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琤
【摘要】藝術嗓音是一種遵循人體發聲生理和病理機制等生理結構特點,開發出的更為科學的發聲方式和方法對人們的嗓音健康進行保護的新型學科,對保護歌唱者的嗓音,使其獲得科學的歌唱方法以及提高其聲樂藝術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藝術嗓音在聲樂教學技法中的應用現狀和探究了提高藝術嗓音在聲樂教學技法中應用效果的方法。
【關鍵詞】藝術嗓音;聲樂教學;技法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現階段藝術嗓音在我國聲樂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并不容樂觀,存在較多的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國聲樂教學中的聲樂技法與藝術嗓音的相關問題。
一、藝術嗓音在聲樂教學技法中的應用現狀
在聲樂教學中,學生往往會出現聲帶小結或聲帶閉合不緊等現象,這些現象均是由發聲的不科學造成的,為此,教師在聲樂教學過程中需引入重要的媒介—嗓音保健知識,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教師都沒有重視這一點,導致學生聲樂課上課時間多長而致使聲帶不適或疲勞,發生器官患病仍需進行聲樂練習、非專業用嗓過度等,這些問題不僅不利于學生進行良好的聲樂學習,同時也不利于其在聲樂學習過程中獲得藝術嗓音。對此,為了促進學生獲得良好的藝術嗓音,教師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必須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
二、提高藝術嗓音在聲樂教學技法中應用效果的方法
(一)合理運用氣息
在聲樂教學中,氣息不僅是歌唱發聲的原動力,同時也是其支柱,只有調整好氣息,才能得到歌唱發聲的支撐點,從而使學習者完成完整的演唱,尤其是能夠減輕學習者聲帶的發聲負擔。而氣息的獲得來源于呼吸,為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胸腹式聯合呼吸方法,吸氣時需采用口鼻同時進行,且吸氣快而深,呼氣時向外展開胸腔兩肋,并下降橫膈肌,緩慢將氣體呼出,將丹田作為氣息的支撐點,這樣不僅能解決學生胸肌僵硬緊張等問題,還能使學生的氣息力度增大和加強其自身對氣息的控制能力,從而有助于擴展其音域和增強其對音樂的表現力。為了促進學生在聲樂歌唱時更加自如的運用氣息,教師還需引導其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多進行呼吸與氣息的訓練,主要可以分為四個階段進行訓練,先慢吸慢呼,緩慢吸氣保持片刻后,再連貫、平穩地呼出;再進行快吸快呼,快速吸氣,再平穩、均勻地呼出,呼氣時需保持腹部彈跳的平穩;慢吸慢呼,緩慢吸氣,然然后再間斷性的呼出,呼氣時需做到短促有力;快吸快呼,驚喜般的吸氣,呼氣需急促,同時在呼氣時需不斷擴張腰肌,使其進行彈跳運動。
(二)合理的運用聲帶
發聲的最基本物質條件是聲帶,為此,教師在聲樂教學過程中,需高度重視對聲帶平衡應用的合理調節,一般來說,健康的嗓子都具有邊緣振動和全振動兩種振動形式,為了促進學生獲得良好的藝術嗓音,發揮出其演唱聲樂的藝術美感和獨特魅力,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多需引導其采用真假聲結合的方式進行聲帶發聲運動,否則將會使學生的唱法較為單一,如在高音區采用真聲唱,易導致聲帶產生全振動,若學生練習時間過久,便容易導致其聲帶充血,這樣不僅會加重學生聲帶的負擔,也不利于發揮歌唱嗓音的藝術性,為此,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可引導學生在高音演唱部分將全振動轉換為邊緣振動,以促進聲帶的符合減輕,有助于提高嗓音發聲的豐富度和藝術性。
(三)協調運用共鳴腔體
共鳴器官是聲帶振動發出喉音的過濾器,喉音只有通過擴大和共鳴。還能達到統一、動聽的音色效果,為此,在聲樂歌唱發聲教學中,呼吸、發聲和共鳴是缺一不可的三大要素,在聲樂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共鳴腔體對正確的歌唱發聲進行調節,只有充分的利用胸腔、口腔和頭腔等混合共鳴方式,才能對每個音區用氣的比例進行合理調節。一方面能夠促進歌唱者唱出的歌曲保持良好的完整性;另一方面還能促進歌曲更具有吸引力。共鳴腔體也可以通過訓練獲得,主要有氣泡音練習法和嘆氣法兩種訓練方法,氣泡音練習法是一種有效的聲帶放松發聲方法,其氣流量相對較小,發聲時需完全放松舌頭、下巴,不要上提胸部,且不能發出太多的氣息,將氣泡音哼在軟腭后面,不可在喉底壓制氣泡音。采用嘆氣法進行共鳴訓練時,吸氣時需盡量張大嘴巴,并使口腔保持打哈欠狀態,內收咽縮肌,向外打開雙手,同時還需發出“哦”的聲音,從眉心進入聲音,使其沿著后咽壁流經硬腭,最后在軟硬腭交界處進入鼻腔和鼻竇。
三、結語
在聲樂教學過程中,為提高學生的嗓音藝術感染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引導其合理運用氣息、合理的運用聲帶以及協調運用共鳴腔體,這樣不僅能促進學生獲得明亮、健康和不易疲勞的嗓音,還能促進其自身在聲樂演唱過程中的嗓音、發聲更加完整、豐富和具有藝術感染力,進而有助于實現聲樂教學的總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