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詩琳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和文化的迅速發展,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文化碰撞越來越頻繁,人們對精神文化,尤其是對音樂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也越來越高了,從而極大地推動了音樂文化的豐富和發展。美聲唱法進入到中國的音樂文化中,并與中國的民族唱法完美融合在一起,這不僅體現了中國音樂走向了世界,也反映了中國的民族音樂能夠與外國的音樂形式完美結合,推陳出新,創新了音樂的表達形式和表達內容。在保留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吸收了西方音樂的表達方式,體現了中西音樂形式相結合的獨特魅力和非凡的審美情趣,帶給世界人民音樂藝術上極大的享受。本文從美聲唱法民族化的定義入手,談談美聲唱法民族化的特點和意義,探析了美聲唱法民族化獨特的藝術價值及其實現路徑。
【關鍵詞】美聲唱法;民族化;藝術價值;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美聲唱法通過將民族聲樂與科學的發音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完善了民族聲樂的表達形式,并且深受中國觀眾的喜愛。以吳碧霞、金鐵霖為代表的歌唱家們將美聲唱法的韻味與氣質表達得爐火純青。從另一方面來說,中國的美聲唱法的總體水準和審美情趣與國外還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距,由于中西方價值觀念、思想文化、審美情趣等方面存在差異性,美聲唱法尚且不能夠完全與我國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因此,本文主要就美聲唱法民族化的藝術價值及其實現路徑進行探究和分析。
一、美聲唱法民族化概述
(一)美聲唱法民族化的定義
美聲唱法民族化,指的是在我國聲樂的發展條件之下,按照中國人的聲樂表達形式與習慣,在歐美美聲唱法的基礎上,融入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音樂元素,對傳統的美聲唱法進行改良與創造,吸收中西唱法的各自優勢和精華,即保留中國傳統唱法的特色,借鑒美聲唱法的特點,將兩者的技巧進行綜合,從而使得中西音樂得到完美的結合。美聲唱法,又稱“柔聲唱法”,當高音時,歌者需要只用柔美、清和的發聲方法發出氣息,而不能用強烈的氣息。美聲唱法是社會與時代發展的產物,體現了民族聲樂走向了世界,體現了民族聲樂的的國際化。我國的聲樂歌唱家不勝枚舉,如蔣大為、王昆、郭蘭英等,為大眾呈現出了數不勝數的“美聲唱法民族化”經典作品。美聲唱法與中國傳統唱法相結合的表現形式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義。
(二)美聲唱法民族化的特點
美聲唱法民族化,對傳統的中國聲樂唱法進行了“潤飾”,使傳統的美聲唱法更加飽滿和圓潤,音色也變得更加清晰,音域也發生了明顯的擴大。美聲唱法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觀眾的關注與喜愛,在借鑒西方美聲唱法的同時,在最大程度上繼承了中國聲樂的傳統唱法,對于弘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將中國的音樂推廣到世界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三)美聲唱法民族化的要求
1.吐字
《康定情歌》作為“咬字發音”上的典型代表作,表現著較高的聲樂作品的質量。美聲唱法民族化就是將漢式發音和意式發音相結合,表現聲音的獨特性和連貫性。
2.風格
音樂的表現形式和表達內容都具有相應的風格,這種風格的改變是根據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審美情趣等因素來決定的,因此,歌唱家在表現一部音樂作品時,應該根據這部音樂作品的時代特征和民族文化來調整表達的風格。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地方風情和民族特色。
3.情感
任何一部音樂作品都具有它獨有的情感特征,且各不相同,美聲唱法民族化,通過融入民族感情,增強了音樂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現力,更加貼近地域風情,使得美聲唱法更能夠讓中國觀眾接受,并深受國外觀眾的喜愛。
二、美聲唱法民族化的藝術價值
(一)音色方面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我國也加快了全球化的進程,作為民族文化,美聲唱法民族化在我國的藝術領域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在國際文化互相交流與溝通的推動之下,我國的民族聲樂與美聲唱法相結合,提升了藝術表現力以及對音色的審美情趣。
(二)語言美感方面
自20世紀初,人們就越來越關注和重視美聲唱法,美聲唱法與我國民族聲樂的結合,改變了中國人對聲樂的審美情趣,希望中國聲樂能夠創造新的藝術形式和聲樂風格。那時,我國的聲樂藝術已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趨勢:在保留民族聲樂的精髓和特點的基礎上,對西方的美聲唱法進行改造與融合,吸收其精華,并借助民族聲樂的語言特點進行演繹,使得民族聲樂推陳出新,豐富民族聲樂的藝術語言。
(三)情感表達方面
美聲唱法是一種具有“中國風”的演唱形式,即將中國的傳統聲樂與西方美聲唱法相結合,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極大地體現了中國傳統聲樂“包容”“兼收”的特點,演唱者通過演唱進行情感表達,以情動人,以情溫暖他人,從而受到中國觀眾的認可和喜愛。
