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公共藝術教育的“水課現象,尋找教學有效途徑。轉變課堂模式。依據學生特點設計教學活動,以互聯網與學校特色資源為教學內容與方式的補充,將教學模式從觀賞作品寫分析轉變為學生對藝術元素的體驗、作品設計編排、藝術作品的分析和藝術協作演出的模式;教學評價轉變。單一考核評價轉為過程評價結合綜合能力評價,評價應肯定引導創造性行為,應兼顧到學生的個性,細化并完成教學目標。
【關鍵詞】有效教學;水課舞蹈;鑒賞
【中圖分類號】J712 【文獻標識碼】A
在公共藝術選修課《舞蹈鑒賞》結課時,所收到的50份學生給我的教學建議與意見中,我知道了一個新的詞——“水課”,即難度低,作業少,最重要的是容易得高分的課程。學生說修這門課之前他們就已經做好思想準備,《舞蹈鑒賞》課就是無聊的老師播放著古板的內容。他已經下好了電視劇,挑好了座位,準備看看視頻睡睡覺最后交個作業拿成績,再師生互給好評,完美!然而沒想到,這個課上著如此累,老師這么嚴格。經常提問,布置如此多的作業,還讓他這個四體不勤的人跳舞,他非常反感,可是最后當他看著自己的作業在班上播放,看到自己被肯定,看著其他同學腦洞大開的創意,他覺得累得值,他喜歡上了舞蹈。他的話讓我心里咯噔了一下,這門課因考慮到他們專業的特點,所以特意調整了很多內容。那么曾經的那些讓我覺得挫敗的課堂教學呢?恐怕都是他所說的“水課”吧。即使是再好的教學意圖,都無法在學生“身未動心已遠”的狀況下實現。更談不上實現開發學生的形象思維與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力,提高人文素養的教學意圖。因此思考更加有效的教學方式和途徑,讓學生自課堂開始,看懂藝術、喜歡藝術、評鑒藝術是我院公共藝術《舞蹈鑒賞》選修課程迫在眉睫的任務。培養學生的舞蹈鑒賞能力,培養藝術的形象思維,開發學生對于藝術的興趣,使舞蹈鑒賞課程成為學生喜愛藝術具備藝術能力的開端。圍繞這一目標結合課上的經驗,本文進行了《舞蹈鑒賞》課程的教學思考。
一、研究方法
(一)調查法
收集教學對象關于舞蹈鑒賞課程的各項數據,進行教學設計與過程分析。
(二)觀察法
觀察教學對象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的變化,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從而尋找教學的有效途徑。
二、研究結果
(一)教學對象、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的明確定位
采集學情的基礎數據進行分析,進而設計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確定學生的專業方向及對課程的需求、探析學生對課程內容的了解、學生對舞蹈鑒賞課程的學習態度,測試學生對各個類型舞蹈的接受程度,觀察分析學生審美現狀。結合學生的特點,設計教學活動。圍繞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職能進行變化。在有效教學的理念下,教師不僅是藝術知識的傳播者,還是學生藝術行為的啟發者,是藝術教學活動的組織者。
1.教學對象
專業方向和人數:該門課教學對象皆為康復保健專業,人數50人,皆來自同一個班。課程內容了解情況:在以往的成長過程很少能夠接觸舞蹈活動,比較熟悉的是街舞與芭蕾,選修過體育舞蹈和健美操。學習態度:有19名學生認為自己這個專業不需要舞蹈鑒賞課程, 6名學生覺得舞蹈鑒賞是個睡覺課程。4名同學充滿期待希望好好上舞蹈鑒賞課。該班全體人數50人,在學習態度上,50%的學生持消極態度,8%持積極態度,42%持中立態度。
學生的審美傾向:通過芭蕾、現代舞、古典舞、民間舞等多個風格以及不同敘事類型舞蹈的播放,從學生接受度的調查結果來看:該班的學生審美共性圍繞形式優美的舞蹈,如浪漫芭蕾《天鵝湖》中的大雙人舞、難度大技藝強的舞蹈,喜歡極具情感張力的敘事舞蹈如軍嫂題材《我等你》。容易犯困的是有著當代藝術特點的現代舞和反映不同民俗文化民間舞。極度不能接受的是審丑范圍的現代舞分支——舞踏。
2.教學目標
為了適應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求,提高我國人才的國際競爭力。我國自1999年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做為素質教育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育的課程目標也在逐年細化中。
國家的制定的藝術教育目標,結合藝術課程的培養目標,細化我院的《舞蹈鑒賞》課程教學目標的定位:提升學生審美素養,掌握舞蹈藝術的評鑒方法,使其能夠具備舞蹈鑒賞的能力;培養包容的審美觀,使學生能夠接受不同的文化的差異,建立全球視野;進行淺層次的藝術形象思維的培養,鍛煉學生的直覺、聯想和想象等能力;培養學生的藝術創造能力。
3.教學內容
根據學生的情況圍繞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建立學生的興趣,提升審美素養。根據學生的審美現狀選擇教學視頻,安排教學順序。并依據學生的接受特點將舞蹈作品的形式美感分類,合理安排觀看順序,以激發學生對舞蹈的興趣為目的,從形式美到情感美到思想美層層推進。使學生能夠在自我喜愛的藝術作品基礎上接受可觀性強的藝術作品,進而接受敘事明確以情動人的作品,在理解了情感美后,進而理解和接受在思想和觀念上突破常規概念的舞蹈藝術作品(如舞蹈歷史各類代表作、跨界融合的后現代藝術作品,以及國際前沿的藝術作品)。
