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笛子曲《鄉歌》是由梁欣與張延武先生于1980年創作而成的作品,取材于陜北民歌及關中音樂,樂曲以優美的旋律表達了人們對家鄉的思念之情。本文通過自己對笛子曲《鄉歌》學習中的一些感受和認識,并結合自己的演奏體會,從音樂背景和演奏技巧特征兩方面對全曲進行分析。
【關鍵詞】《鄉歌》;音樂背景;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32.11 【文獻標識碼】A
笛子是古老的中國樂器,也是中國樂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橫吹木管樂器之一,中國竹笛,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于兩者之間的中音笛。在民族樂隊中,笛子是舉足輕重的吹管樂器,被當作民族吹管樂的代表。
笛子曲《鄉歌》是由梁欣與張延武先生于1980年創作而成的作品,取材于陜北民歌及關中音樂,樂曲以優美的旋律表達了人們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全曲分為五個部分:引子,行板,慢板,快板,尾聲。這也是梁欣先生創作代表作,樂曲借鑒吸收了傳統作曲技法,大大豐富了笛子的演奏技巧和藝術表現力,從而給笛子注入了新的時代精神。通過學習和演奏《鄉歌》,深刻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創作技法,下面就我自己的學習和理解,對樂曲做一下剖析。
一、《鄉歌》的音樂背景
談到笛子,人們就會很自然地想到在鄉間的小路上,牧童吹笛,笛聲悠悠,給人一種休閑寧靜的感覺,人們一直向往著美好的生活。但是,笛子也與心情緊密地聯系到一起,邊塞詩人曾經描寫到笛聲蕭瑟,思鄉斷腸。這種描寫就將笛子與思想感情緊密地結合到一起。本文將論述到的《鄉歌》就明顯地體現到與情感的結合這一點。本文將《鄉歌》這首作品從音樂背景和演奏技巧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并通過自己多年的學習和演奏所產生的心得和體會進行論述。
本曲創作于1980年,作者梁欣采用了陜北民間歌曲及關中音樂的素材,表達了人們對家鄉的贊美及思念之情。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陜北人,更能形象具體地利用陜北音樂的特征描寫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們的生活景象。1980年當時的中國已經全面改革開放,人民的生活也日益走向了富裕。通過學習和演奏《鄉歌》,深刻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創作技法,下面就我自己的學習和理解,對樂曲做一下剖析。
二、《鄉歌》的演奏技巧處理
(一)氣息技巧
《鄉歌》作為一首極具陜北音樂特色的作品,首先掌握的是它的風格特點:時而粗曠、豪放、慷慨激昂,時而婉轉、細膩、優美,在音響色彩上有時明亮、爽朗,有時暗淡傷感、如泣如訴,音色的多變性就要求氣息的控制和把握很嚴格,這也是竹笛演奏當中最重要的地方。要做到氣息控制自如、有收有放,首先要有正確的呼吸作為支撐。
(二)口風技巧
除了氣息控制之外,口風的大小也決定著音量的大小。當吹奏低音時,口風的風門要變大,氣流變緩,粗而有力,使笛子內部有震動的效果產生共鳴,這樣的低音就會寬厚、飽滿;吹奏中音時的口風大小適中,中音區的音色明亮,氣流不急不緩,平穩流暢。《鄉歌》慢板的后半部分有高音出現,到高音部分的時候氣流沒有太大變化,所以演奏出來的情緒就達不到強烈的效果。當氣流變急促,口腔胸腔內有充分的空間時,吹奏出的音響效果明顯強了很多。所以口勁的松緊程度和風門的大小要在三個音區內做到控制自如、自然流暢,不留下任何的痕跡,隨著旋律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變化,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音響效果。
(三)特殊技巧
技巧上也有獨特的特點。技巧是演奏時起到裝飾旋律作用的演奏技法,通過技巧對旋律的裝飾,對于表現音樂的風格特點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鄉歌》中常用的顫音、滑音、打音、倚音等技巧,使樂句具有優美、明朗、跳躍性等特點。
倚音的使用使旋律平穩柔和,賦予歌唱性。倚音不占據節拍的時值,但是這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有時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會將倚音和主音聯系到一起演奏。
通過本次淺析《鄉歌》這首作品,使大家能深刻感受到竹笛事業發展的飛躍。不僅如此,任何一門藝術的發展與成熟,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探索和研究,竹笛演奏在中國已經出現了幾千年,而且在它身上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底蘊。所以,在保留它獨具特色的前提下,將竹笛藝術發展到一個更高的階段,使這個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樂器發揮出更大的魅力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更希望我國的民族音樂能夠得到更多優秀作曲家的關注,以及在民樂未來發展的日子里會涌現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參考文獻
[1]蔣志超.笛子曲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02).
作者簡介:邵國瑞(1996—),男,漢族,山東濟南,碩士研究生,音樂科技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