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是高職院校公共選修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職院校學生藝術素質的重要載體,是培養和提高高職院校學生情感表達能力的重要渠道。提高教學質量尤為重要,本文就此方面作了有益探討。
【關鍵詞】高職院校;音樂欣賞;音樂素質;情感表達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為了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音樂素質,開闊高職學生藝術視野,豐富高職院校校園精神文明建設。近年來,國內高職院校開設了音樂欣賞課。
音樂欣賞課是高職院校公共選修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高職學生音樂素質的重要途徑。作為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的開設對于高職學生的想象力培養、情感與協作能力培養都是很有助益的。
高職院校招生主要面對學校所在省的省內招生,少量生源來自省外。由于學生來源面廣、地域多,學生音樂方面的學習情況不盡相同,音樂基礎參差不齊。少數學生在幼兒園、小學期間學習過諸如小提琴、古箏等樂器,在樂理、視唱、樂器演奏技藝方面有一定基礎。但是,對于大多數同學來說,沒有這樣的條件。多數同學中學期間的學習時間多被文化課占用,有一些學生小學五、六年級時的學習時間也多被文化課占用,很少接觸音樂。音樂信息的來源主要是學校廣播站、社會上的各類文化娛樂場所或者日常耳機里聽到的流行音樂,音樂信息的來源不系統、不完整、種類單一。形成了聽音樂的習慣,產生了不善于參與音樂的演奏,不適應參加表演,不好意思唱歌給人聽,不適應在大眾面前唱歌,缺少自信心。長此以往,學生性格形成了內向性格,不善于表達和與人相處,遇事冷漠,缺乏應有的熱情。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教學課時里(一般為一學期三十三課時)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并使學生參與音樂演奏或者敢于在大眾面前唱歌呢?這些是當下廣大高職院校音樂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筆者從事高職院校音樂欣賞教學研究的過程中,有著以下體會。
一、提高學生對音樂欣賞課重要性的認識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
著名鋼琴家帕德萊夫斯基說:“音樂是唯一真正的藝術,它的振顫、律動,也就是生命的要素,任何有生命的地方,也必然有美的存在。”音樂是美的重要載體,音樂欣賞是獲得美的重要途徑。當陶醉于古典音樂之中時,典雅抒情的小夜曲,流暢輕盈的圓舞曲,華麗優美的室內樂正潛移默化地陶冶著聽賞者的思想、意識、精神,提高著聽賞者對美的鑒賞力、判別力。
中國自古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將“人品”“樂品”置于同等地位。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對于音樂的推崇與重視。音樂滋潤人的生活,它產生美、創造美、培養美。學生只有有著對音樂欣賞重要性的足夠認識,才能獲得更多欣賞音樂的知識與途徑。因此,提高學生對音樂欣賞課的重要性認識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
二、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內容是促成學生面向大眾表演音樂的有效方法
聽歌、唱歌、聽音樂是當下青年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多種形式的音樂,多種內容的音樂,多種風格的音樂提供給音樂聽賞者們選擇。在諸多種類的音樂中選擇高職院校學生年齡段喜歡接受、愿意接受的音樂,是高職院校音樂教師必須面對和必須解決的問題。 以歌曲為例,老歌學生可能不熟悉,音域太寬學生不適合,節奏、音準太難學生學習有困難。因此,時尚,音高適中,節奏、音準宜于掌握是選歌要注意的要求。如,近年來年輕人熟悉的《成都》《風吹麥浪》等就深受高職學生的喜愛。由此導入,使學生產生興趣,從而逐步擴大學生欣賞音樂的領域,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音樂欣賞教學的質量。興趣的產生,音樂視野的開闊,音樂知識的積累,歌曲曲目的增加給學生參與音樂表演提供了支撐。
三、教學內容要貼近學生生活
音樂是人類情感的表達,它可以喚醒生命,它可以直達心靈。學校是大家庭,它匯集了來自不同地方、不同背景的年輕人。每個學生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成長經歷。如歌曲《把根留住》對于與臺灣相隔一道海峽的福建學生來說,就有著一種骨子里的親近感。早先的臺灣人就是從福建跨過海峽到臺灣的,閩南語是海峽兩岸共同的方言。民風相同、民俗相同,面對臺灣百感交集。福建學生喜歡唱《把根留住》,愿意唱《把根留住》,因為該作品直達了他們的心靈,激發了他們的內心情感。
音樂是人類情感的表達,是人與人交流的紐帶。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的教學不僅是提高學生音樂知識的平臺、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情感表達能力的載體。未來高職院校音樂欣賞課的教學隨著高職院校藝術教育的發展,其空間將更加廣闊。
作者簡介:劉燕(1962—),女,蘇州市職業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