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交響練習曲》op.13是舒曼24歲時創(chuàng)作的一首佳作,是一首能充分展現(xiàn)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特色的作品。該作品流傳廣泛,受到世界各國鋼琴演奏家們的青睞,產生了眾多的演奏版本。本文選取了3位具有不同國籍和演奏風格的鋼琴家——王羽佳、鮑里斯·貝瑞佐夫斯基和皮埃爾·勞倫·埃馬德的演奏版本進行比較研究。
【關鍵詞】舒曼《交響練習曲》;演奏分析;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GJ60 【文獻標識碼】A
一、創(chuàng)作背景與演奏家簡介
舒曼的《交響練習曲》是浪漫主義時期偉大的變奏曲之一。舒曼希望在這首作品中證明哪怕沒有交響樂隊的輔助,鋼琴也能表現(xiàn)出宏大的音響效果和寬廣的音域變化。該作品于1837年正式出版,主題旋律選自弗里金(Fricken)男爵的升c小調長笛變奏曲。全曲共13樂章(主題、2首練習曲、9首變奏曲和終曲),每個樂章各具特色,并蘊含艱深的演奏技巧。
王羽佳(1987-),中國青年鋼琴家。師從加里·格拉夫曼,德國DG唱片公司簽約藝人,2006年獲得了著名的“吉爾莫青年藝術家獎”,其演出遍布北美和世界各地的許多主要城市。鮑里斯·貝瑞佐夫斯基(Boris Berezovsky,1969-),俄羅斯學派鋼琴家。16歲獲得俄羅斯全國競賽新人獎 ,19歲在倫敦舉辦音樂會,其錄制的唱片包括肖邦、舒曼、拉赫瑪尼諾夫、梅特涅爾、拉威爾、巴拉基列夫、穆索爾斯基等人的作品,并大受好評。皮埃爾·勞倫·埃馬德(Pierre-Laurent Aimard,1957-),法國鋼琴家。科隆大學和巴黎音樂學院的教授,DG的獨家簽約藝術家,1973年在國際梅西安大賽中獲得第一名,1976年就被皮埃爾·布列茲任命為法國“當代樂集”首席鋼琴獨奏家,其演出地點遍布世界各地。
二、作品結構特征
《交響練習曲》創(chuàng)作于1834年,主題材料簡單凝練,各樂章篇幅短小,最長的終曲樂章有207小節(jié),最短的的主題樂章僅16小節(jié)。全曲技巧艱深,音樂形象鮮明,舒曼鋼琴作品特點(八度及和弦的跳躍、和弦的斷奏、切分及附點節(jié)奏的變化等)全面的體現(xiàn)出來。在調性上,除變奏七、變奏十一、終曲分別運用了E大調、#g小調,bD大調外,其他均為#c小調;在曲式結構上,除變奏十一為三部曲式以及終曲為帶擴展的奏鳴回旋曲式外,其他均為二部曲式。
三、演奏版本比較
舒曼這部作品的演奏版本相對他的其他作品如《狂歡節(jié)》《童年情景》要略少一些,但也有不少著名的鋼琴家為此錄制過專輯。本文圍繞上文所述三位鋼琴演奏家所演奏的版本,從速度、力度、節(jié)奏、織體及音色五方面進行比較研究,通過對音像資料的直觀感受,聆聽、分析三位鋼琴家的不同詮釋,加深我們對這部作品的理解和演繹。
(一)速度
從上圖時間表,我們可以很明顯的可以看出,不同的演奏家在演奏曲子時,都有其獨有的速度安排。三位演奏家在整個作品總時長上并沒有相差太多,但在個別曲目中,三位演奏家卻根據(jù)自身的審美體驗,在合理的情況下對速度進行了靈活處理。
譜例1
如練習曲二(變奏二)優(yōu)美熱情,旋律聲部隱藏在重復和弦構成的低音背景中。王羽佳在處理這些重復的十六分音符時前兩個速度比后三個速度慢,造成了一種緊迫感;貝瑞佐夫斯基將這五個十六分音符演奏的比較平均,
第一樂段一進入就顯得寬廣大氣。而埃馬德的處理正好相反,他的五個十六分音符的速度比較慢,前兩個速度比后三個速度快,使得旋律氣息更長,而且在旋律上升、情感需要加寬的時候,他將速度放慢了一些,這與其他兩位鋼琴家的處理稍有不同。
譜例2
再如練習曲五(變奏四)中,王羽佳版本速度最快,她的每一個跳音都很靈活短促,往往在旋律進入高潮時會做一個稍微的漸慢,使樂句充滿動力,節(jié)奏富有彈性。貝瑞佐夫斯基則比較中規(guī)中矩,速度整體都很均勻,顯得較為呆板,缺少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埃馬德是這三位鋼琴家里面速度比較嚴謹?shù)模貏e注意速度之間形成的張力,他的速度相比于其他兩位要慢一些,并且在附點節(jié)奏(譜列2)之后有很明顯的漸慢處理。
