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薇薇
【摘要】筠連神曲是宜賓筠連縣及其周邊地區廣泛傳唱的一種山歌,是筠連人民真實生活的再現,是中華民族優秀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旋律悠揚、內容風趣,獨特的唱腔和唱韻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不斷的演變與融合,形成了其獨特的風格。神曲《一夫一妻要賢良》是筠連神曲中頗具特色的一首,本文從其歌詞、音樂、唱腔唱韻等方面進行深入剖析,展現其藝術特征。
【關鍵詞】筠連神曲;夫妻情恩;《一夫一妻要賢良》;藝術特征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一、筠連神曲概述
筠連縣隸屬于四川省宜賓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緣,與云南鹽津、彝良、威信接壤,古為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 全縣地形以中低山地為主,平均海拔500~1500米,山勢由北向南逐漸增高變陡,山頂常呈尖狀,帶狀溶蝕谷地發育。縣境內水系縱橫,長江、金沙江干流穿境而過,氣候溫暖,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光熱水源豐富,適宜發展多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獨特的地域環境是筠連山歌體裁孕育的溫床。
神歌屬于山歌體裁,在川南地區以宜賓為中心的低山丘陵地區廣為盛行,也是筠連頗具特色的一種山歌形式,流傳較廣,影響較大,風格獨特。關于神曲的起源,歷史上沒有相關的記載,因此在民間有不同說法:(一)認為神歌與巫門祭祀有關,最初是“巫門起教”(川南巫教門派之一)武壇①在“還愿”中的“陪神”法事中所演唱的歌曲,故稱神歌。這個稱謂與古代盛行于當地的巫儺文化②有極大的關系。(二)在川南宜賓地區當地人發音習慣把“晨”(chen)讀作“神”(shen),而人們上工、勞作一般都從早晨開始,為了緩解疲勞,提神解悶而演唱。因此可以理解為清晨所唱的歌為“晨歌”或為提神所唱的歌為“神歌”。關于神歌的起源,說法各異,且沒有任何史料記載,筆者專門到宜賓拜訪了《槐花幾時開》的編創者,93歲高齡的俞祖榮老先生,他是宜賓音樂界的老前輩,對宜賓民族民間音樂有深入研究和造詣,為地方藝術的傳承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說:“最早的神歌唱腔是以哭訴形式演唱出來的,而且音域和旋律變化不大,就好像巫師做法時的說唱。”他的《槐花幾時開》就是根據這種神歌腔改編而來,他認為神歌起源于巫儺祭祀是有道理的。至于“早晨”和“提神”的說法,是在不斷的傳承和演變中形成的。
二、《一夫一妻要賢良》藝術特征
神曲《一夫一妻要賢良》講述了夫妻生活及相處道理,內容樸實,情感真摯,且具有教化意義,是筠連神曲中篇幅較長、極具特點的神曲之一。筆者將從歌詞內容、調式曲式、節奏節拍、音程旋律、唱腔韻律等方面進行深入剖析,揭示其特點,以展現筠連神曲的無限魅力。
(一)歌詞藝術特征
歌詞是歌曲思想內容的載體,一首好的歌詞不僅要具文學形式的共性,同時要具有自身的獨特性。筠連神曲《一夫一妻要賢良》的歌詞就體現了這幾點,既有文學性,又有其獨特性。
1.歌詞結構與內容
筠連山歌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其結構常常受到傳統詩歌的影響,一般為一段式,根據字數可以分為七言體、雜言體,根據句數則可分為二句式、四句式和多句式。
筠連神曲《一夫一妻要賢良》的歌詞結構為一段式,字數七言,句數共20句,為七言多句體。在山歌中二句體、四句體較為常見,超過四句的多句體相對較少,像此曲句數達20句之多的情況實為罕見,體現了筠連神曲的獨特風格。此曲內容主要講述了夫妻相處之道,主要表述了今生夫妻是天賜的緣分,應互敬互愛,有事好商量,要多看到對方的長處和優點,女人賢惠能干、男人大度體諒,不要為一些小事打罵妻子,夫妻不和是敗壞門風的丑事,和諧相處才是夫妻之道。語言樸實、誠懇,耐人尋味,發人深思,具有勸導說教的功能,這是筠連勞動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也體現了筠連勞動人民淳樸、樂觀的精神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2.押韻特點
