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 陳靜
【摘要】蘇北琴書是中國文化和傳統藝術的產物,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蘇北琴書作為宿遷的“市粹”,它將傳統藝術完美地進行了匯總,它代表著我國不同于其他國家獨有的文化風景,風土人情。我們要弘揚蘇北琴書,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支撐,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基礎。所以,傳承、保護和弘揚蘇北琴書成為當務之急。
【關鍵詞】蘇北琴書;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J826 【文獻標識碼】A
蘇北琴書又名宿遷琴書,民間慣稱“打揚琴”或“打蠻琴”,因其廣泛流布于江蘇北部地區,故得名“蘇北琴書”。該曲藝源自明末清初的蘇北民間小調,清道光年間形成于宿遷地區,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深得當地群眾的喜愛,該項目已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
一、蘇北琴書的由來
蘇北琴書源自明末清初的民間小調,因為蘇北琴書的別名是宿遷琴書,在清道光年間的宿遷地區出現,當時稱這一民間小調為“打揚琴”。當時,對琴書有很大的影響的是李義成。據記載,李義成幼年時,從安徽流浪到宿遷,后在宿遷的皂河定居,一直以唱民間小調為生。后來,“打揚琴”形成,李義成就在江蘇、河南、山東接壤地區流動演唱,慢慢地就有了名氣,并且在這些區域廣收徒弟,將“打揚琴”傳播得更遠。所以說,在“打揚琴”形成初期,對其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的是民間藝人李義成。
蘇北琴書分為兩大門派,分別是柴門和陸門。其中,柴門是以李義成為首,創立于清光緒二年;而陸門是以陸成金和陸成銀為首,在光緒末年,脫離柴門,自創陸門。說到了李成金和李成銀兄弟,這二人是泗洪縣人,本是李義成的弟子,且在李義成的眾多弟子中頗有名氣,二人開始時跟隨老師李義成,后與老師不合,脫離了柴門,又因為宿遷地處淮河北,泗洪在南,蘇北琴書也就有了南、北門之稱。如今蘇北、皖東北、魯南的蘇北琴書藝人均為柴、陸兩門的傳人。
二、 琴書的演唱風格
蘇北琴書是地方性的文化,剛開始是由民間小調演變而來,所以蘇北琴書是用極具特色的宿遷方言演唱的。蘇北琴書有三種演唱方式,分別是單口、對口和群口。單口演唱,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表演,自拉墜胡,腳踏木梆擊節伴奏;對口演唱,就是二人搭檔演唱,一人拉墜胡,另一人擊琴打板;群口演唱,即多人演唱,一人敲琴打板,兩或幾人拉墜胡,有的時候會加入京二胡。在日常生活中,對口和群口比較多見,也更豐富多彩。
琴書的句式結構也很有特點,有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和三字句,十字句中三、四、三稱正十字,三、三、四稱反十字。其表演特點有起角色、伴以”花腔”,說白講究抑、揚、頓、挫,喝、頓、緩、急、高、低、起、伏,在演唱進入角色時,演員常用輔助動作增強感染力。除此之外,花板和打花舌是蘇北琴書演唱的鮮明特點。
三、 傳承者
相對有名氣的琴書傳承者有陳錦容、張銀霞、張銀金等。陳錦容是蘇北琴書第七代傳人,現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宿遷市曲藝家協會理事。多年來,她獲獎無數,成績斐然。陳錦容出生于曲藝世家,世代親人都是蘇北大鼓的傳承人,因此,她從小繼承母親的事業,成為了蘇北琴書的第七代傳人。
張銀霞開始學習琴書是受家里生活困難的影響,她十四五歲時,父親身體不好,生活困難,于是,十幾歲的張銀霞開始跟她的父親學習琴書。她的父親是一位琴書名家,因此,父親成為了她的啟蒙老師。在表演琴書的這些年里,她也獲得了不少獎項,被評為蘇北琴書的傳承人。
四、蘇北琴書的生存現狀
蘇北琴書來源于生活,扎根與群眾中,可以說是地地道道的最基層的民間曲藝。從形成之初到現在,它在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和群眾文化工作中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琴書藝人越來越不被重視,琴書的生存與發展現狀不容樂觀,生存與傳承危機慢慢地展現出來,如今更是面臨嚴重的生存與傳承危機,不僅蘇北琴書是這樣,民間曲藝都面臨著嚴重的危機。
(一)后繼無人
目前,琴書的從藝者逐漸減少且老齡化,出現了后繼乏人的現象。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學習琴書帶來的收益很少,蘇北琴書慢慢地不被重視。琴書的傳藝一般都是帶徒傳藝。帶徒傳藝是一種千百年沿襲下來的民間藝術傳承機制,這種傳承機制并不是一種簡單的技能技巧的傳習方式和民間知識的傳授方法,而是一種悠久的農耕文明時代民間文化特有的傳承法則。作為琴書的傳承人,帶徒傳藝是保護民間藝術遺產的核心,是藝術遺產活態傳承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對于蘇北琴書來說,能夠了解并演唱琴書的藝人越來越少,大多數是年長者。就目前情況來說,學習琴書帶來的收益微薄,家長或者本人更愿意去選擇從事其他行業。
(二) 受眾群體少
隨著文化的多元化,西洋管樂以及現代流行音樂的發展,琴書這類民間藝術慢慢被忽視。琴書的聽眾主要是中老年人,幾乎沒有青年觀眾,更不要說是聽了,一部分人都沒有聽過“琴書”這個名字。琴書在當地的受眾群體非常少,而且幾乎都是中老年人,大多數年輕人都不愿意去看琴書表演,這對傳承多年的蘇北琴書的發展非常不利。
