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英
【摘要】豎笛作為簡單易學的樂器,引領學生步入音樂的殿堂。作為小學音樂教師,我們應努力推廣豎笛教學,讓悠揚的笛聲伴隨孩子度過金色的童年。
【關鍵詞】小學豎笛;學習興趣;策略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以音樂藝術活動為主要教學內容,以內心音樂聯想為重要音樂能力,將音樂實踐活動作為重要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參與音樂實踐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幸福中成長,逐漸形成基于“讓音樂屬于每一個學生”的課堂教學理念。
一、誘發興趣,使學生“樂學”
第一節課,老師走進教室,學生們驚奇的目光集中在我手上,學生被這個小巧的樂器一下吸引了。這時,老師的笛聲響起,抒情的《小燕子》把孩子們帶到了春暖花開的春天,孩子們嘴里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小燕子,穿花衣……”還沒等孩子們回過神來,《親愛的回聲》伴隨著三拍子優美的韻律又響起了……學生的眼神充滿著好奇、渴求,學生求學的愿望是那么的強烈。
二、多種方法,讓學生“會學”
策略一:在練習中夯實基礎
良好的吹奏習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力保障。呼吸的運用、發音的正確、音量的控制、運舌的技巧等相互促進,彼此影響,缺一不可。
在實際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力求在變化中求統一。教師要反復提醒,形象的跟學生說:“左上右下拿豎笛,小小豎笛輕輕吹”;“吹奏有學問,肩平頭要正,腰松腿站穩,呼吸才通順”;“小小豎笛放腿上,坐直身體微微笑”……一首首生動形象的小詩,將吹奏技巧通俗顯現,糾正了演奏的諸多不良習慣。通過師生間、生生間手把手的互相學習,學生漸漸掌握了吹奏要領。
策略二:在游戲中學會呼吸
聲音和氣息是相輔相成的,好聲音必須有好氣息的支撐。傳統的氣息訓練枯燥、乏味,不適合低年級的學生。采用有趣的游戲活動,變訓練為游戲,幫助學生進行氣息訓練。教師在地板上放一張白紙:“誰能夠在一米遠的地方把這張紙吹得更遠呢?”同學們試驗時老師提示:“要想吹得遠,我們怎樣用力呢?”請同學們感受長長的、有力的氣息才可能吹得更遠。接著老師把紙團揉成一團,說:“現在誰能把紙團吹得遠呢?”學生驚訝地發現長長的氣息吹不動紙團了。老師說:“紙團成一團后變小了,需要用更集中的力量才能吹動它。”然后請所有孩子都把紙團起來,在地板上玩一玩,吹一吹。簡單有效的游戲解決了技能訓練枯燥的難題,提高學生對氣息訓練的興趣,幫助學生掌握氣息運用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三、互幫互助,讓學生“善學”
策略一:關注學練,在學習中共同進步
在豎笛教學中,可以同桌合作,讓孩子們相互監督學習態度認真與否。特別是初期,一些學生對指法的熟練程度直接影響了吹奏樂曲。比如在學會sol、la、ti三個音后,能力強的學生對三個音的指法是熟滔滔,而一些能力弱的學生一直是云里霧里。此時,可以采用同桌相互抽查的辦法,譬如先按順序檢查,再把順序打亂查,最后運用在樂曲中查。也可采用無聲吹奏的方法,在老師示范吹奏的時候,學生一邊輕輕哼唱旋律,一邊按指法,這樣能幫助學生唱準音準,熟悉旋律。也可以讓能力強的學生幫助能力弱的學生,每節課評出“最智慧小老師”和“最勤奮學生”,一個月進行一次經驗交流,說說同學的優點是什么?進步的地方有哪些?我有一個好的方法……學生在交流中相互鼓勵,不斷進步。
策略二:關注弱勢,在教學中因材施教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我們在教學中,首先應該意識到每個學生在音樂上的能力,以及音樂學習基礎上是存在差異的。在態度上,應該一視同仁,對所教的學生都應該賦予同樣的關懷和鼓勵;在方法上,對于一些學習音樂能力較弱的學生,要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而對于在豎笛方面能力較強,天賦較好的學生要適當提出更高的專業要求,并可以讓他們參與協助老師,引導和幫助本組的成員,起到領隊的作用。如在老師教完《小快板》后,可以讓能力強的學生進行范奏,其他學生模奏。此時,某同學吹出了刺耳的聲音,引來了同學的哄堂大笑,而我卻借此表揚了他,肯定他勇氣可嘉,也指出他需要改進的地方。這種方式實際上是讓學生音樂個性得到解放,感性的認知可以逐漸提高學生們的欣賞水平,享受到音樂活動帶來的樂趣,這也是《音樂課程標準》中“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理念的一個體現。
豎笛作為簡單易學的樂器,引領學生步入音樂的殿堂。作為小學音樂教師,我們應努力推廣豎笛教學,讓悠揚的笛聲伴隨孩子度過金色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