(二)力度
在這首作品中力度標記貫穿全曲,但仔細觀察三位演奏家的演奏,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并不是照搬樂譜的力度記號來演奏,在實際演奏過程中,要更加豐富且多變。下文以練習曲四(變奏三)為例,對三位演奏家的實際力度變化特征進行分類,并與樂譜力度標記進行對照,分析在實際演奏中,三位演奏者力度變化的不同。
(三)節(jié)奏
以練習曲六(變奏五)為例,王羽佳的節(jié)奏變化最多,她節(jié)奏處理相對要自由些,在第一拍和第三拍的時候會把節(jié)奏拉寬,在音符密集的地方又讓節(jié)奏緊湊,在她的演奏中,節(jié)奏之間的張力會隨著她情感的變化而改變,使得旋律富有朝氣,充滿遐想;貝瑞佐夫斯基的節(jié)奏平穩(wěn)整齊,律動統(tǒng)一,他對節(jié)奏控制的很嚴謹,偶爾在樂句的開頭或者分句的地方有一些拉寬處理;而埃馬德將這首練習曲的節(jié)奏表現(xiàn)得非常準確,如練習曲四(變奏三)是一首4/4拍的樂曲,4/4拍節(jié)奏的強、弱、次強、弱被他有規(guī)律地運用在此曲中,使音樂流動性很強。他的彈性節(jié)奏大部分都出現(xiàn)在樂句的開端,氣息很廣,把每個拍點都描述得很清楚。
(四)織體
主題樂章最能體現(xiàn)三位演奏家對作品織體的掌控能力。主題樂章由四個樂句組成,具有管風琴的音樂特色。舒曼運用和弦的變化來表達他的樂思和情感(在莊嚴肅穆中滲透著悲傷的氣質),使每一個樂句都充滿旋律性;王羽佳側重于塑造立體的空間感,她右手和弦高聲部旋律是這個樂章的中心,她將高聲部的音全部連在一起,有表情地將多聲部層次的線條表現(xiàn)出來,樂句以及樂句之間的氣息銜接自然,如在第二小節(jié)(譜例3,第一個句子結束時)王羽佳做了漸弱,使音樂的線條呈現(xiàn)出一種回收的感覺,然后音樂隨線條起伏做輕微的展開一直到第4小節(jié)結束,旋律線條相對其他兩位演奏家要內斂些;貝瑞佐夫斯基則將演奏的中心集中在和聲的協(xié)調與平衡上,他沒有過多的去勾勒凸顯旋律,也沒有過多追求華麗的音響效果,他所演奏的《交響練習曲》音色硬朗,音樂處理較坦率;埃馬德比較擅長用和聲的共鳴來推動旋律的進行,他利用和聲進行時形成的碰撞,由和諧到不和諧,再到解決這種強烈的沖擊力,使旋律具有緊張感。
譜例3
(五)音色
在音色的處理上,王羽佳是3位演奏家中處理細膩的一位,這應該和女性細膩的情感有關,她十分注重音樂的起伏和延展性,觸鍵敏銳。在練習曲七(變奏六)這首具有強大沖擊力的曲目中,王羽佳十分細膩地把握好了激動與平靜之間的關系,在音樂情緒激動的時候,她的音色飽滿、滿懷熱情。在音樂情緒平靜時,她略微控制了觸鍵的深淺,弱奏時音色含蓄,強奏時音色緩和、溫暖,對音色收放自如的控制力,讓人感覺她的演奏是精細雕琢過而成的;貝瑞佐夫斯基演奏的音色相對而言比較通透,他的下鍵干凈利落,不拖泥帶水,這樣的音色使得他的演奏給人感覺典雅且樸素;而埃馬德的音色飽滿,音樂層次明顯,音色具有歌唱性,尤其是低音旋律的進行,厚實卻又富有層次。在變奏十一中,埃馬德右手旋律表現(xiàn)力十足,左手則比較朦朧,我比較喜歡他彈奏的版本,他將旋律的陳述和和聲的沉思全部糅合在一起,使曲子更能打動心弦。
四、結語
通過對三個版本的演奏比較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每個演奏家都有其個性和側重點,王羽佳、貝瑞佐夫斯基和埃馬德三位鋼琴家,用自己豐富的經驗和生活閱歷將《交響練習曲》這首作品演繹得淋漓盡致。雖然三位演奏家對于音樂的處理各不相同,王羽佳偏于細膩,貝瑞佐夫斯基偏于直爽,埃馬德偏于嚴謹,但正是由于這些不同,我們才能發(fā)現(xiàn)音樂的表達上存在各種差異,領略三位演奏家不同風采。這啟迪我們,在鋼琴的學習過程中,要善于欣賞,挖掘不同的演奏版本,通過模仿大師們的演奏,發(fā)現(xiàn)自身演奏的不足之處,改進自身的演奏水平,更好地去詮釋作品,演繹作品。
作者簡介:聶小涵(1994—),女,江西人,本科,浙江音樂學院2016級在讀研究生。
指導老師:樂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