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克
【摘要】“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葉圣陶先生的這句話讓很多老師和學生進入了誤區,尤其近幾年中考命卷的改革,使得課內現代文更是沒有了立錐之地,但筆者認為若能把寫作教學與文本閱讀有機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文本,通過仿寫、聯想、補充拓展、賞析、評價等方法,既可以完成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又可為作文服務,使之成為寫作源頭之一,拓寬作文教學的道路。
【關鍵詞】課內文本閱讀;提高;寫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寫作能力是學生學習和運用語文能力的重要體現。寫作的源泉有兩種:生活和閱讀。由于閱歷原因,學生從生活中找到寫作的源泉的能力有限。在實際教學中,閱讀可供操作,自古就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說法??稍凇翱觳臀幕钡挠绊懴拢裉斓膶W子們卻與白紙黑字的書籍漸行漸遠,他們更熱衷于眼花繚亂的數字圖片和震耳欲聾的超重低音。即便是對于《西游記》《水滸傳》等名著,也只是迫于考試壓力才無奈地翻翻,如此情形,抄襲、拼湊、杜撰也就成了學生完成作文的途徑,寫出的文章缺少靈氣,缺乏個性,概念化、成人化、千篇一律,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葉圣陶先生的這句話讓很多老師和學生進入了誤區,尤其近幾年中考命卷的改革,使得課內現代文更是沒有了立錐之地,但筆者認為若能把寫作教學與文本閱讀有機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文本,通過仿寫、聯想、補充拓展、賞析、評價等方法,既可以完成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又可為作文服務,使之成為寫作源頭之一,拓寬作文教學的道路。
為此,在文本與寫作的教學中,我采取了如下幾種做法,頗有成效。
一、貼近文本——融入生活,體現真情實感
很多學生的作文情感蒼白、心靈空虛,顯得無情、假情、矯情,因為他們缺少生活的閱歷,缺少傳統文化的積累,缺乏文化底蘊。
八年級第二單元以“愛”為主題,享譽文壇的魯迅、朱自清等人將真情傾注于平凡的小人物、瑣碎的事中,樸實的語言,卻引起讀者共鳴,究其手法應是“以小見大”。在課文閱讀中,學生逐漸感受“小”的妙處,目不識丁的阿長為“我”買“三哼經”(《山海經》),肥胖蹣跚的“父親”爬月臺為“我”買橘子,學生腦海中也不斷浮現生活中的“小”來。
學生在《父愛不如山》中寫道:
人們都說,父愛如山,母愛似水,卻覺得,父愛一點也不像山那樣磅礴、嚴肅、雄壯。很多時候,一個微笑,一個胸膛,一碗湯面,一次擊掌,都蘊含著濃濃的父愛。甚至是失敗時的一句冷語,自大時的一聲責罵,犯錯時的一個巴掌,全都是父親愛的表達。
從學生的《那雙手》中,我認識一雙一到冬天就會干裂、紅腫,時不時還會刺癢的,滿是傷痕的手,可就是這樣一雙傷痕累累的手,為“我”在冷水中,洗白色的校服,做天底下最好吃的飯菜。從學生的《彎腰》中,我知道了媽媽每天至少彎腰5次,一周35次,一個月150次,就是這些彎腰,使得媽媽的背彎了……
還有:
“腦袋里浮現這樣的一幅畫面:我的大手,拉著爸爸的大手,將我的溫暖給予他?!薄翱吹綃寢屓諠u衰老的臉和布滿血絲的眼睛,心里抽搐式的疼,如果有來生,你做我的女兒,讓我來照顧你!”
……
看著這些文字,誰又能說學生的作文中,沒有真情實感呢?“小”題材終于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大”愛來。
二、模仿文本——吸取精華,打造作文亮點
選入課本的文學作品,要么是大家之作,要么就是文辭優美、底蘊深厚的奇文,學生在閱讀體會、理解感悟的基礎上,若能夠適當地模仿,哪怕只是語言上的、修辭上的、句式上的有形的,膚淺的模仿,哪怕只是只言片語的,但積少成多,堅持不懈地長期訓練,定會在長篇作文中大放異彩。
八年級上學期第五單元的文言文,《桃花源記》《陋室銘》《愛蓮說》這些膾炙人口的傳統美文,曾經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在學習《陋室銘》后,我讓學生對這篇文章的語言進行了仿寫,收效超出想象,比如學生的《學習銘》:
智不在高,勤奮則行。學不在深,努力則靈。斯是苦事,唯有耐心。少壯需努力,應當多用心。知曉中外事,博覽通古今??梢哉剷?,閱詩經。無噪聲之亂耳,無游戲之勞心。古有孔子云,今有郭敬明。鄙人云:何苦之有?
