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詠丹
【摘要】一次偶然的機會,聽到一首本地的方言歌曲,牽出一堂特殊的欣賞課。引出一些小想法,得到一些小體會。方言歌曲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且能以音傳情、用音升情,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方言歌曲;鄉音;鄉情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用獨特喚起學生的熱情
當下是信息時代,知識創造與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網絡傳播速度之快更是難以想象,學生們能在第一時間獲得所有最新的信息。一成不變的照本宣科,陳舊的教材內容只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教學效果也可想而知。因此,教師課前甄選的教學內容會成為是否吸引學生興趣的關鍵,也是課堂教學效果理想與否的基礎。
以通俗歌曲《中國話》做導入,歌曲本身學生耳熟能詳,能用最短的時間吸引學生注意力。緊接著引入獨特的方言歌曲,同樣能引發學生極大的關注和學習興趣。教唱歌曲《老老嬤》前,對該曲中幾個有代表性的關鍵詞拿出來先解釋和跟讀。“山背”“藤梨”“毛栗”“囡”“后生”“老貨”“老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學習熱情一下子就被點燃了。雖然很多外地同學短時間內學不會濃重的口音,說起來不是那么地道,但他們會不自覺地一遍遍重復練習。還主動讓本地的同學幫著糾正,探究式的合作學習模式不用老師刻意安排,學生們就很自然地運用起來,學習氛圍非常好。
二、用鄉音激發學生的鄉情
歌曲《鄉音鄉情》中唱到:“鄉音難改,鄉情纏綿;鄉情纏綿,鄉音難改。一聲聲鄉音,一縷縷鄉情;時時刻刻縈繞在我心窩。”在學習《老老嬤》中有特色的詞語時,外地的同學都會說,我們那邊是這樣說的……脫口而出的是各自的家鄉話。我想這會兒,外地的學生會很自然的想起家鄉,想起家中的親人,那一縷縷鄉情定會在每個人心中升起。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在我們身邊,一些方言正在悄無聲息地消逝,許多說慣了普通話的年輕人淡忘了溫暖的“鄉音”,能說一口地道方言的更是少之甚少。美國語言學家哈里森教授說:“沒有一種語言能壟斷人類的所有表達。任何一個學過兩種語言的人都知道,兩種語言之間,總有些東西是不可翻譯的,某些概念,某些關于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翻譯的過程中,你會感到一種溝壑,或者遺失。”這不正是每一種語言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嗎!
雖然我們每班的學生有近一半是外地人,而且不少是外來務工人員的隨遷子女,他們來自全國的四面八方。他們雖沒有在第一時間完全聽懂此曲,但只要有學習興趣,地域的差異并不會影響教學效果。通過教唱,外地的學生們也都唱得有板有眼,這也是歌曲獨有的、不受語言限制的傳播特點。
方言有著濃厚的地域色彩,是人類交流的重要工具。不僅有著信息溝通的作用,還是人們情感交流的紐帶,承載著人們對家鄉文化的認同和對家鄉特有的深情厚意。充分利用好音樂學科特有的審美體驗、創造性發展、社會交往和文化傳承四大價值,用方言歌曲傳承鄉音,以鄉音傳遞鄉情!
三、用拓展升華學生的真情
中職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大綱對教學目標的要求:增強學生對藝術的理解與分析評判的能力,開發學生創造潛能,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培養學生提高生活品質的意識。鑒于此,我在課堂教學的拓展部分設計了欣賞周邊地區的方言歌曲,還留了收集鄉音歌曲和改編方言歌曲的作業作為延伸,目的是讓學生在前一階段課堂中聽鄉音、憶鄉境、思鄉情的基礎上,通過課后的作業延展,情感能得到再次升華,以此提升創造潛能,提高綜合素養。
如今,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交融的進一步加深,普通話日益普及,許多方言正在慢慢消失。對方言的保護,要從喚起人們的方言意識入手。用吟唱方言民歌這種形式喚醒大家的方言意識,能第一時間觸碰每一個游子最柔軟的心弦,思鄉之情溢于言表。
音樂是情感的載體,能讓欣賞者產生諸多共鳴。從音樂作品豐富的情感和思想內涵中獲取特殊的精神力量,使體驗者的情感進一步升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的音樂教育,對于培養和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有巨大作用。”當下,浙江省明確中職生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是:品德優良、人文扎實、技能精湛、身心健康。因此,作為中職音樂教師,音樂欣賞教學應始終將情感培養貫穿其中。以情燃情,點亮學生心中的明燈,啟發學生對音樂作品情感之源的體會,進而推動其內在情感升華,促使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為培養和造就全面發展的人出一份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戴建東.行走田園[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