環境的主要要素,所以對于植物、水、景觀小品、文化等的要素就特別重要,中心部位以水景結合硬質景觀為軸線重點,各種景觀變化豐富多樣,能充分體現出其生態、活力、動感、優美的特點,為小區居民提供一個綠色文明、文化引領、環境優雅的休閑空間(圖1、2)。
3.2 功能分區
根據小區居民的需要及場地的實際情況,現代人在居住的區域,要求逐步提高并且多樣化,在滿足各功能的基礎上,將整個小區劃分為如下4個區:
①中央商業休閑運動區。有商店、餐飲及各種景觀設施,能滿足商業及休閑活動,也是整個小區的中心軸線,同時兼具交通的功能。
②兒童活動區。有簡單的兒童活動設施,考慮到兒童的需求,布置一些兒童喜歡的設施,從視覺上提高其形象。
③綠色文化展示區。主要從地方文化著手,體現出地方特色,讓其成為地方文化延續的場所,也能讓居民文化傳承和發揚。
④宅間漫步休閑區。以綠色景觀為主,同時布置一些簡單的休閑設施,鋪裝景觀也應改善其效果(圖3)。
3.3 景觀軸線分析
根據環境設計要求,景觀軸線分為中央景觀序列軸線、綠色通道景觀軸線、時間空間序列變化軸線(圖4)。
3.4 交通規劃
道路系統規劃在小區改造規劃設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小區規劃設計的核心內容之一。小區的道路系統規劃,本著便于交通、方便游憩的原則,結合小區地形地貌、游覽線路、景點分布,整體考慮、統籌規劃,將小區道路分為主干道、次干道和小路3種類型(圖5)。
3.5 整體鳥瞰圖
3.6 景點布局
小區景點是提升其視覺效果的主要要素之一,根據分區及文化要素的表達,將不同區域的景觀內容設計多種形式,表達不同的需求,讓居民能體會到景觀與文化的結合,各景點的布局充分考慮到居民的需求,從各個側面反映出景觀特色的美麗形象,其主要從植物、建筑小品、水景、歷史文化、地面鋪裝等來一一展現其特色。
3.6.1 “羅馬噴泉廣場”。小區主入口前,迎面而來的是一個氣勢宏大、極富異國情調的羅馬拱券,古典羅馬柱并列排開,跌泉里水流疊級而下,置身于此,一切的視線均無可避免地被其牢牢吸引,使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整個廣場尺度宜人,收放自如,規整而不呆板,開放中兼有含蓄,第一眼即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
3.6.2 “十二風水球”。中央跌水東端安置十二顆風水球,球中吐出靈妙水柱。一是通過“風水球”特有的心理韻味沖淡了與大型的拱券相鄰任何景觀小品氣勢被壓抑的問題;二是與整個居住區的的景觀內涵設下伏筆,尚風尚水,耐人尋味。
3.6.3 “紫云落瀑”。從景觀上說,以鋼構架與鋼化玻璃為主體,以紫色燈光為烘托,飛瀑直下形成幕簾,景色獨特令人駐足;從內涵上說,暗合“紫氣東來”之韻,飛瀑流云,源源不斷(圖7)。
3.6.4 “臥牛哞祥”。扇形的廣場西開東合如同漏斗呈聚斂 狀,廣場中央臥青牛雕塑,源自《列仙傳》中“老子西游,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紫氣東來”預示祥瑞,仙人不知何處去了,青牛卻臥在此處傳播吉祥。
3.6.5 “文化之旅”。景墻通過文字、雕刻等手法反映地方特色歷史文化,如“狀元文化”“佛家文化”“水滸文化”等,截取歷史的篇章,再現文化的輝煌,回味過去,展望未來[4]。樓間綠地景觀塑造以實用和便捷為主,合理運用地形,形成生態坡地,更加提倡美與人性化相結合(圖8)。
3.6.6 碧水印月。以水與景觀小品結合,每到夜晚皎潔的月光倒映水中,形成意境深遠的感覺,能讓人得到一種寧靜、安詳、優雅的享受,是夜間休閑的理想之處[5](圖9)。
3.7 園林植物規劃
小區綠化植物配置應結合生態性原則,營造四季都有季相特色的生態景觀。植物的搭配方式要根據其色彩、高矮、氣味等特點來配置,植物品種的選擇應以鄉土樹種為主,同時注重植物的多樣性,既要達到各功能區綠化植物與農業作物的協調統一,又要避免設計中產生消極的影響[6]。
3.7.1 常綠針葉樹。黑松、白皮松、油松、雪松、龍柏等,此類樹種耐寒、耐鹽堿;同時,為冬季的景觀增添了一抹綠色。
3.7.2 落葉闊葉樹。銀杏、國槐、合歡、欒樹、山楂樹、玉蘭、饅頭柳等鄉土樹種,這些樹種耐寒、耐鹽堿、耐瘠薄,適應北方氣候。其中,饅頭柳、欒樹為深根性樹種,抗風能力強。玉蘭、二喬玉蘭初春葉前開白花,隨后,櫻花怒放;進入初夏,合歡盛開粉紅色的花朵,山楂樹則開出白色小花;深秋,火紅的山楂果成熟了,而銀杏、欒樹的葉子也開始慢慢變黃。
3.7.3 花灌木。連翹、迎春初春開花,花色亮黃;山桃初春開花,花色淺粉。碧桃、丁香、紫荊春季開花,花色白、粉、紫;西 府海棠春季開花,花色淺粉;棣棠春末夏初開花,花季長,花
色亮黃;太平花初夏開花,花色純白;紫薇、木槿夏季開花,花色白、紫;豐花月季常年開花,花色艷紅;紫葉李色葉樹種[7]。
3.8 建筑小品規劃
結合小區的設計主題、功能需求和景觀需求,綜合考慮,建筑小品規劃以下內容:文化景墻、十二風水球、紫云落瀑、臥牛哞祥、瑞云亭、座椅座凳、兒童游戲設施、景觀鋪裝、景觀照明等。
4 結語
設計后的東源莊園,將以生態學、景觀學為指導,以服務居民為基礎,在全園建立起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景觀系統,使植物與硬質景觀有機結合,各種模式物盡其用,相互融合,從而提高小區的綜合服務能力,為東源莊園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8]。同時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結合提供了引領性的探索,設計后的小區必將為提高居住區的整體形象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東源莊園綠化景觀設計提升了整個社區的文化和經濟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濱誼.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2] 陳潔.現代居住區景觀設計淺析[J].城市,2006(4):56-58.
[3] 王楓.雕塑·環境·藝術[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4] 王艷輝.走向新社區:城市居住社區整體營造理論與方法[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5] 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6] 曹偉.城市·建筑的生態圖景[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6.
[7] 曹林娣.中國園林文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8] 張華.生態美學及其在當代中國的建構[M].北京:中華書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