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華
【摘要】現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面向學習者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因材施教,促進學習者釋放潛能。按照“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要求,深化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改變被動傳授、機械訓練、簡單重復的課堂教學,積極探索新課改理念多樣化、行之有效的實現形式。
【關鍵詞】舞蹈教學;思考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一、在欣賞和參與中激發學生的藝術情趣
為了培養學生們的音樂和舞蹈素養,我先從培養孩子們的藝術情趣入手,激發學生們喜歡舞蹈的興趣。因此,在進行舞蹈教學時,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教學手段,選擇不同民族舞蹈錄像供學生欣賞,讓學生們充分領略漢族舞蹈的靈活矯健、蒙古族舞蹈的豪邁剽悍、藏族舞蹈的雄渾瀟灑等,使學生們了解不同民族舞蹈的地域風格、民族特點,時代特征和動作內涵,激發他們的興趣;另一方面,我在學生的基本功訓練中貫穿美的教育,融教于“興趣”,寓教于“享受”之中,強化學生美的表現意識。在舞蹈基本功訓練的舉手投足中,讓學生認識到簡單的單一手法、腳位、步伐、身韻動作里有美,有意念,有情感,有思想,有靈魂。通過手、頭、眼、腿、腳和身段,讓學生想象在空間運動時所表現出的美感。
二、在探索與實踐中注重教學形式的多元化
在教舞蹈的教育教學中,為更好地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想象思維和創新思維,筆者在運用多元教學形式上,結合新課改對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學習的要求,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與嘗試,不僅局限于音樂課堂,也把舞蹈教學延伸到校本課程中。第一,歌伴舞的教學形式。為使舞蹈教學中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我選擇了歌伴舞的教學方式。如,藏族舞蹈《洗衣歌》,讓女同學跳舞,男同學唱歌,學習中,男女活動熱烈,歡快愉悅,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第二,載歌載舞的教學形式。音樂與舞蹈如同一對孿生姐妹,從立題到風格,從情調到節奏,從氣氛到意境,都應水乳交融、渾然一體。針對這一藝術特點,在教學中,選擇載歌載舞的藝術形式。如舞蹈《阿里郎》就運用了載歌和載舞;《趕圩歸來啊哩哩》讓學生學習,充分領略和感悟了音樂和舞蹈相輔相融,琵琶合鳴的美妙意境。第三,藝體操的教學形式。我結合學校每年一度運動會的大型團體操表演,每二年一度的“藝術節”文藝匯演,在平時的舞蹈教學中,有意識地帶領學生先在小型團體操中融入舞蹈的元素,使學生們打下表演的基礎。這一教學模式不僅使學生的藝術素養得到了升華,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三、在積淀與反思中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
在同一個老師,同樣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培養下,同一個班的學生學習的結果卻千差萬別。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以說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學生自身的情況,具體來說就是學生的自然條件、領會能力、學習態度的不同,因此,他們對所學知識的掌握也不盡相同。在舞蹈教學中,知識、技術和能力是學生必備的三大要素。知識可以不斷鞏固,技術可以經常練習,對舞蹈的學習而言,能力往往都是先天的,所以說,能力是舞蹈學三要素的核心,因此作為一名舞蹈教師,必須針對學生能力的高底有所區別。在舞蹈教學的實踐中,通過積淀與反思,在因材施教上應注重:第一,要量體裁衣。從學生的身體條件上看,有運動型和藝術型兩種,運動型學生的特點大致是:關節靈活,韌帶富有彈性,肌肉彈性好,收縮和伸展都比較容易,臂、腿、腳的生理結構比較適合彈跳和跑步;相對而言,藝術型學生的特點是:對音樂節奏敏感,舞蹈表現力強,對舞蹈語匯體驗深刻,情感細膩并善于運用肢體把舞蹈的內容抒發表達出來。因此,作為舞蹈教師就要在舞蹈教學的類型選擇上,為不同身體條件的學生量體裁衣,選擇適合他們學習表演的舞蹈。第二,因人而異。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看到,從學生的領悟能力上看,有快智型和慢智型兩種,快智型的學生反應迅速,頭腦靈活,接受能力教快,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但是,他們往往只滿足于第一眼看到和第一次按觸的東西,不肯下功夫苦練,沒有領會所見所學的精髓,因此學得快卻不一定學得好。相反,慢智型的學生并不是天生遲鈍,他們只是在頭腦的靈活性和敏捷性方面稍遜一籌,這樣的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往往更好一些。因此,我們要在舞蹈教學中因人而異,講究不同的教學方法。只有針對不同領悟能力學生制定不同的訓練計劃和授課方法,才能有效保證教學質量。第三,要尊重差異。學習是學習者自己決定的,它具有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知識的獲得是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建構的。學生學習的主動建構性、情境性和差異性決定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學習情境和學習過程,是具體的,動態生成的。作為教師,可以預想學生的學習情境和學習過程,但是,決不能規定學生的學習情境和學習過程。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深化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舞蹈有效教學質量,提高教師實施課改的執行能力,就要在誘發學生興趣、創新教學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學方面不斷探索總結,有效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