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
【摘要】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音樂素養,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2017年11月對區域內十所小學的五年級學生進行音樂學業水平小樣本測試。本次測試采用筆試和現場展示相結合的方式。
【關鍵詞】素養;積累;知識;審美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一、縱向深度解讀教材,關注學生音樂知識的積累
“我會填”是以基礎性、開放性的試題了解學生的基本音樂素養。例如我國的民歌是民族民間音樂體裁的一種,請寫出兩首曾經學過的江蘇民歌。這類考題,學生憑借五年積累的音樂經驗,加上課堂上音樂知識的習得就能做出回答。在備課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將目光僅僅局限在本單元或本冊書的教學上,應對小學六年音樂課程的設置有個縱向的全面的解讀和分析;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及時對音樂知識點梳理、歸納和總結;課外,老師也可以關注拓展性課程的資源開發與利用,有意識地拓展學生音樂知識以及音樂常識積累的厚度和廣度。
二、重視音樂欣賞課,關注學生的有效聆聽
“我會選”是以現場聆聽的形式進行,選擇聆聽的內容涵蓋了四五年級的歌唱、欣賞兩個板塊的內容。考查學生對音樂情緒、音樂要素、音樂形象、地區作品風格等的辨析能力。例如聆聽歌曲《紅星歌》,回答以下兩個問題:(1)這首歌曲適于下列哪種情況時演唱?A、跑步 B、行進 C、跳舞;(2)這首歌曲具有下列哪種風格?A、進行曲B、搖籃曲 C、圓舞曲。 這一類試題側重于學生對所學音樂體裁內容的實際運用能力,是對“音樂除了具有審美性,還具有一定的功能性”這一理念的滲透,學生結合所學以及積累的音樂經驗,基本能夠做出合適的選擇。欣賞題中涉及到多個方面的聽辨,如音樂要素的聽辨:情緒、音色、力度、速度等;又如音樂體裁的聽辨:民歌、進行曲、圓舞曲等。這些無疑都在考察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所以老師應樹立一種理念:音樂欣賞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聽兩首歌,更要向學生滲透音樂欣賞的方法與技能。欣賞課對學生音樂素養的形成也起著關鍵的作用,面對“五音不全”、唱歌跑調的學生,如何將其帶入豐富多彩的音樂世界,如何提高他們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如何培養具有高品位和高素養的音樂聽眾,這些都是我們在欣賞教學中應該思考的問題。
三、關注學科知識體系,避免知識獲取碎片化
教師在教學前一定要認真研讀教材,正確把握本節課的核心知識內涵和重難點,重視音樂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加強對比反思,幫助學生編織知識網絡,建立知識體系,打造有效音樂課堂。例如常用的力度記號、我國民族樂器的分類等連線題。這類試題是針對中高年級的音樂知識點的歸納和總結。這類考題的數據反映出教師平時對知識點的講解比較表面化,其實有些學科關鍵知識點之間不是分裂的而是有著彼此聯系、層層遞進的關系。同時,我們還應思考在教學中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來幫助學生輕松接受和掌握音樂知識,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式地死記硬背,要提高學生系統思考和思辨的能力,幫助學生搭建學科知識體系,避免學生知識獲取碎片化。
四、注重音樂要素,關注學生的審美表現
“我的表現”是由任課老師現場抽簽決定演唱曲目,表現形式是由全班同學集體演唱歌曲,以現場錄像的形式采集學生的現場演唱情況。從以下四點進行評價:準確、音質、表現力、整體效果。在第四點“我的表現”中,從測試情況看,大部分任課教師都能熟練地彈奏演唱曲目,所測試班級學生對音樂作品比較熟悉,說明教材有一定落實,教學進度正常,但也有部分學校學生演唱在音準、節奏上出現偏差,缺乏美感和音樂表現力。其實,我們的音樂課堂不應當只滿足“唱會歌”,教師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音樂情感這一主線,將音樂唱歌教學層層深入,從最初的唱會歌到會唱歌,再到唱好歌,教師應充分利用音樂要素——旋律、音色、節奏、力度、速度等引導學生體驗歌曲的意境,理解音樂的內涵,以自然的聲音、自信的狀態、自如的表情和豐富的情感進行歌曲的演唱。
此次試題的選擇,緊緊圍繞學生的音樂素養展開,既靈活地考查了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音樂感覺,又巧妙地上升到了實際運用能力。通過此次測試希望教師的教學觀念有所變化:音樂課堂的改革要以學生為基礎,一切知識、體驗、經驗的獲得都應該建立在親自探索的基礎上,學生音樂素養的形成與提升不是靠老師簡單的說教能完成的,當學生們能夠自己探索音樂了,一些該習得的經驗、樂感、能力便會水到渠成地流入內心深處,有了這些積淀,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音樂素養便會凸顯出來。讓我們一起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參考文獻
[1]陳明.論“基本樂科”的學科觀念[J].黃鐘,2005(04): 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