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化技術應用于音樂課程的教學尚屬發展的初期階段,但隨著理論與教學實踐研究的進一步探索和深入,該技術將會日趨成熟。本文以廣東省音樂類非遺課程為例,從理論框架、教學模式、課程體系、教學評價體系四方面初步探討了如何將信息化技術應用于高校音樂課程,闡述其將帶來音樂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內容和教學方式等方面的巨大變革,對教學、非遺的傳承將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信息化技術;音樂教育;創新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20世紀,人類社會各項技術產生巨大飛躍,其中信息技術無疑是各項技術之中最令人矚目的。信息技術以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為主要標志,逐漸發展成為現代科技革命的基礎與核心,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思維方式,對人們的工作、學習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促進包括教育在內各個領域的巨大進步。
“信息化”是20世紀中葉國內外專家對信息科技發展的一種表述。信息技術的介入使教育的思想、理念、內容和教學方式等方面都較之過去發生巨大轉變,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教育的內涵。目前,信息化技術已普遍應用于高校的課程教學之中,但普遍存在總體課程資源數量眾多,而音樂課程數量相對較少且單一的矛盾;教學方式方法單一無法適應藝術課程內容多樣性的矛盾;理論性指導與實踐性特征的矛盾。
總書記在2014年10月15日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蘊含豐富的文化精華、兼具多重的存在價值,成為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強大精神動力。
文化的復興離不開教育的發展。高校教育是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途徑之一。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理念、方法、手段,傳承中國內蘊深厚的傳統音樂,讓文藝形態發生改變,產生一些新的文藝形式、新思想,帶動音樂教育的現代化發展,從而實現教育的全面發展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選擇。
一、應用信息化技術的意義
(一)有利于教育思想、觀念、模式的變革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的特點與優勢,推動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高度結合,有利于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有利于將傳統的以傳授音樂知識為主轉變為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能力的教育觀念的改革。當今教育的信息化,使得豐富的音樂資源得以全方位的開發,在教學中可以充分調動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通過聲像、圖文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運用多媒體多樣化的手段探索可操作性強的、行之有效的創新教學模式。信息化技術應用于音樂教育,將打破從前的封閉狀態,實現開放化、大眾化,拓展教育的時空,擴大教育的對象,提高人的素質和能力。
(二)有利于教學內容與方法的創新
通過將信息技術融入音樂課程的各個教學環節,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探索既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自主、探究、合作”式教學方式。在教學內容方面,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化資源共享的特點及時獲取本學科的最新研究內容與成果,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使之普及化。在教學方法上,可以運用數字展示、數字傳播、數字虛擬等多樣化的現代信息技術,創設仿真的學習場景,更形象生動地講授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度,加強學生的綜合能力。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將使教學的形式更加靈活、方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
(三)有利于文化傳承、培養高級人才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為主的單向傳輸模式。教育信息化將使教師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協調者;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依托高校開發音樂資源并加強藝術實踐,可以發揮高校的智力資源優勢,通過專業師資力量為音樂教育提供充分的專業指導;同時通過相關的課程設置、專業化的教學方法擴大、豐富音樂教學內容,突出文化特色,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更具有創新與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間接推動社會文化事業建設。通過信息化手段將傳統文化貫穿于音樂教育的各個環節之中,有利于更有效地保護、傳承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應用信息化技術的創新模式
教育信息化包含教育信息化的技術基礎(信息網絡建設、信息技術應用)、數字化教育資源、信息化人才培養、信息技術和產業、信息化法規和標準等五大要素。教育信息化技術的硬件建設是基礎,數字化教育資源是核心,信息化人才培養是關鍵,信息化法規和標準是保障。
(一)以教育信息化理論為指導構建音樂課程的理論框架
信息化技術在音樂課程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具體應做到三個結合:即信息技術與教學手段的結合、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的結合、信息技術與教學管理的結合。
嘗試以教育信息化理論為指導構建音樂課程的理論框架,將改變過去一味注重音樂類非遺的理論知識的教學內容以及單一的教學方式。教師結合多種信息化手段虛擬創設非遺產生、發展過程的真實情境,通過對學習者的多感官刺激,使其體驗、了解真實的非遺表演環境。此種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表演與實踐的綜合能力,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發揮積極作用。
