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鋼琴音樂表演藝術作為一種高雅的藝術漸漸地被人們所關注,這種外來的音樂在不斷促進我國音樂發展的同時,在各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鋼琴表演的發展雖然在技法、情感等方面趨于成熟,但藝術的最高境界在于能夠更好地反映生活,折射出一種實際本能的規律。從哲學方面上來說,鋼琴音樂表演藝術并未真正達到美學上的相對統一。本文從鋼琴音樂表演藝術美學上的缺失為切入點,試圖分析鋼琴音樂表演藝術美學的著力點。
【關鍵詞】鋼琴;音樂表演;美學思想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中國鋼琴音樂的不斷發展與進步,20世紀以來,鋼琴表演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可謂是命運多舛,在不斷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后日漸成熟。直至今天,從哲學方面來說,鋼琴音樂表演藝術并未真正達到美學上的相對統一,其中的曲折性、矛盾性、不合理性也是顯而易見的。這就要求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音樂人一定要站在時代的大背景下,深刻挖掘鋼琴音樂美學的本質。
一、鋼琴音樂表演藝術美學上的缺失
鋼琴音樂表演藝術在美學上存在著很大的不足,這種雜亂無章的技巧性統一,雖然暫時結合在了一起,是缺乏長期性和統一性,這些存在的不足從根本上局限了鋼琴音樂的發展。在漫長的音樂發展過程中,專家學者不斷探究其本質的發展,以追求更加完美的效果,尤其是創作方面和表演方面的研究,在追溯二者音樂主體的同時,更加強調兩者在交流與表達上的統一,只有真心實意地去了解創作者的初衷才能更加完美地創造性演繹作品。當然,鋼琴發展到今天尤其是在表演方面還存在著理論上的差異,更多的是口口相傳或人為模仿學習。傳統的鋼琴音樂表演和哲學方面結合比較少,在音樂美學上更是匱乏。這些不足不僅僅不利于鋼琴音樂的發展,而且也不利于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更別說其本身的發展能力了。
二、鋼琴音樂表演藝術美學的著力點
鋼琴音樂表演形式是多重方式和主體的結合,我們在探究它的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其重點,堅持兩點論、重點論相統一的原則,不能面面俱到,研究多面開花。如從音樂作品(當然這里面主要的是作品的技巧和感情,巧妙理解才能達到藝術開花的效果)、表演主體、表現手法等諸要素息息相關。這些要素是否能實現完全統一,從根本上決定了作品的表達以及鋼琴藝術表演的發展。只有將這些要素熟練掌握和準確表達,音樂才不會失真,才不會缺乏生動性,才不會使鋼琴音樂表演紛亂無章,缺乏整體性。對表演者來說,要想生動地表現作品,只有深入到作品里把握作者的意圖,真正達到與作者心靈深處的互融,以此來從點到面,更加全面地掌握掌握主動性,表演出更加豐富多彩的意境。鋼琴音樂表演的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流派,它的時效性和實踐性的要求從根本上提升了藝術的有效性,它不同于聲樂表演,聲樂表演更多的是人作為一種表演的主體,創作手法上是二度創作,鋼琴音樂的表演是主體三者的結合,即作品、鋼琴、表演者,這對表演者的要求極高,演奏者需要掌握大量的音樂知識,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加上豐富的演奏經驗與總結。將自己的生活閱歷、創造想象力等因素融入到作品里,鋼琴藝術的發展和進步才更有意義。我們可以透過歷史看得到,在鋼琴藝術表演的百余年里,鋼琴創造出的美學領域之深邃,更換的速度之快,就好像超過了幾個世紀一樣。每個時代都用自己不同的方式發展著鋼琴文化,都在大力尋找鋼琴藝術的真諦,并且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為后世的鋼琴文化奠定了基礎。盡管發展到今天的鋼琴音樂表演藝術創造美學觀仍然存在著不同傾向,更有甚者存在著根本的對立,但這些都不影響鋼琴的發展,因為鋼琴作為一種發展起來的藝術,它的生命力顯示出了巨大的能量,不僅僅在音樂上而且在哲學方面,鋼琴文化的發展每一個新的概念包括一些新鮮事物的產生對于人類文明來說都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有的甚至可以載入史冊,具有里程碑意義。
三、結語
毋庸置疑,了解鋼琴藝術表演的創造美學觀的影響和發展是尤為重要的,由基礎中告訴我們,對于表演主體表演者來說,雖然在每個不同的時期作曲家的作品所寄托和表達的情感是不同的,都有其自身的音樂內涵,都是那個時代的背景與特征。它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但是人是會變的,社會環境也不盡相同,人的思維和情感宣泄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達,更不用說又不在一個時代。因此,一切都是時代發展的產物,鋼琴藝術表演也不例外,在不同時代,無論是作曲家還是表演家、抑或是欣賞者都有本質的區別。鋼琴表演這門藝術是不斷發展前進的,鋼琴音樂表演藝術創造美學觀會隨時代的發展而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是必然的。
參考文獻
[1]王次熠.音樂美學新論[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管晉云(1992—),女,山西人,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