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婷
【摘要】在當下,每一所普通的高校公共課教育當中,“音樂鑒賞課程”都是進行通識音樂教育課程的重中之重。學習音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與人格情操。筆者立足實踐,通過總結教學經驗,在課程目標、教學選材和授課方式幾方面展開對高校公共音樂教育中音樂鑒賞課程的思考與討論。
【關鍵詞】高校公共音樂教育;音樂鑒賞課程;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當下的教育是21世紀的教育,是人民教育也是高素質教育的關鍵期,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越來越重視“高分低能”的問題了。普通高校的公共音樂教育課程的教學目的就在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公共的授課方式開闊大家的眼界、陶冶情操,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那么,對于如此重要的一門課程,應該如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多加留意。
一、關于課程目標的思考
受傳統的教學方式的影響,同學們過關斬將,通過了中考、高考,考上了大學。在這些年的學習過程中已經逐漸習慣了應試的學習方式,而且老師也是在應試的教育模式下培養著一代代的學子。在這樣一種前提條件下,相信大多數的學生音樂素質都比較低,甚至是不懂音樂。針對這樣一種情況,音樂教師該如何下手講授課程就成為了一個重要問題。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能夠教授校級的公共課程的老師本身就會有一定的級別限制,然而這些能夠授課的教師,本身在學院教課面對的就是專業的學生,這樣一比較來說,上課的方式上或者是各方面的差距就會相距甚遠。
說起音樂教育,其實與文學、政治、歷史、區域地理等各個學科都有著密切的聯系。然而從這一方面來講,大學生們就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他們都有著充沛的理論知識做基礎,因而有利于學生們深刻的理解與欣賞音樂。基于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是零基礎,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對學生的感悟與激發,引領學生關注音樂與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拓寬視野、發散思維、健全人格、修身養性!
二、關于教學選材的思考
一般的公共課程都是不發配教材的,主要在于老師對講課內容的選擇。因而,老師選擇適合的音樂作品對于上好這門音樂鑒賞課有著重要的意義。材料五花八門、種類紛繁,那么如何做到根據大學生的心理活動與興趣點就非常重要。因而要注意以下幾點:選擇政治思想端正、適應時代的作品。大學生這個年齡階段正是處于一個培養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關鍵時刻,教學內容應當給學生充分建立一個環保課堂,讓學生們養成良好的習慣與思維方式,突出本民族的音樂作品。當下的中國更加強調“復興傳統、文化自信”,而現在的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占有很大的比重)“崇洋媚外”的表現異常之多,而對于民族音樂:戲曲、說唱、民歌等卻是知之甚少。這是有關于民族情懷和愛國思想的集中體現,因而在教學中不容忽略。讓學生們了解中國音樂的博大精深,有利于樹立民族自豪感。
另外需要說的就是,以上只是針對某種現象所提出的針對性措施,并不存在某種意義上的全盤否定或者是斷章取義。我們學習自身文化并不代表否定外來文化,選擇時代性較強的作品不代表丟掉傳統。還必須認識到,大學生的喜好在哪里。只有充分做到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加上教課的精彩絕倫才能上好每一堂課、教好每一位學生。
三、關于授課方式的思考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充分挖掘學生們的興趣點,尋找適合學生們的授課方式。在不斷的教學活動中,本人也探索出了一套適合公共課程中使用的教學方案:考慮到公共音樂教學的班容量都較大,一般都是級各專業的學生合在一起。因此在課堂中開展討論式教學,進行一個話題的探究、拓展,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增加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又說又聽打破單一的教學氛圍,在探究和討論中提高對問題的認知程度和審美水平。
例如我們在觀看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這部影片時,影片中出現了一首首優秀的的作品,例如《東方紅》《八月桂花遍地開》《松花江上》《抗日軍政大學校歌》《保衛黃河》等。這些為人熟知的曲目有相當一部分同學是有所耳聞的。因而,在討論中就會讓學生們積極發言,就討論結果來看,來自不同的地域的學生和不同的文化層次的學生在理解與共鳴上就會產生很大的差異。但是,理解與看法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在一定意義上講要尊重他們的個人看法與差異見解,做到和而不同。
四、結語
音樂鑒賞課程的教學是在不斷探索不斷更新中完善與發展的,在這一過程中,要以學生為本,實際教學為指導,分析并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在潛移默化之中學習音樂的理論知識并且實現大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龐琳琳.對山西省六所普通高校音樂鑒賞課教學的現狀調查與思考[J].首都師范大學,2009(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