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雅倩 龔寶珣
【摘要】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著名的歌劇作曲家威爾第,一首詠嘆調的選段《火焰在燃燒》更是女中音必唱曲目之一,他將歌曲的旋律性和戲劇性非常完美的結合在一起。本文將對《火焰在燃燒》進行歌劇聲樂表演要素、歌劇藝術作品的演唱的探討。
【關鍵詞】歌劇;演唱處理;詠嘆調
【中圖分類號】J676 【文獻標識碼】A
一、作品介紹
歌劇《游吟詩人》是作者威爾第著名歌劇之一,在這擁有四幕的歌劇中它展現了一個女人的悲慘人生。15世紀,在盧納伯爵的領地上女主目睹母親被當作女巫燒死。她偷取盧納伯爵的弟弟焚燒復仇,后因精神恍惚誤將自己的孩子投入火堆燒死。最后兄弟反目,弟弟曼里科被盧納伯爵處死,阿蘇切娜的復仇也成功了。
二、《火焰在燃燒》的演唱處理方法
(一)作品分析
《火焰在燃燒》是e小調,整曲情感憂郁、悲傷,節拍3/8拍,速度Allegretto,為小快板,運用三拍子,節奏簡單,旋律易上口。全曲結構由A段與B段構成的復二部曲式。A段與B段旋律相同,在此我以A段分析:第一部分為第1~18小節,由四個樂句構成并有四種節奏型不斷變化順序組成,每段樂句中的長音都有強音記號,表現出女主角開始回憶這段慘痛的經歷時內心的痛苦與對仇恨的吶喊。全曲經常出現的三拍子八分附點的節奏型像似燒死母親的熊熊的火焰,加上顫音記號旋律給人一種恐懼感,說明女主為母報仇的強烈欲望。
第二部分為第9~34小節,節奏型上與第一部分大多相似,與第一部分的短暫有力相比這部分節奏穩定且音高升高。總共分為兩個大樂句,運用大量連線,整個部分幾乎被連線連接起來,表明阿蘇切娜的吶喊。第19小節的f強度說明阿蘇切娜回憶當時觀看火刑的人在歡呼狂笑時的憤怒和對仇恨深一層的加深。
第三部分為第35~55小節,大量三拍子附點節奏,第34~42小節中是三個上升走向,表明阿蘇切娜極其憤怒,報仇的想法像大火一樣熊熊燃燒,第43~48小節是三個連在一起向下的走向,是聽見群眾狂笑的悲憤和自己的哭泣聲。同時第45~55小節“壞蛋的面貌”的歌詞與阿蘇切娜的處境相對應,隨后伴奏中主和弦和屬和弦的不斷交替凸顯她內心情感的發展與波動,使歌曲更具張性和戲劇性。
(二)演唱風格
歌劇的人物性格鮮明,角色關系對比明確,情節豐富,有戲劇沖突,才能更容易抓住觀眾眼球。歌劇《游吟詩人》中阿蘇切娜是復仇者和母愛雙重身份的老婦人,對于母愛她表現的是柔軟,抒情性的演繹方式,讓聲音更寬厚濃郁;憤怒、奔潰的聲音使全劇具有戲劇性的張力。所以要將這首演唱好必須是一名功底深厚,聲音極具戲劇性和音色條件厚實的女中音歌手。
三拍子節奏型與柱式和弦伴奏音型讓曲子風格氣勢恢宏,節奏緊促;音樂沉穩、表現出阿蘇切娜對仇人的痛恨,報仇之心強烈,那暗淡、憂傷的氛圍,讓人感覺她內心的矛盾和她精神極盡崩潰的邊緣。開篇兩小節較弱的前奏是她在慢慢回憶母親被燒的過程,從第三小節運用哭腔進入一個重音,這首歌在演唱上需要明顯的強弱對比,突出阿蘇切娜在母愛和復仇者雙重角色的矛盾和內心煎熬。
(三)總體情緒
《火焰在燃燒》是將抒情性與戲劇性完美結合在一起的典范。阿蘇切娜養著仇人的兒子,母愛與復仇、愛與恨交織在一起,這種復雜的情緒變化,難受絕望痛苦的心境。歌曲的旋律優美,聲樂旋律突出,賦予了阿蘇切娜這個角色更生動的生命力,情緒變化更具戲劇性。
三、總結
阿蘇切娜是一個悲劇角色,她在回憶這段慘痛經歷時痛不欲生,在演唱情緒上要表現的憤怒并且伴有較大的情緒波動,意亂神迷的狀態。每段有強音記號的音,要用足肚子力氣推著它唱。這部作品最具特點是它的三拍附點,頗有戲劇性,其中向上三拍附點的部分,演唱時要想著阿蘇切娜當時復仇的情緒波動好似火焰一樣不斷不斷地上漲;向下的部分,情緒悲戚,演唱時要好似抽泣一樣,要明顯表現附點的節奏型。雖然整篇詠嘆調是一個悲憤的狀態,但不能把力氣放在咬字上,運用到整體情緒中,強弱對比、情緒轉換,都需要充足的氣息支撐。綜上,只有對人物背景和人物內心情感清楚地分析,并結合演唱技巧、氣息控制、歌唱情感的表達、肢體動作與眼神的交流,才能將角色演繹得有血有肉!
參考文獻
[1]張艷.歌劇演唱中年輕人如何演繹年長者的角色[J].四川:音樂研究,2017.
作者簡介:倪雅倩(1997—),女,漢族,湖北武漢人,本科,江漢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聲樂表演方向;龔寶珣(1987—),男,漢族,湖北武漢人,碩士,江漢大學音樂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