(三)琴書缺乏時代信息
蘇北琴書起源于民間小調,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琴書藝術記錄了蘇北地區的歷史發展,社會的進步,是不同時期人們生活狀況、風土人情的真實寫照。發展至今,大多數琴書曲目都是傳承下來的,也正是這樣,使琴書面臨著困境。一種藝術要想在社會的變遷中經久不衰,必須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時代的進步使得文化多元化,而蘇北琴書作為傳統民間藝術更應該跟上時代的腳步。蘇北琴書藝術形式單調,且內容陳舊,在琴書的編排上還是循規蹈矩,墨守成規,這也是影響琴書發展的因素。
五、蘇北琴書傳承與保護
(一)發掘琴書之美
琴書之所以不受大眾喜愛,不被大眾所接受,是因為與大眾的審美出現了偏差。當今社會,大眾大都喜歡快節奏的流行樂,換言之,也可以說是大眾的藝術造詣達不到琴書的審美水平,我們需要大力挖掘和研究琴書之美,讓世人了解琴書并展現琴書的魅力。所以,如何去發掘琴書之美,就成了我們的首要任務。我們可以大力加強琴書的宣傳力度,例如,與某位人氣明星合作或者與電視平臺合作,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時不時地接觸到琴書,耳濡目染之下,漸漸地人們就能對琴書予以關注,從而發現它的美。蘇北琴書因具有濃郁的鄉土味,言語樸實,能貼近大眾的生活,不僅適合在舞臺上演出,也能在街頭表演,這是一個很好的吸引大眾關注的機會。
(二)琴書的重要性
蘇北琴書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了無數獎項,尤其是近年來影響較大。2010年,蘇北琴書第一次入選國家群星獎,代表江蘇唱進群星。琴書的唱片銷量早已經超過千萬張,而琴書的表演者也在各地巡演,就像現在的流行歌手一樣。
如果說,京劇是我國的國粹,那么琴書可以說是“市粹”了。因為蘇北琴書是以宿遷方言說唱的一種曲藝形式,從明末清初流傳至今。琴書是我們的祖先傳下來的文化,就算我們不能讓它像如今的流行音樂一樣受大眾的歡迎,但最起碼不能讓它漸漸地消失于民間。
(三)傳承的方法
1.推廣學校教育
蘇北琴書的傳承人可以合力創辦一所專門學習琴書的院校,招攬學生,并用心培養人才,使琴書能夠后繼有人。我認為,學校教育在琴書的傳承與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學校教育為琴書的保護提供了良好的體系支撐;其次,學校教育有音樂學在內的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整合的優勢,能夠從多個視角對琴書展開合理的研究與教學;最后,可以利用優厚的人力資源為琴書的發展培養人才。
2.創新內容
蘇北琴書想要贏得觀眾的喜愛,就一定要與時俱進,換一句話說,只有贏得觀眾的喜愛,蘇北琴書才能走得更長遠 。傳承人可以在琴書中適當的加入一些流行元素,使它能夠吸引大眾的眼球,得到大眾的喜愛。形式上可以適當創新,以符合當代人的審美。
3.加大政府投資力度
政府要積極履行好職能,對蘇北琴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給予高度重視,妥善落實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專項基金,號召全市的琴書工作者以高度的熱情以及自覺性全力投入到琴書的保護工作中。政府要加強琴書的保障措施,實施有效的制度保障及資金保障。
政府還要對蘇北琴書中存在的一些文化違規現象嚴厲打擊,及時糾正,從法理上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保護意識,使琴書中的不健康因素徹底消失。同時,政府要拓展蘇北琴書的公共性文化空間,讓人民群眾通過表演、實踐等形式找到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進而提高民眾的社會道德和民族凝聚力。
六、結語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對蘇北琴書的傳承與發展高度重視,積極有效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來保護和傳承蘇北琴書。當代以陳錦榮、張銀霞為首的蘇北琴書繼承人不辱使命、砥礪奮發,對藝術苦苦追求,將琴書發揚光大,在琴書的演繹上、形式上甚至作品上不斷地突破,不斷地創新,與時俱進地推動蘇北琴書的發展,形成了傳統戲、新編歷史戲劇與現代戲共鳴的發展形式,積累了非常豐富的舞臺經驗、實踐經驗。雖然,如今的蘇北琴書不被大部分民眾所喜愛,不符合新時代快節奏的審美要求,面臨著信息發展轉型,文化的多元化,藝術欣賞的變化等多方面的挑戰,但蘇北琴書的傳承與發展依舊是當務之急,是時代所需要的,是民族所需要的,是文化所需要的,是人民所需要的,是人民群體心之所盼的。蘇北琴書本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我在此呼吁中華民族的所有同胞來重視民族傳統文化,重視蘇北琴書,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最后,希望蘇北琴書重新回到大眾的視線中,再次被發揚光大,走出中國,走向全世界!
參考文獻
[1]宿遷市文廣新局·蘇北琴書[J].中國綠色畫報,2013.
[2]于雅琳.徐州琴書藝人現狀及樂態調查[J].藝術學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