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韻
【摘要】《引子與回旋隨想曲》是圣桑于1863年為獻給西班牙非凡的小提琴家薩拉薩蒂而作。全曲布局工整,層次鮮明,結構富于調理,音樂語言變化多元,給人一種精雕細琢的美感。
【關鍵詞】圣桑;小提琴;音樂分析;創作特征
【中圖分類號】J622 【文獻標識碼】A
一、《引子與回旋隨想曲》的創作背景
圣桑,1835年出生于巴黎,卒于1921年,是聞名世界的法國作曲家。圣桑自幼潛心學習鋼琴,身兼多種才藝,十一歲便獨自舉辦了個人鋼琴演奏會,隨后又跟隨名師學習和聲對位與風琴,曾獲得風琴比賽的第一名。圣桑的音樂作品呈現出明顯的法國音樂的性格特征,精致華麗,色彩豐富,層次分明,在結構上保留了維也納古典音樂的創作傳統。《引子與回旋隨想曲》這部作品是圣桑于1863年為獻給西班牙非凡的小提琴家薩拉薩蒂而作,由薩拉薩蒂攜著此曲在歐洲各國大范圍地進行巡演后一炮而紅,成為了弦樂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此曲融入了鮮明的西班牙音樂語言,同時又兼顧了法國音樂所特有的精巧、瑰麗與層次分明的音樂性格,音樂色彩豐富,旋律線條富于條理而又迷人,將粗獷與精致溫柔的音樂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令人耳目一新。
二、《引子與回旋隨想曲》的音樂分析
樂曲由兩個部分組成,即引子部分與回旋曲部分。
(一)引子
引子部分a小調,4/2拍,具有兩個音色與音樂性格反差鮮明的音樂段落。第一個音樂段落,猶如女聲輕聲吟唱,音色柔美多情,音調憂郁悲傷,小提琴頻繁快速的揉音使這個樂段的音色仿佛在微微顫抖,愈發楚楚動人;第二個音樂段落,小提琴突然強壯的奏出極快的波浪形的旋律,音符如密集的鼓點一般堅定有力,顯得氣勢尤為雄壯。隨后,旋律又回到第一個樂段的主題上,情感更加哀怨纏綿。
(二)回旋曲
回旋曲運用了四個音樂主題一氣呵成,充滿了奇妙而又華麗的幻想風格。在結構上,并沒有采用傳統的回旋曲結構abacadac的模式,而是在第三個音樂主題之后直接進入第四個主題,以abacdacba倒敘的結構方式進行,新鮮而又別致。第一主題,a小調,8/6拍。世界小提琴作品中最令人心動的音樂片段之一,清晰堅定,抑揚頓挫、強而有力的切分音型節奏下,動人明亮,精巧別致,富于彈性的旋律流動出來,構建了整部作品的基調與脊柱,具備了一種奇異的美感。第二主題,E大調,8/6拍。小提琴在急速的顫音中歡快地奏出了第二主題,具有突出的舞蹈性的節奏,圓潤飽滿的旋律線條。在連接了一個有炫技成分的華彩段落后,將調性回歸到了E大調,引出了第一主題的一次再現,隨后結束在雄壯的高音上,進入到了氣勢昂揚的第三主題。第三主題,a小調,8/6拍。小提琴以低音和弦急速上到高音的方式強力奏出,這一段的音域跨度極大,旋律在左手快速的移動中如水般流泄出來,具有很強的煽動性,音符如波浪一樣上下翻滾,并漸漸回歸于平靜,引出了第四主題。第四主題,C大調,4/2拍。在第四個主題出現之前,其他三個主題多是以激烈雄壯的音樂形象表現的,這樣就愈發突出了這個主題的溫柔。小提琴先以單音在琴弦上如歌如泣地演奏出柔美動人的旋律,而后更運用雙音加深了這個溫柔的音樂主題,在顫音的輔助下,整個段落散發著一種如水般的綿綿不絕的溫情。第四主題之后,經過一個華彩的過渡段依次引出了第一主題的二次再現,第三主題的一次再現,第二主題的一次再現,并最終回到第一主題,并且以變化的形式表現出來。尾聲,小提琴運用急速華麗的分解和弦并以密集音型的表現手法演奏出激動人心的波浪式的旋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高速的演奏中輝煌地結束了全曲。
三、《引子與回旋隨想曲》的創作特征
圣桑學習接受與創作的能力非常強悍,他能用所處時期的任何音樂創作形式與風格去進行創作,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讓它們煥然一新。他這種強烈適應了時代的創作能力使他的作品呈現出一種全能感。盡管他的作品不像同時代其他作曲家作品的個人風格那么明顯,但他的作品所展示出來的多元化卻也是鮮見的,《引子與回旋隨想曲》就是這樣一部作品。全曲布局工整,層次鮮明,結構富于條理,音樂語言變化多元,給人一種精雕細琢的美感。圣桑雖然自幼學習鋼琴,但在這部作品中卻深層次地研究了小提琴的許多演奏技術,將小提琴的表現力完美地展示出來。這部作品音樂色彩豐富,風格華麗,具有很強的法式精美質感,同時又具備了西班牙民間舞曲的性質,其彈性跳躍,抑揚頓挫的音樂節奏與幻想般的曲風結合在一起,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回旋曲部分中的三個插部各自呈現出獨特的表現手法與形象,與主部主題之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激烈與平緩,高昂與低沉,粗獷與精致等,這些音樂形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更加突出了作品的異國情調,具有幻想曲的特質。
四、結語
全曲冗長但并不沉悶拖沓,引子加回旋曲組合的這種形式非常新穎,打破了傳統的回旋曲結構形式,以倒敘的方式進行,顯得獨特而又別致。在創作手法上,圣桑兼用浪漫主義的音樂語言與形象和傳統的音樂創作相結合,遵循堅持在古典的創作系統中尋找新的創作靈感,使得這部作品取得了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音樂之間的兼容與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