小作者將《陋室銘》對仗工整的語言特點,運用到實際的學習當中,符合語境,可謂模仿到了精髓。
再如學生的《五緣學校銘》:
樓不在高,學精就行。師不在多,藝精則靈。斯是新校,五緣揚名。左有育才閣,右有樹人堂。書畫墻上掛,獎狀貼滿墻。可以學數理,通語英。無車馬之喧鬧,有油墨之清香。地處廈門島,面臨五緣灣。真可謂“人才搖籃”。
這篇仿寫將五緣實驗學校的地理位置和學校特色,用《陋室銘》的語言形式模仿出來,真是另有一番風味,同時這篇仿寫也被放置在學校對外交流的網頁上,成了學校的宣傳標語。
三、深入文本——補充拓展,力求個性表達
錢理群先生說:“文本是一個開放結構,當我們的學生在閱讀中時時展開想象,進入作品的情境、圖像并加以渲染、發揮;關注人物的命運、故事的發展,并加以跌宕起伏的續接;體驗作品的精神內核并嘗試進行另一種包裝,那么,閱讀文本的過程就會真正成為創造潛能開啟的過程?!睌U展、補白、續寫都是不錯的訓練手段,這種“再造作文”真正實現閱讀與寫作的結合。
在開展的“古詩詞寫意”活動中,充分展示了學生的想象力,訓練了學生的個性表達。
在學生寫作之前,先指導學生從能夠引起強烈的感受的意象起筆,運用合理的想象與聯想豐富意境。
如以下這段文字是學生對張志和《漁歌子》中“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的演繹:
花自飄零水自流。紛紛落落的桃花瓣懶懶地在半空中伸懶腰,似縱情舞躍的小蝴蝶。不留意間哧哧投入水中,是要濯洗一身的倦意?清清的小溪水有條不紊地淌行,一步,再一步。肥嘟嘟的鱖魚扭動著圓滾滾的大屁股,得意地向起飛的鷺群告別。呵,忍俊不禁。
盡管這段文字只是對原句的擴展,但小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擬人手法的運用,使文字立體化,富有動感和情趣,展現了小作者思維的張力。 再如學生對《桃花源記》中桃花林的擴寫:
漁夫漫不經心地撥弄著船槳,雙眼正尋找著清澈溪水中,為數不多的大魚。就在他仰頭擦汗間,兩側出現了兩片粉紅的云翳。粉色云霧中,隱約看見幾點綠光。漁夫駕著船靠向一塊灰黑色的巖石。船幫輕靠在石塊上,激得三兩只麻雀飛上樹梢。石塊上的青苔斑斑點點,似乎是在證明自己的年份。一片粉色花瓣悠悠落下,正好落在漁夫頭上,是那樣一種清澈,絕不張揚的粉中帶著一星淡淡的白,宛如一輪倒影在水中的初生的新月。一瓣,兩瓣,三瓣……仿佛事先約好似的,一瓣瓣地飄落,混著剛下的細雨,使人聯想起“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決心。樹下的鮮草已被花瓣、落葉、野花打扮得如同一條名貴的西洋地毯,地毯的盡頭是一座低矮的小山。
好奇心不一定是最好的老師,但的確人人都需要。漁夫揚起擋在前頭的樹枝,朝小船走去,雨聲更濃了。漁夫劃船走了,只留下一片花雨和一片細雨低聲的訴說。
一粉小瓣跌入水中,漾起一圈漣漪……
這一部分文字,小作者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運用聯想和想象,動靜結合的細致描繪,再現了世外桃源的美景,讓人不禁流連忘返。
四、活用文本——發揮聯想,豐富寫作素材
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既是對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發現,也是對自我潛在精神力量的發現。聯想式批注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時時張開想象的翅膀,能夠由此及彼,自覺地由文本遷移到文外,在以后的寫作中,再遇到這樣能夠引起共鳴的語境或者是心境時,也會自然地由文外遷移到文本,在“多思”的過程中學會“深思”,從而拓展學生的寫作思維。
在學完《湖心亭看雪》后,我布置了一篇《我看古人的癡》的小練筆,我驚喜地發現,學生學會了橫向和縱向的聯系和比較。如學生的:
江山如畫,引得無數文人墨客癡迷于此,不惜放下權貴,不惜撒下家業,耽于那一片山水田園的幻想。
陶淵明的癡,癡于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瀟灑意境。追尋一生,茫茫無期,也許有些人一生也不會明白自己在追尋什么,而寄景于情的陶淵明顯然不同于其。他執著于山水,忘情于自然,他的生命,只為一“真”字足矣。除此之外,再無他求。他的癡情,在于他癡真。陶淵明癡,癡得有骨氣,一心沉溺于山水之間也,陶淵明潛心于此,比那些恬不知恥的世俗之人真實得多,于是,“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蘇軾癡,癡于那“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的雄起瑰麗。蒙放一生,漂泊無援,有“喚起謫仙泉酒面,倒傾鮫室瀉瓊瑰”的磅礴可謂,又有“孤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的清新綺麗。蘇軾癡。同癡于山水美景,更癡與享樂人生。蘇軾,是才子,也是仙人,即使是王安石,與他斗嘴之后,也不禁長嘆:不知千百年后,可否還有此等人物?也許,再也不會了。
