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鵬
【摘要】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立德樹人的要求。教育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其核心素養是人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但是現在基層學校的教學中還存在學科教育不平衡現象,主要表現在“重智輕德,單純追求分數和升學率”。不是必考科目的音樂課,自然不會受到重視,導致老師不想教,學生不愛學的消極狀態。為了迎合學生的“口味”和營造音樂課堂的氛圍,老師就會有選擇地進行教學,我國民族音樂的內容一帶而過,缺乏深入教學。根據最近發表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核心素養是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顯然,學生如果在汲取音樂知識時少了我國民族音樂這個版塊,不利于全面發展和提高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
【關鍵詞】民族音樂;課堂教學;教學智慧;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創造了大量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內容豐富的民族音樂體系。作為現代的高中學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我國民族音樂知識對促進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為什么學生對我國民族音樂知識如此匱乏?筆者簡單總結了以下兩個原因:1.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打開電視,滿眼都是各種歌唱類的選秀比賽節目,如好聲音、歌手、嘻哈、歌聲等。2.學校的音樂課堂缺乏對我國民族音樂作品的深入教學。學校的音樂課沒有明確的考核標準和要求,這就使一些教師不完全按照課本的內容教學,特別是平時學生比較“生疏”的我國民族音樂作品更是被一帶而過,甚至直接忽略,導致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知水平得不到提高。《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的基本原則的第三點提出:“強化民族性。著重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把核心素養研究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土壤,系統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突出強調社會責任和國家認同,充分體現民族特點,確保立足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
一、拓展民族音樂文化視野,進行深層次課堂教學
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中學音樂教學需要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文化知識。上一堂音樂課很輕松,但上好音樂課不那么容易。新的高中音樂課程標準要求音樂教師從單一走向全面,由傳統的教學方式向現代的教學模式轉變,要想讓學生對我國民族音樂感興趣,進而通過課堂教學掌握一定的民族音樂知識,提高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作為音樂老師的我們要不斷地學習和研究相關民族的文化背景,拓寬自己的音樂文化視野,找到民族文化和民族音樂的融合性,有針對性地進行深層次的教學。
二、提高教師的教學智慧,調動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積極性
(一)音樂教師要采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
多媒體教學在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更生動、立體地加強情趣、情感的體驗,特別是欣賞作品時穿插一些民族的其他藝術、文化方面的視頻或圖文介紹,那么教學就會形象生動,學生感知鮮明,印象深刻,有利于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質量,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民族音樂教學的創新,打破“教與學”的固化模式
所謂“教學生成學習”,就是教師用自己的教學代替學生應該做的事情,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學習來完成。在高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應根據學科特點,創新教學方法,打破低效的教學模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主動學習和熱愛學習。“主動學代替教師的主動教”,在聽音樂前,把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欣賞,并在結束后通知學生收集和討論問題。它能激發學生獨立欣賞音樂的積極性,形成自己獨特的自我感覺。
三、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傳承優秀民族文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這足以使我仍感到驕傲和自豪。然而,當今文化保護和傳承的現狀不容樂觀。《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十面埋伏》《百鳥朝鳳》等,這些都是值得高中生認真欣賞和聆聽的優秀作品。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各族人民通過生活實踐創造了極其豐富的、具有我國特色的民族音樂,它體現了中華民族氣質和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藝術的精華,是世界音樂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加強我國民族音樂的課堂教學,提高中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更是我們音樂教師不可推卸的使命。
參考文獻
[1]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