培養包容的審美觀,建立全球化視野。突破學生的觀看范圍局限,使其建立多樣文化的視角。在舞蹈作品風格的選擇上盡可能多樣化,如在古典舞、現代舞、民間舞、體育舞蹈、流行舞蹈的類別的基礎上,擴大作品來源的地域范圍——全球范圍,突破舞蹈教材的限制,使學生能夠在舞蹈鑒賞課堂上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舞蹈形式,感受文化的差異性。
(二)通過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與教學評價的結合實現教學目標的注入
1.教學設計
討論式教學,調動學生的興趣,鍛煉學生的交流能力,表達能力、思辨能力。教學活動摒棄傳統灌輸式教學轉為師生共同參與的討論式課堂,每節課一個藝術鑒賞話題貫穿課堂組織教學活動。學院資源的利用,引入我校舞蹈表演和表演專業的演員進入課堂,為學生提供真實可感的藝術形象,拉近審美雙方的距離,使學生的舞蹈的審美體驗建立途徑,從觀看視頻轉為真實可感的舞者與舞蹈動態的浸入式體驗。網絡資源的利用,將網絡、視頻網站成為教學內容的資料庫。多學科角度綜合運用,美學、解剖學、物理學等多學科結合的方式來講授舞蹈運動。使得學生能夠用聯系的觀點分析和理解舞蹈運動。對于不同文化的理解與接受。引入情景敘事,例如以一個普通人的角度來闡述民間舞蹈對于個體的意義,使學生能夠與民間文化建立共情進而理解。布置任務,驅動學生去學習民俗民間舞蹈,在運動過程中建立對民俗文化的理解,結合課堂,運用群體自我視頻的展映的方式,使學生在獲得成功體驗的同時,自然達成對多種文化不同之處的包容。
2.教學方法
講授結合直觀演示法,如邀請芭蕾舞蹈演員示范動作進行舞蹈鑒賞,運用講授法結合直觀演示法的方式,從美學、運動解剖的角度來教授芭蕾的基本體態,幫助學生了解和認識和體驗舞蹈形態的原理和力的綜合構成。討論法,設置辨析問題,通過討論使得學生進一步認識舞蹈形態的特征,反轉課堂教學法,學生課下對某一知識點進行實踐,課上觀看分析引導討論。
3.教學評價
圍繞教學目標達成變化評價指標。由僅是藝術評判能力轉變為藝術體驗參與、藝術的編創設計、藝術的排演結合藝術作品的分析四項分數構成。對教學評價認識的深化,應認識到教學評價是推動控制學習過程的教學手段。故強化這一效用,應采用過程評價并需多次評價,以達到引導學習行為的目標。
評價指向的轉化,藝術課程的評價應肯定有創造性的學習行動,利用分數杠桿引導學習群體朝這個方向前進。評價能體現學生的多重能力,照顧到學生群體的差異化特點。在舞蹈的實踐層面,既鼓勵創意,又能夠肯定學生的參與體驗。開放包容的評價標準,在評價學生的鑒賞論文時,鼓勵尊重學生的觀點,強調文章的結構,強調思維邏輯的嚴密性。
4.教學效果
教學初期約有19名學生認為自己這個專業不需要舞蹈鑒賞課程,約有6名學生覺得舞蹈鑒賞是個睡覺課程。4名同學充滿期待希望好好上舞蹈鑒賞課。該班全體人數50人,在學習態度上,50%的學生持消極態度,8%持積極態度。課程結課時,持消極態度僅2名,百分比自50%下降至4%。其他同學對舞蹈鑒賞課程的評價為“水課變成一個好玩的課程,這么快就結課了,想聽有趣,課太少了,多上幾次就好了,跳舞很有趣。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在考察學生的學習的有效性方面,課堂模式的轉變依據學生的特點設計教學活動,采用融入性教學,以學生的審美現狀推進教學內容的難易層次,以互聯網與學校特色資源為教學內容與方式的補充,激發了學生對舞蹈藝術的興趣,提升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提供了持續參與藝術的可能。
將教學模式轉變為學生對藝術元素的自我體驗、藝術作品創造性設計編排、藝術作品的分析和藝術協作演出活動的課堂學習模式,使得學生更加能夠理解藝術活動,提升了舞蹈的評鑒能力,同時也開發了學生的藝術思維能力。
教學評價模式的轉變。教學目標與教學評價的緊密結合,過程評價結合多項目綜合能力評價方式,基本能夠肯定和引導有創造性思維的學習表現同時也兼顧學生的差異化特征。
(二)建議
經學生反饋,希望該課和專業關聯緊密,為其以后的職業發展提供幫助。這需要授課教師繼續尋找結合的路徑。
學校優勢資源的利用不足。在地域資源方面,我們地處風景區,我院擁有風格獨特的中央體育場,是全南京民國牌坊最為集中的地方,有我國近代第一個武術比賽的國術場。在教學人力資源方面,我院有全國廣播體操教材、健身舞蹈的編創者從燕君老師,有覆蓋全項的傳統體育文化課程,應該在后面的課程思考結合的途徑,形成有特點的舞蹈鑒賞課程。
參考文獻
[1]易曉明.大學公共藝術教育向何處去[J].中國教育報,2015(08).
[2]袁冬梅.高職院公共藝術課中舞蹈鑒賞教學有效性探析[J].文史月刊,2017(10).
[3]周艷霞.高校公共藝術課中舞蹈鑒賞實踐性教學研究[J].通俗歌曲,2015(01).
作者簡介:袁魯榮(1982—),女,江蘇連云港人,藝術碩士,碩士畢業于南京大學文學院戲劇導演專業,南京體育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藝術教育、藝術編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