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科學的訓練方法,合理有效地解決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聲樂課程的突出問題,培養高素質創新型的幼兒教師,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標。通過金氏唱法的訓練方法讓學生既會唱又會教,更好地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能力中提出創新教師培養模式與課程。
【關鍵詞】高校;學前教育專業;金氏唱法;歌唱狀態;相對性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意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出臺的第一個專門面向教師隊伍建設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是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立足新時代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將教育和教師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對于建設教育強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何更好地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能力中提出創新教師培養模式與課程,分類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中小學教師,高素質善保教的幼兒園教師,高素質雙師型的職教教師,高素質創新型的高校教師。就2017年的就業情況來看,學前教育專業是就業率排名最高的專業之一,幾乎是供不應求,很多幼兒園都需要提前下訂單。目前的社會不是缺少幼兒教師,而是缺少高文化、高素質的幼兒教師,這樣的教師不僅要擁有一定的藝術實踐能力,還要擁有廣博的文化素養和知識、識人的智慧、敏銳的科研意識,以及良好的科研能力。
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要對學前教育有一份炙熱的喜愛之情,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做好相關的學前教育工作。目前,全國高校的學前教育專業開設的課程主要分為三類:公共基礎課,專業實訓課,專業理論課。專業實訓課中包括樂理,視唱、聲樂、鋼琴、幼兒舞蹈創編、繪畫、手工等,聲樂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專業實訓必修課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大多在入學以前都沒有經過正規的聲樂訓練,多數同學對于音樂理論一無所知,為了讓他們從藝術素養空白到能夠掌握從事幼教事業的能力和本領,做到善于歌唱、會表演唱、能夠自彈自唱,為將來幼兒園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本課題以音樂專業聲樂理論為基礎,探索研究如何利用金氏唱法解決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歌唱狀態相對性的問題。
金鐵霖民族聲樂體系自形成以來,始終堅持“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時代性”的審美原則,堅持在歌唱表演中“聲、情、字、味、表、養、象”的全局把握,使它兼具中國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美特征和西方科學唱法所追求的聲音美的藝術特征,而且符合當下人們對聲樂藝術的審美需求。因此,它不但在國內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在國際上也獲得越來越多的藝術認可。
一、科學發聲的歌唱狀態
(一)u通道的運用與實踐
“u通道”即后通道,也叫“全身唱或整身唱”,是指從耳后到腳的后半部分連接成通道來演唱的方法。用“u”母音進行訓練來實現“u”通道的特點。用此種方法訓練出的聲音既通暢又容易唱到頭腔。這里講的通道就是歌唱中的一個“腔”,聲樂學習過程中要講科學性,應該建立歌唱的通道感。所謂的科學性演唱法,就是要有一個穩定的歌唱通道,按照u母音的腔體形狀建立好這個通道,將所有的氣息與字都順著這個通道走出來,這是保持科學性演唱的基礎。金教授在聲樂教學中始終認為“歌唱的通道沒有樹立起來的時候,應該說科學性沒有得到相應的解決。經過不斷反復的訓練,使學生能夠對通道演唱的這種熟練狀態,并且能夠比較自如的掌握與運用,這時候才是真正的字正腔圓。”
(二)“支點”的運用與實踐
在教學中,金教授運用假設比喻的方式讓學生感受“支點”唱法的作用。假設支點在上衣的某個扣子處,讓學生體會嘴巴就長在扣子上,所有的字和聲音都要在這個支點上唱。各種不同支點的實踐與運用,會產生不同的實際效果。金教授研究總結的“支點”教法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不僅可以避免“千人一面”,還使演唱者輕松自如地演唱不同風格的聲樂作品。事實證明,“支點”教法是合理科學的。在聲樂教學中可以細分為大支點與小支點、前支點與后支點、上支點與下支點、中心支點等不同的空間位置,對于不同支點的選擇應用會在歌唱中發出不一樣的聲音及音量。在教學中,不論要求用哪一種支點,歌唱時學生就要用此支點作為平衡點,在支點上面要有位置,下面還要有氣息的支持,同時在此支點上換字,把所有的音都吸到這個支點上換字并保持在氣息上,就是金鐵霖教授所講的“大氣小點”,大氣指整個通道,小點就是指的“支點”。具體如何使用那個支點,要根據每個歌唱者的聲音特點和作品風格來決定。總而言之,各種支點的合理科學運用,都會使聲音的色彩更加豐富,更加恰當地表現好音樂作品。
二、以情表字的歌唱狀態