筠連山歌對于歌詞的押韻相當講究,以筠連方言為基礎,形式多樣,聲韻和諧,郎朗上口。筆者通過對《一夫一妻要賢良》歌詞分析發現,全曲共20句,句末最后一個字依次分別為:鴦、良、樣、床、講、量、想、堂、養、光、紡、當、當、娘、棒、缸、量、墻、尚、娘,都共同押一個“ang”韻,句句押韻,不換韻,一韻到底。這樣可增強語言的音樂性,使歌曲具有更加鮮明的節奏感和音韻美。
3.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是文學創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段,就是運用特定的表達形式,以提高語言表達作用。筠連神曲《一夫一妻要賢良》運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辭手法,使唱詞形象生動,首尾貫通,給人以深刻鮮明的印象。此曲第二句:“夫妻好比鴛鴦鳥,日同行坐夜同床。”以物喻人,把夫妻比作鴛鴦鳥,鴛鴦經常成雙入對,在水面上相親相愛,悠閑自得,風韻迷人。通過這樣的比喻 ,使歌詞由平淡變為生動,由抽象變為具體,化無形變為有形,將夫妻間的恩愛情深體現得淋漓盡致。此曲使用大量的排比句:“只要會把娃娃養;只要替你爭得光;只要會把棉花紡;只要會把家來當;莫說上了媒人當;莫說你開口就罵娘;莫發酒瘋提棍棒;莫使悶性打爐缸。”前四個“只要”形成一組排比,描述妻子應盡的義務,后四個“莫說、莫說、莫發、莫使”又是一組排比,闡述丈夫不該有的言行舉止。使用這樣的修辭手法,不僅大大加強語氣和節奏感,還增強了文章的條理性,把夫妻間相處的道理講得具體生動,增強了歌曲的感染力。
(二)音樂特征
1.調式特征
筠連神曲是筠連山歌中獨具特色的一個類別,其他山歌多以由宮、商、角、徵、羽構成的五聲民族調式為主,筠連神曲常在五聲的基礎上加入變宮或清角形成六聲民族調式,有時也會加入臨時變音進行裝飾,以增強音樂色彩,是為體現筠連神曲的獨特風格。
筠連神曲《一夫一妻要賢良》采用了e羽調式,以宮、商、角、徵、羽五聲為基礎,加入了偏音“變宮7”形成了六聲音階,且“變宮7”這一偏音在全曲中頻繁出現,使五聲主體的進行得到輔助,還對該樂曲的音色起到了一定的裝飾作用,使音樂變得生動,更加煽情,展現了歌曲的深遂意境,表現了夫妻情恩,同時教化人們夫妻之間應該互敬互愛,要有賢良的美德。此曲中運用了一個特色音(臨時變化音),降羽音(b6),其作為一種輔助音出現在此曲每個樂段末尾或弱拍上,是為了追求主音結尾的不穩定性,讓人們產生無限遐想,讓音樂充滿無限深遂的意境,故將主音降低半音,在腔韻上有一種微微下滑的感覺,體現了筠連人說話的方式和習慣,加強了歌曲的語氣感,使情感體現更為樸實真切。一般情況下,山歌中加入偏音及運用臨時變化音的情況是非常少見的,而在筠連神曲中屢屢出現,這也是它區別于其他山歌的重要音樂特征,也體現了它獨有的音樂風格和藝術魅力。
2.曲式結構
該樂曲采用敘事的表情特征,在曲式結構上采用散樂段結構進行發展,沒有固定的小節線,將歌詞用敘事的方式娓娓道來;在音高材料上,能找出一些材料變化發展的特點。該樂曲的音樂發展結構示意圖如下:
四個樂段是由A材料發展變化而來,形成非原樣重復的關系,在各樂段的銜接處都出現一個“0”的休止,如固定的呼吸口一樣,標志著音樂在這里斷開;各樂段運用同一個核心主題進行變化發展,形成變化中統一的結構形式,這恰與娓娓道來的敘事歌曲特點相吻合;
3.節奏節拍
在筠連神曲《一夫一妻要賢良》中運用了自由拍子(散拍子),即在曲譜中沒有拍號標記和小節劃分,節拍強弱規律不固定,演唱者可根據需要自由處理。節奏自由是山歌的共有特征,但散拍子的應用在其他山歌中卻較為少見,而筠連神曲,特別是敘事性的神曲一般都采用散拍,方便表演者即興發揮,以達到演唱效果。整首曲子篇幅冗長,從頭到尾均無拍號和小節線,里面所包含的節奏類型多而復雜,使用了特殊節奏三連音、五連音、九連音(見譜例1、2、3)。
