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培養高素質聲樂教學人才為前提,針對高師聲樂教學適應中小學音樂新課程這一話題,從教學觀念、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三個方面提出了建議,目的在于積極踐行新課程改革,培養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高師;聲樂教學;中小學音樂新課程
【中圖分類號】G17 【文獻標識碼】A
一、教學觀念:建立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
高師音樂教育主要是為中小學校的音樂課堂輸送高質量的師資人才,這直接關系到高師音樂教育的對象,即中小學校的音樂教育。高師聲樂教學期間,務必要對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需求充分了解,基于新課改環境下,中小學的聲樂教學在教育觀念方面與高師聲樂教育存在一定差距,高師聲樂教育更加關注實踐操作,中小學音樂教育注重審美理念,強調以學生為本[1]。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要求,高師聲樂教學務必要結合實際情況,積極提出應對舉措。高師聲樂教育人員要將自身的觀念、角色加以轉變,建立適合新課程的全新教學觀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使其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將教育的中心轉變為學生。聲樂教學要按照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實際情況以及《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要求,對聲樂教學內容進行合理選擇,積極引導學生展開聲樂學習,提高聲樂教師的專業水平。比如,高師聲樂教育人員可以對本市中小學校的音樂教學展開調查,了解音樂教學現狀以及需求,在已經確定的人才培養目標下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方案,保證培養的音樂教學人才與新課程改革標準相適應。
二、教學內容:強調師范教育特征
針對高師的聲樂教學而言,師范性是其最為顯著的特點。一名優秀的音樂教育人員,一方面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職業道德素質。高師聲樂教學任務與聲樂教學有密切的關系,教師不能只是關注學生唱歌能力,也要關注學生技巧的掌握,即“會唱歌”和“會教歌”,這兩者之間雖然聯系極為密切,但是卻又存在諸多分別。前者只是需要掌握聲樂以及自我即可,而后者則需要在會唱歌的基礎上向學生傳遞技巧,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并且及時予以解決。例如高師聲樂教學中,所選擇的教學內容與模式都是模仿專業音樂院校,聲樂教育更為關注技能的練習,導致理論知識被忽視,這與中小學音樂教師素質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小學音樂教師不僅要會唱歌,也要會教育。所以,高師聲樂教學務必要在聲樂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展開科學的技能訓練。加強對聲樂技能訓練的重視,扎實掌握聲樂理論知識。
為了凸顯高師聲樂教學的示范性特點,對于聲樂教學內容主要包含歌唱基礎理論與嗓音保護、聲樂表演及欣賞、中外聲樂發展歷史、中小學音樂課例賞鑒等幾個方面。基于新課程改革的環境下,中小學音樂教師面臨更為嚴格的素質要求,這需要專業走出音樂院校的傳統模式,實現聲樂基礎理論、聲樂技能練習、聲樂教學方法與聲樂舞臺表演的統一,并使其成為一個整體,發揮師范性教育優勢,培養綜合型聲樂教學人才。
三、教學方式:使用多樣化教學方式
高師聲樂教學與專業院校聲樂教學在教學方式上存在差距,重點在于“一對一”授課這一點。高師聲樂教育期間,主要使用大班課、集體課、小組課、個別課等教學模式。按照高師聲樂課程所體現的特征與學生條件,為了提高聲樂教學質量,需要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采取因材施教這一理念,在原來的基礎上將多種教學模式予以結合。例如教師可以在原來大班課、集體課、小組課、個別課的基礎上,設置舞臺表演課、示范公開課等形式,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模擬小劇場,讓學生發散思維,積極參與到舞臺實踐中[3]。高師聲樂教學也要有一個完善的教學評價制度,將聲樂演唱技巧、能力和聲樂基礎知識評價進行融合,展開構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通過教師評價、學生自評與互評等方式,使學生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重點觀察學生的演唱水平與藝術表現力,提高學生聲樂作品的分析與理解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總結舞臺實踐感悟,全面提升高師聲樂教學質量。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師聲樂教學進行改革,不僅是符合當前教育形式要求的主要手段,也是適應中小學音樂新課程的重要途徑,一方面能夠培養出綜合型聲樂教育人才,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聲樂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吳曉.聲樂教學適應中小學音樂教育發展研究[J].民族音樂,2017(02):116-117.
[2]康愛琪.對高師聲樂教材范式的思考[J].人民音樂,2016(06):52-53.
[3]路廣宏.淺談高師聲樂教學的"模塊化"課程設置[J].大舞臺,2017(05):183-184.
作者簡介:張曉蓓(1972—),女,漢族,鞍山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聲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