說到“字”就是關于聲樂教學中語言的問題,即咬字、吐字。我國古代聲樂論著中早有具體的要求,如李漁的《閑情偶寄》中指出:“字忌模糊,學唱之人,勿論巧拙,只看有口無口,聽曲之人,慢講精細,先問有字無字,字從口出,有字即有口,如出口不分明,有字若無字,是說話有口,唱曲無口,與啞人何哉卜。”由此可見,字音表達清楚是聲樂教學中的關鍵問題,它直接影響到觀眾與歌者情感交流的問題。在聲樂教學中,金鐵霖教授認為我國民族傳統聲樂理論對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有著嚴格的訓練方法,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學習者應當認真地研習和繼承。為了讓學生們了解與掌握標準的語言發音知識,將學生的語音訓練成統一規范的漢語普通話,這是學習吐字歸韻清晰的第一步。在聲樂訓練中,元音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歌曲演唱講究字正腔圓,聲樂不僅是用人聲唱出美妙的旋律,還要用言語來表達聲樂作品的感情和內容。語言是人類交流思想感情的有效工具,因此,歌唱中的每一個吐字對從事聲樂學習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聲樂演唱活動其實是人與人訴諸語言在旋律上的延伸,表達某種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即人類語言表達最高層次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那么,如何準確地運用歌唱語言表達聲樂作品,這就要求學習通曉歌唱語言的特點和要求,做到:(1)發音準確,聲母、韻母發音必須精準。聲調要講究“平分陰陽,入派三聲”。優秀的兒童歌曲作品總是旋律與歌詞的聲、韻、調結合得自然而又巧妙,已經為歌唱者提供了有力的語言處理依據。(2)吐字清晰準確,口型正確,字腹飽滿,才能做到字正腔圓。(3)歌唱語言要與聲音統一協調,聲音的連貫性的要求是對語句輕巧歸韻,要做到增加口腔的橫縱向空間,使咬字歸韻后,口腔與喉嚨仍然保持有一定的空間。語言與聲音的高度完美結合,要做到既能滿足聲音的審美要求又能做到歌唱語言的清晰準確。
三、由表到味的歌唱狀態
“象”在金氏聲樂教學體系中指的就是形象。作為聲樂學習者,每個學生都會有走向舞臺的機會,都會面對觀眾展示自己,演員的舉手投足都在吸引著觀眾的目光,所以“形象”也是作為一名聲樂演唱者所應當具備的一項基本條件。“象”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外在形象、內在氣質。在相同的演唱水平下,外在形象氣質佳的學生,舞臺表演的機會就相對會多一些,演出效果就會有所收益。觀眾既要聽,還要看,欣賞水平也再不斷提高,對此問題,金教授主張從教學的角度看,要盡可能挖掘學生的美的心理素質,使他們建立起正確的審美觀和藝術觀。主張學生應該加強全面修養,多讀書和不斷深入生活體驗,這不僅能提高個人修養還能培養出良好的氣質。教學中要加強形體的訓練,肩要松、胸要微挺、腿要直、腳跟要實,這樣給觀眾一種端莊、大方的直觀印象。當面向觀眾的那一刻,就得掌控心里節奏,隨著歌曲的節奏進行,配合腳下步伐和手勢等動作。不同的音樂作品風格、節奏、作品情感內涵要求由不同的步法來表現。比如,稍快節奏的兒童歌曲,腳步可以小而快;舒緩節奏的幼兒歌曲,腳下步伐要慢而柔。聲樂表演中由于作品的風格特點,表演者在舞臺上一般不會加入過于復雜或劇烈的肢體動作,但上肢作為表現復雜心理活動的輔助手段,卻常被用到。手勢常見的有上揚式、托月式、提藍式等,同時還要結合手臂的空間流動運用,一般用得較多的是“攤手”“云手山膀”“山膀提甲”等動作。除了手勢步法外,有時身體也會隨音樂的旋律進行自然的律動,加強歌曲的表現力和效果。形體表演的恰到好處會給演唱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歌唱的藝術感染力,做得不協調則會破壞表演形象,影響歌唱狀態。形體表演需要多多進行舞臺實踐,才能逐漸感悟將自己的形體表演與作品風格、內容相統一。與自己表演唱中的聲音、呼吸、節奏相協調,把照本宣科別人的表演動作悟化為自身由內而外的藝術表演風格和氣質。
金鐵霖教授從事聲樂教學工作幾十年,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不斷地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與創新,根據不同時代觀眾的審美需求,總結出民族聲樂的“七字標準”,又系統地歸納出“混合聲”“U通道”“支點”等具體實用的訓練方法,同時在教學實踐中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創建了一套完整科學的聲樂教學理論體系,不僅是金鐵霖教授民族聲樂學派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新世紀的聲樂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參考文獻
[1]金鐵霖.金鐵霖聲樂教學文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2]金鐵霖,鄒愛舒.金鐵霖教學聲樂藝術[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3]金鐵霖.金鐵霖聲樂教學訪談錄[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
[4]金鐵霖.金鐵霖聲樂教學曲選(第一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5]李萍.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論[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6]管林.中國民族聲樂史[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8.
[7]黃俊蘭.郭蘭英的歌唱藝術 [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8]鄒本初.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李麗華,佳木斯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學前教育專業技能教研室,講師,主要從事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舞蹈類課程教學;通訊作者:寧洪梅,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音樂表演系民族聲樂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從事民族聲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