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君睿 趙鶴
【摘要】現今,音樂類比賽活動層出不窮,大到國家級省級各類大型的音樂賽事,小到高校內以及琴行藝校舉辦的音樂比賽活動。音樂類賽事一方面對于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提高學生的專業性、實踐性起著重要的作用,能夠引導學生積累經驗 ,克服緊張 ,為今后的發展添磚加瓦;另一方面,能夠完善高校人才培養建設,提高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對音樂事業的繁榮發展等都有著巨大的作用。本文從三個方面入手,深入探討音樂類賽事與高校音樂人才培養的關系。
【關鍵詞】比賽;人才;培養;關系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文化軟實力成為了影響綜合國力的因素之一,作用之大日益凸顯。通過提高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提高綜合國力以及我國在世界的影響力,是大國崛起的必經之路。音樂這一學科專業,在構建、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作為培育音樂人才的主陣地,如何培養出適應國家社會發展,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做出貢獻的人才,成為當今高校音樂類人才培養的重要議題。藝術類人才與其他各類人才的最大區別在于——實踐,對于音樂專業學生來講,比賽便是最好的實踐方式,它能夠引導學生積累經驗 、克服緊張 ,為今后的發展添磚加瓦,對于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提高學生的專業性、實踐性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學生參加比賽受益的同時,也能夠完善高校人才培養建設,提高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對我國音樂事業的繁榮發展等起著巨大的作用。
一、音樂類賽事概況分析
音樂比賽是鍛煉、選拔人才的競技場,也是一種藝術的升華活動。在比賽中, 專業的評委們對選手的專業技巧、表現能力、臨場發揮能力、心理素質等,依據比賽評分標準,通過綜合分析、討論做出公平的打分。在比賽過程中,參賽者通過舞臺對自己有了重新的認識,放大了自己的優缺點,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專業技能,向更高水平發展。在某種意義上,音樂類比賽也代表著一個國家、一個時期的音樂水平和發展趨勢。根據音樂類賽事的參與人數以及活動規模,可將音樂類賽事大致分為三大類:專業類比賽、業余類比賽與民俗類比賽。
(一)專業類比賽
專業類比賽是指采用專業化的比賽章程以及規范化的曲目要求,參賽選手均為專業演奏(演唱)者或音樂工作從事者的音樂比賽。專業音樂比賽有兩類選手:專業演奏(演唱)者和音樂工作從事者,包括專業院校師生,即學院派參賽者,也包括經過專業訓練的文藝事業從業者。
(二)業余類比賽
業余類比賽是以非專業為主要背景,主旨并不在于選拔人才,比賽章程以及曲目要求相比專業類比賽較為寬松,強調大眾參與廣度以及娛樂性。業余類比賽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非專業音樂愛好者的需要,滿足了具有音樂特長的群眾的要求,為其特長、才藝提供了展示的平臺。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整體國民音樂素質的發展。
(三)民俗類比賽
民俗類比賽多發生在少數民族聚居地,是民俗文化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也是少數民族所特有的一種文化生活方式,是一種來自于人民群眾,約定俗成的,經過歷史沉淀,不斷演變、發展、擴大的民間音樂賽事。
二、以我校為例看高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國家越來越重視教育改革以及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作為綜合類院校中的音樂學院,如何培養高水平、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是我們必須深入探討、研究的重要課題。我們深知,應該積極探索和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水平與文化修養,為社會輸送高水平人才,為國家培養建設社會主義的棟梁。因此,培養應用型音樂人才,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文明建設的前提。
作為綜合類院校中的音樂學院,我院確立了“培養德才兼備、綜合素質與專業能力突出”的藝術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戰略主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服務社會發展。依據國家的教學改革指導方針以及思想路線,我院在培養方式上以理論知識與專業基礎并重,理論學習與具體實踐互為體用,向綜合文化素質與專業創作能力相結合轉化,向復合型人才轉化,讓學生的學習實踐多于教師的講授,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選擇空間,在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音樂類專業的實踐教學不但體現在課堂上教師示范教學、師生互動,還體現在走出課堂,觀看音樂會、參加音樂演出、參加藝術實踐等一系列實踐教學環節。
回望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無數青年音樂家參加音樂賽事取得名次,登上了國際化的大舞臺,躋身于世界級音樂家行列。呂思清、李云迪、陳薩、孫穎迪、黃蒙拉、寧峰、袁晨野等,他們都是在大賽選拔中脫穎而出的,逐漸成長,進而走向成功。對于高校專業音樂人才來說,接觸最多、收益最大的便是專業類音樂比賽。
三、音樂賽事對高校音樂人才培養的作用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生的道路沒有一帆風順,每個人都會經歷不同程度的磨難,從事音樂專業的學生更是如此。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參加比賽對每一位音樂專業人士來說再為平常不過了,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比賽,和層層關卡的磨練,選手們為自己贏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如此看來,音樂賽事在高校音樂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覷。
比賽對于參賽學生來說是一節別開生面的專業實踐課,能夠知曉自己的缺點,增強自己的信心。更重要的是,比賽是對學生階段性學習的一種檢驗,彌補學生在學校缺少的實踐經驗,客服面對觀眾的心理壓力,這是比賽給學生帶來的最好的提升。而教師通過對學生在比賽過程中的表現與所取得成績的深入分析,再同課堂上先前制定的教學大綱和目標相比較,經過研究分析,針對學生在比賽中的弱點,思考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要加強,哪些專業技巧需要修正。如果發現有價值的新作品還可以及時補充教學內容并完善教學計劃。
在探究音樂類賽事的作用時,不僅僅指比賽在音樂專業日常生活中的參與度狀況,更關注的是音樂專業學生參加的原因,以及它所起到的廣泛作用。我們可以把音樂比賽作為高校音樂專業人才培養的一部分,它對整個培養模式過程的正常運轉發揮著作用,承擔著一定程度的比重。也可以說,音樂比賽活動所承擔的分量,對于高校音樂人才培養模式的整合、協調和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音樂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需要多種途徑和手段去實現,而比賽正是使實踐與課堂教學、人才培養模式相結合的不二選擇。由此,學校、音樂人才和社會三者能夠實現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袁海龍,黃劍敏.基于服務外包理論下的高校音樂教育資源服務社會初探[J].音樂時空,2016(06):164,163.
[2]孫麗雯.社會學視角下的中國大陸當代音樂比賽研究[J].音樂傳播,2013(01):107-112.
[3]李巖松.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與新中國音樂事業的建設及發展[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
[4]劉德波.學校音樂比賽的講評[J].中國音樂教育, 1995(04):21-22.
[5]南日.高校國際化音樂人才培養策略與實踐探索——以大連外國語大學音樂系為例[J].音樂創作,2015(12):188-189.
[6]王伶俐.地方高校音樂專業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探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5(07):166-167.
[7]何雨夢.音樂人才培養的可信教育模式研究[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14.
[8]李寧寧.高校音樂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太原大學學報,2012,13(03):112-114.
[9]張博.通識教育視域下的音樂人才培養[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
[10]尹嘉琳.表演藝術管理活動倫理問題探究[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16.
作者簡介:鄧君睿,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趙鶴,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