古人之癡,癡得豪邁,癡得雍容,癡過了一座座城池,癡過了一個個王朝,灰飛煙滅之間,千年的往事如同細砂般粉碾過時間的間隙之中。
五、走出文本——賞析評價,提升思想認識
要想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他們的閱讀體驗,就應該鼓勵他們對作品做出或褒或貶的評價。可以評價作品的人物,可以評價文中意蘊豐富的詞句,可以評價作品構思寫法,還可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總之要選取自己感觸最深的角度,鮮明地表達自己的認識,而做到欣賞評價的前提是對文本深入的理解和剖析。
人教版語文教材中,收錄大量的蘇軾的作品,有“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的《記承天寺夜游》,有“誰道人生無再少”的《浣溪沙》,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水調歌頭》,有“一蓑風雨任平生”的《定風波》……出于對蘇軾曠達樂觀、超然灑脫的人格的欣賞和喜愛,我讓學生課前準備,課上詳細介紹了蘇軾的生平經歷,收集整理了他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補充了余秋雨和林語堂的《蘇東坡突圍》和《蘇東坡傳》,使得學生對蘇軾有了全方位的認識和了解。學生在知人論世后,再深入文本,對他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和超然灑脫的人格魅力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所以學生在《我眼中的蘇東坡》的練筆中,有了新的突破。如陳雙靜同學的《一蓑煙雨——引千古回眸》:
“老夫聊發少年狂”,他帶著一襟豪邁,奔走而來;“大江東去,千古風流人物”,他帶著兩袖清風,孤獨離去。他只是瀟灑地在世間游走了一回,卻引得千古人物驚世回眸。他,用文字暢談著人生的感慨,他,用筆尖抒寫壯麗而平淡的生活。那是大江東去的洶涌浩蕩,那是秋末花落的平淡孤寂,那是世間流傳千古的惆悵。
他,曾經是那么意氣風發,滿腔的熱情和希望,卻在一次次挫折中,破滅,消散。曾經的年少輕狂,已然消失。沒有怨言,依舊的兩袖清風,無牽無掛。三次貶謫,見證了他的成長。
然而,他是多情的?!笆晟纼擅C#凰剂浚噪y忘?!逼尥鍪辏楦幸来妗@蟻頍o伴,孤度余生?!爸倚恼?,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萬丈紅塵,吾誰與歸。”他獨自品嘗孤獨,品味人生。置身于喧囂,生活于平淡,超凡卻不脫俗。
“一蓑煙雨任平生”,他的灑脫,他的決然,沒有人看得懂,沒有人學得會。
最瀟灑的人生,最絕美的情懷,最悠長的惆悵。屬于他——蘇軾。
再比如學習了《唐雎不辱使命》后的《話說戰國之士》練筆中,展示了學生獨特的感悟和思想認識。如:
在我的眼中,荊軻與要離,專諸,慶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并非單純“士為知己者死”,他肩上更多的擔負著的是國家存亡興衰的重任。因為胸懷天下,所以他才是真正的英雄。
面對秦王,他沒有絲毫畏懼,雖然結果是失敗的,但他仍然名垂青史,因為他的壯志豪情一直感染著后世的人們。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這是陶淵明發自心底的贊美。是啊,荊軻雖然逝去了,但他留給后人了太多的東西,是他的勇氣,他的堅持,他的視死如歸,他雖死,可他的生命卻充滿了意義。他輸了,但他輸的大義凜然。秦國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荊軻輸給了歷史的必然。
這一部分文字,小作者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對荊軻有著深刻的了解,文章處處閃現著富有哲思、智慧的光芒。
語文課文這個濃縮的世界值得我們用挖掘的目光去看待它,利用課本閱讀,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并且間接地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得到的不僅是知識的增加,寫作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健全的心智,獨立的思想,擁有了自主的精神,這些并不僅是中考的分數所能衡量的。身入課本這座寶山,豈能讓學生空手而歸呢?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