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蓓蓓
【摘要】我們知道,節奏是音樂的靈魂、骨架與脈膊,是組成音樂的要素之一。在每首音樂作品中,節奏運用得如何,直接影響到音樂的表現力。因此,在高中音樂教學中,通過節奏訓練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本文圍繞如何訓練學生對節奏的感知能力進行闡述,旨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中音樂;節奏;教學;感知;審美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注重興趣的激發,培養學生對節奏的感覺
只有對新事物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學生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揭開知識的神秘面紗,化為己用。在音樂課堂上,教師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節奏感的敏感度。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對探究音樂節奏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引導學生接觸音樂節奏感,在音樂世界里披荊斬棘,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培養想象能力與創新能力。在進行課程教學時,教師可以選取一些熱點話題,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并巧妙地融入節奏感,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下汲取知識甘泉。例如,在導入課程前,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點,采用周杰倫的熱點歌曲——《雙截棍》開展課堂。首先,可以先播放《雙截棍》的相關視頻,周杰倫的雙截棍舞動過程與歌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其語言動作的節奏感。接著,教師以《雙截棍》為切入點,講解一些音樂節奏的規律,激發學生對語言、動作、聽力等的節奏感知能力。
二、注重語言節奏訓練,促進學生理解節奏情感
著名的德國音樂家亨德爾說:“音樂是一種精神上的慰藉,它可以幫助人們抒發情感、忘記不好的事情,令人愉悅。”而節奏是音樂的核心,它掌握著音樂的靈魂,它可以穿過人們的身體直達靈魂,從精神層次撫慰人們受過的傷痕。語言是音樂的一部分,音樂節奏感也取決于語言節奏感。在日常生活中,語言有著獨特的節奏,想要培養學生的音樂課堂節奏感,教師就需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語言節奏感,深入探究節奏的秘密。節奏并不是實體,無法用實物去展示出來,因此,教師要充分掌握語言的節奏感,利用極具感情色彩與節奏感的語言呈現音樂節奏感的魅力。
三、注重聽力節奏訓練,培養學生對節奏的審美
節奏承載著音樂的靈魂,蘊藏著作曲者與演奏者的情感與思想,指引著聆聽者的情緒傾訴,從靈魂、精神上緩解人們的壓力,令人感到身心愉悅。而想要傾聽到歌曲中的情愫,學生就要有一個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結合興趣點與熱點歌曲,制定合理的教學訓練方案,提高學生的聽力節奏能力。聽力節奏能力控制著音樂的感受能力、記憶能力、領悟能力、審美能力與歌唱能力、鑒賞能力、音樂表達能力、節奏感等,當學生摘下那枚高高懸掛著的音樂聽力能力大旗,就能夠在音樂世界里披荊斬棘,橫掃千軍萬馬。教師要選擇一些合適的材料,激勵學生提高自身的節奏審美能力。例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放下瑣事,走進生活、走向大自然,去找尋一些自然之聲:微風拂過樹葉留下的沙沙聲,溪流流淌撞擊石子的嘩嘩聲等等,要求學生利用音樂形式去表達這些聲音。在借助語言與動作傳達自己聽到的美妙音符后,學生能夠挖掘出深藏在節奏里的愉悅。不同的聲音帶來不同的節奏,學生可以通過千變萬化的節奏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與審美素養。
四、注重動作節奏訓練,提高學生對節奏的感悟
現代音樂教學理論認為,無論是語言還是動作,都隱匿著一個動人的音樂節奏。音樂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源遠流長,它伴隨著人類活動活躍著,也留下了許多不可忽視的足跡,例如,嘹亮的山歌、振奮人心的勞動號子,都蘊藏著動作和節奏。在平時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對學生進行動作訓練,提高學生對節奏的感悟能力。音樂包羅萬千,不僅需要利用聲音的高低、快慢、強弱等來彰顯魅力,還需要學生自身的領悟能力,單一的聽力或是語言訓練是無法培養學生突出的音樂節奏能力,還需要肢體語言的融合,以此幫助學生體會到音樂里的魅力。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訓練學生的動作節奏:首先,在教學方面,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采取健美操、球類運動等方法,通過自身的呼氣、心跳與肢體動作感知節奏的奇妙;在生活層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多關注洗漱時、行走時的動作,結合一些節奏感強的音樂,從生活的方方面面找到節奏的存在。
總之,節奏是音樂的精髓。想要顯著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教師就需要培養學生的音樂節奏能力,掌握千變萬化的音樂節奏,多方面地聆聽節奏的存在,提高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與想象能力,促進學生的全方面發展。學生要有自主學習能力,主動地探究音樂世界里的知識寶藏,提高音樂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邵泉馨.淺析高中音樂課堂中的節奏教學[J].音樂大觀,2016(22).
[2]李珊珊.淺談高中音樂教學中的節奏體驗[J].教育教學論壇,20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