譜例1:三連音
譜例2:五連音
譜例3:九連音
這些特殊節奏起到積累和推進情緒的作用,使歌曲的情感更加強烈。
4.音程、旋律
音程是音樂表現的基本要素之一,不同的音程運用可以體現出不同的音樂色彩,各種音程在筠連神曲《一夫一妻要賢良》中的表現作用是非常豐富和明顯的。仔細分析譜例,發現一至八度的音程都在此曲中出現了,并且運用方式極為獨特,在核心A主題旋律出現時,開始采用三連音節奏的同度和四度進行,接著出現三度的平穩下行,這種歌唱式旋律曲調,似乎描寫即將向大家講述故事的情景。A1、A2主題旋律和A主題旋律特點相同,并未出現明顯大跳音程,情緒比較穩定;A3主題開始出現七度音程大跳,情緒開始變化,從大音程的跳進和連續的5度、7度進行看出,音樂旋律開始由前面平穩線性旋律,變成情緒激動的大跳音程,隨著歌詞的發展,音樂進入高潮部分。總之,四個段落形成由平穩到大跳的音樂旋律特征,音樂賦有起伏感,情緒由穩定到激動,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神歌音樂色彩。
三、演唱特色
(一)演唱形式
筠連神曲歸屬于山歌類,山歌的演唱方式可謂多種多樣,有獨唱、對唱、小組唱或表演唱等,而筠連神曲一般采用獨唱形式,尤其像《一夫一妻要賢良》這樣的敘事性神曲,主要是一個人采用清唱形式獨自吟唱,節奏自由,沒有小節線的約束,想到哪里就唱到哪里,直到把要表述的內容和要抒發的情感宣泄完即可。其內容常常講一些倫理道德、歷史故事等,主要是抒發內心感情,陳述事實,講述道理,從而起到感染和教化的作用。
(二)唱腔及唱韻
唱腔及唱韻是體現歌曲風格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筠連神曲根據歌唱音域的不同可分為高腔、半高腔、平腔,不同的唱腔可以呈現出神曲演唱的不同風格,像《一夫一妻要賢良》這樣的敘事性神曲,一般以平腔為主,腔調柔和平穩,音域較窄,起伏不大,音程跨度一般在四度或五度內,給人一種以說帶唱的感覺。歌唱時有了腔還得講韻,此曲之所以稱之為神曲主要體現在它的唱韻上,其特點在于:(1)方言發音。以字帶聲,字正腔圓。語言是形成民族風格的重要因素。與普通話相比,翹舌音較重,發音時主要在舌尖后方著力,如“吃”字,普通話讀“chi”,而筠連話讀“cher”,尾音帶有“er”,聽起來位置靠后,喉音較重。因此,字不一樣發聲就不一樣,音量也不一樣,音韻也就不同了。(2)巧妙潤腔,以情帶聲,聲情并茂。
此神曲中頻繁使用下滑音,幾乎每句歌詞唱完都要下滑。不僅如此,為了強調下滑音,把每句末尾的結束音都降低半音,這在其他山歌中很少見,或幾乎沒有,有急促下嘆感覺,強調語氣,也可以起到讓歌者調節休息的作用。情與聲的相互交融,字里行間腔和韻的巧妙變化,使神曲韻味十足,楚楚動聽。
四、結束段
筠連神曲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且影響甚遠,它真實地再現了筠連人民的生產生活,是勤勞善良的筠連人民智慧的結晶。隨著時代的變遷,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等諸多因素,使筠連山歌漸漸失去了生存的環境和土壤,再加上傳承人的衰老和過世,使傳承出現斷層,使往日輝煌的山歌藝術面臨著生存和發展的危機。作為一名藝術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民族民間藝術,故筆者想通過寫此文章,讓更多的人了解筠連神曲的藝術魅力,并積極保護傳承筠連山歌,讓它在音樂舞臺上永放異彩。
注釋:
①武壇:慶壇活動之一種。四川各巫(儺)教派的端工(巫師)根據當事主家不同情況和意愿,主持慶壇時,常有文壇、武壇之分。文壇一般用于酬神、還愿、祈福,武壇多用于禳災、驅鬼。
②巫儺文化:傳承于民間的迎神祭祀活動。
參考文獻
[1]筠連縣縣志委員會編撰.筠連縣志[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2]筠連縣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和旅游局編.槐花飄香[M].北京:現代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