三、美聲唱法民族化的實現路徑
(一)字聲之間的平衡
美聲唱法民族化的過程中,演唱者需要攻克的一個難題就是語言問題。在演唱中,演唱者需要掌握吐字的技巧,注意吐字的聲韻母,將美聲的發聲方法融入進去,以達到最佳的演唱效果。
(二)聲樂藝術行腔與情感表達技巧
演唱者不僅要學習美聲唱法的吐字技巧,還要向中國戲曲的行腔取經,提升民族聲樂的表現力,豐富民族聲樂的表達內容。通過利用傳統的聲樂藝術行腔以及情感表達技巧的方式,極大提升了美聲唱法民族化的藝術表現力和演唱效果。
(三)吸收曲藝唱法的精髓
在長期的發展和積累中,中國的戲劇和曲藝已經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表演體系和表達形式。美聲唱法可以吸收曲藝唱法的精髓,將曲藝唱法適當地融入到美聲唱法當中,使演唱作品更具有中國特色,極大地傳承了中國傳統聲樂。比如說經過數位戲曲家的改進與發展,昆山腔調逐漸成為了著名的劇種——昆曲,時昆曲“水磨腔”的發音,尤其值得我國美聲唱法民族化借鑒。
(四)結合中國的審美需求
由于中西方歷史發展、思想文化、審美要求、價值觀念等各方面的差異性,中西方在音樂藝術的表達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對于中國人而言,情感表達和發音的兩大特點就是最重要的審美方向,即所謂的聲情并茂和字正腔圓。在發音方面,人們越來越關注“聲”在演唱過程中的影響和表達。演唱者要讓觀眾明白其演唱的內容,就需要演唱者重視四聲的不同發音;在情感表達方面,演唱者要考慮觀眾的心理感受和生理需要,演唱情感必須真摯、真實,才能以情動人,演唱的內容必須豐富,才能傳達出歌聲的靈魂,以達到“寓情于聲,以聲傳情”的目的。為了讓美聲唱法民族化在最大程度上為中國觀眾所接受和喜愛,一方面,演唱者需要在語言、旋律和風格上借鑒和吸收中國傳統聲樂的精髓;另一方面,保持美聲唱法的原有特色和表達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美聲唱法民族化本土化。例如為了展現北方人民的豪爽性格,北方地區的聲樂作品應該注重奔放和高亢;而為了展現南方人民的溫柔內斂,南方的聲樂作品應該注重旋律的舒緩和流暢自然。
(五)借鑒國外經驗
由于地域的差異性,美聲唱法在歐洲的不同國家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特征。例如多明戈,一位著名的西班牙歌唱家,他的演唱豐滿有力,曾經塑造過拉達美斯、奧賽羅等形象,堅強有力,氣宇非凡,具有強烈的戲劇色彩,給觀眾以強大的震撼力;帕瓦羅蒂,是意大利的一位著名歌唱家,他的嗓音明亮而豐滿,音色渾厚,充滿著自然美感。還可以了解到,法語要求聲音洪亮、有力;而意大利唱法對音域寬廣、音色的多樣化比較重視。當然,還有許許多多的歌唱家的演奏形式和演唱方法、技巧等值得學習與借鑒。這些歌唱家都是從他們民族的發音特征和聲樂文化出發,再結合意大利美聲唱法的特征,從而發展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美聲唱法。
(六)結合民歌的演唱技巧
我國是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影響下,每個民族都具有獨特的表演形式和演唱技巧。根據民族文化和民歌風格差異性來進行劃分,中國民歌大體由七個不同的風格色彩區組成:漢族民歌區;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區;西北高原半農半牧文化民歌區;新疆民歌區;東北的狩獵文化民歌區;藏族民歌區;西南原始文化民歌區。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聲樂文化背景,也就有了演唱方式、演唱技巧、表達方式和表現風格的差異性。在美聲唱法民族化的過程中,需要借鑒和學習民歌歌手獨特的演唱技巧。
(七)轉化美聲唱法的演唱技巧
西方的美聲唱法對演唱者在音高低范圍、音質優良和聲音洪亮等方面的要求較高,美聲唱法要求歌唱者注意字正腔圓的原則,采用真假聲結合的演唱方式。在美聲民族化的演唱過程中,需要歌唱者清晰地傳遞美聲民族化的真實情感,這就需要歌唱者對美聲唱法的演唱技巧進行轉化。還應加強美聲唱法民族化歌曲的創作,推出更多更優秀、經典的作品,有助于促進美聲唱法民族化的發展和繁榮。
四、結語
就我國的傳統聲樂而言,美聲唱法民族化具有不可替代、舉足輕重的文化價值和重要意義。正是由于美聲唱法民族化運用了科學的發聲方法和適當的演唱技巧,使得演唱者音色更加豐滿,演唱更加流暢,帶給了中國觀眾美的享受。美聲唱法民族化將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相結合,豐富藝術表達形式,也拓寬了演唱者的演唱技巧。我國必須從中國語言的特點、中國受眾的審美情趣出發,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美聲唱法的民族化。筆者衷心希望,美聲唱法民族化能夠給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帶來更多更精彩、經典的優秀作品,推動我國聲樂事業的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吳蔚.論張權美聲唱法民族化之探索[J].閩江學院學報,2012,33(03):123-126.
[2]李鳳蓮.美聲唱法的民族化探討[J].北方音樂,2014 (03):35-36.
[3]吳蔚.論張權美聲唱法民族化之探索[J].閩江學院學報,2012(03):123-126.
[4]章迪.美聲唱法民族化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5):388-389.
[5]劉會輕.新時期美聲唱法“民族化”研究[J].大舞臺, 2017(01):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