(二)探索信息化理論指導音樂課程的教學模式改革
根據我國音樂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單一的教學模式遠遠不能滿足培養高素質、創新精神的學生的需要,探索多樣化、適合人才培養需求的教學模式是改革的必然。
數字化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關系到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敗的關鍵。教育資源建設是實施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內容,要努力豐富教育資源,大量使用與非遺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實現文字、圖形、圖像和聲音的同步傳輸與交互控制。
具體可分為兩種模式:并列型模式、開放型模式。并列型模式是指老師正常開設校內非遺課程,學生在學習校內課程的同時,去網上學習相同類型的非遺課程。開放型模式是將校外音樂類非遺課程內容作為課程資源嵌入或引用,允許學生選修MOOC課程,或者使用“翻轉課堂”等多種形式教學。
在大學音樂課堂信息化教學條件下,可將并列型模式和開放型模式合理應用,完善或創新音樂教學模式。不僅通過課堂內的教學,還通過互聯網、數字化等多種方式為學生搭建非遺文化學習平臺,提升學生的舞臺表演、創新能力,由此激發學生對課堂中學習的音樂類非遺理論的深入思考;利用云課堂、超星等網絡平臺開設音樂非遺學習專欄,選登學生學習成果匯報、提供多樣化音樂類非遺素材以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對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傳承非遺文化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完善融技術與素質提升理念于一體的課程體系
以“信息化技術提高大學音樂素質教育專業化”為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大學的學科優勢,實現人才培養模式上的新突破。
將“音樂類非遺課程”作為大學音樂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實踐舞臺。在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的規定條件下,課程體系包括以培養文化藝術涵養、掌握現代藝術理念為核心的欣賞類課程以及培養扎實深厚的技術技能、創新意識為核心的藝術實踐類課程。在培養方案中,凸顯大學學科優勢,強調廣東地域音樂文化,加強學生對藝術理論的理解和闡釋。選擇具有典型性、可聽性的音樂類非遺作品,使學生在頭腦中初步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框架。較系統地介紹了有關音樂類非遺的基礎理論知識,結合文化背景與音樂表演等方面綜合分析非遺作品,促進學生的深刻理解。不斷挖掘課程中蘊涵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向學生灌輸傳統音樂是文化瑰寶的觀念;注重音樂類非遺與其它學科的融合,促使學生人文精神的形成;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提升校園的文化品位。
把已開設的有關粵劇、客家山歌、廣東音樂等課程建設成精品視頻公開課或慕課,實現服務大眾社會與文化傳承創新的社會責任。
(四)建立信息化教學評價體系
通過有計劃、有目的、有系統地進行音樂類非遺課程的教學與藝術實踐,為學生建立電子化的學習檔案,其中包含學生身份信息、參與音樂活動的記錄、評價信息、音視頻作品等,在此基礎上,結合前期的研究與準備,進一步挖掘、分析和開發藝術資源及評價體系,拓展藝術教育的內涵,為藝術評價系統的系統化做實質性的工作。
通過信息化教學環境的營造,新型教學方式的構建,傳統教學結構的革新,使教育評價的內容也隨之發生變革,學生能力評價由過去只注重知識向更加注重能力方向轉變、由過去單純書面考試評價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以展演、音樂會等多種方式轉變,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
盡管目前在國內,應用信息化技術于音樂課程的教學還屬于發展的初步階段,但隨著理論與教學實踐研究的進一步探索和深入,該技術將會日趨成熟。將信息化技術應用于音樂素質教育課程中,把新生命和新理念注入音樂課堂的教學,符合音樂學習的一般規律和原則,對教學將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多渠道、多感官刺激的信息化技術與多樣的教學方法、手段相結合,將成為我國音樂教學領域的主流發展趨勢。 “信息化”技術應用于音樂教育課程,將使教育突破傳統的時空限制,不再局限于學校的有限空間,從而超越民族、國家的范圍,為創建與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相適應的新型教育形態,全面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姜春.《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與底層敘事[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2(01).
[2]常宇.在首都各界青年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五四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上的講話[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13(05).
[3]王昌海,陶斐斐編著.中國教育信息化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12).
[4]陳雅先,潘妍娜.創設新型音樂舞蹈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討[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5).
作者簡介:胡遠慧(1975—),女,漢族,湖南長沙人,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樂研究。
基金來源:1.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學科共建項目《新媒體語境下廣東省音樂類非遺的數字化傳承》(項目編號:GD17XYS05);2.2016年度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 “十三五”規劃課題《廣東省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保護與傳承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16GZGJ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