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民間舞蹈是我國發展過程中社會人民群眾智慧的集成,其展現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通過學前舞蹈教育過程中民族民間舞蹈元素的應用,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藝術氣質,而且對于其身心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本文根據現階段學前舞蹈教育中民族民間舞蹈元素的應用情況,結合民族民間舞蹈教育特點,對學前舞蹈教育中民族民間舞蹈元素的優化應用進行了簡單的分析,以便為學前舞蹈教育效果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借鑒。
【關鍵詞】學前舞蹈教育;民族民間舞蹈元素;運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民族民間舞蹈主要是基于社會基層人民群眾情感表達、休閑娛樂、宗教活動等多個方面活動而產生的且由民族自主自發傳承發展的一種藝術形式。學前舞蹈教育是整體舞蹈教育教學活動的基礎,對于幼兒舞蹈學習興趣及藝術思維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民族民間舞蹈元素在學前舞蹈教育中的應用,不僅具有良好的藝術價值,而且具有極其遠大的現實意義。
一、學前舞蹈教育教學現狀
(一)民族民間舞蹈元素重視力度不足
現階段在學前舞蹈教育教學活動組織過程中,由于學前舞蹈教育者沒有正確認識到民族民間舞蹈教育的意義,導致其在實際教育活動中并沒有將學前舞蹈教育課程與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藝術進行有效的整合。在學前舞蹈教學商業化進程中,大多數舞蹈教育機構僅僅將舞蹈技術、舞蹈動作的應用作為主要教學內容。這種情況下學前幼兒僅僅需要進行基礎舞蹈表演動作,就可以獲得家長的認同。單一技術的教學模式無疑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學前舞蹈教育結構的負擔,但并不能促使相關學前兒童正確理解舞蹈精神的內涵,甚至會導致其對整體舞蹈藝術的失誤認知,對整體舞蹈藝術傳承發展造成嚴重的沖擊。
(二)民族民間舞蹈學前舞蹈教學審美觀念缺失
在學前舞蹈教學與民族民間舞蹈教育融合教學過程中,學前幼兒舞蹈美學思維的建立非常重要。幼兒時期是學前身體、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所形成的思維模式應影響其整體思維認知[1]。而由于現階段大多數學前教育人員無法正確了解舞蹈藝術與民族民間融合教育的文化價值,導致現階段學前舞蹈教育過程中大多采用外來舞蹈文化類型,這種情況無疑是對我國民族文化的嚴重浪費,從而導致幼兒無法在舞蹈文化、舞蹈情感抒發、舞蹈藝術賞析等方面產生正確的藝術觀念。
(三)學前舞蹈教育目標錯位
由于我國廣闊的地域范圍及多民族共存的發展模式,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教育學科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但是由于社會發展過程中各個民族舞蹈發展水平不一,現階段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教育體系還有所缺失。隨之而來的是民族民間舞蹈教育目標的錯位問題,在具體的學前教育過程中,由于相關舞蹈教育人員錯誤地認為民族民間舞蹈理論教育是沒有實際價值的,從而導致其在實際舞蹈教育過程中并沒有將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歷程、文化背景等相關舞蹈內涵進行有效的傳輸[2]。長期以往,學前學生關于舞蹈教育知識只是一個簡單的教育框架,而舞蹈內涵的缺失也會導致其不能將自身的情感很好地融入到舞蹈過程中,繼而造成舞蹈表演文化底蘊的喪失。
二、民族民間舞蹈元素在學前舞蹈教育中的應用
(一)設定明確的民族民間舞蹈學前教育目標
在民族民間舞蹈學前教育教學過程中,明確的舞蹈教育目標對于整體舞蹈教育課程的順利進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可根據相關民族民間舞蹈元素中,提煉出符合學前幼兒表演的肢體動作元素;然后,結合學前幼兒舞蹈動作特點,進行層次化學前兒童舞蹈模式的編制;最后,在實際民族民間舞蹈學前教育實際教育過程中,逐步培養學前幼兒對于舞蹈動作的觀察分析、協同合作及創新思維能力[3]。在整體民族民間舞蹈學前教育過程中,民族舞蹈元素信息的提煉、發展、應用為教學核心內容,而通過提煉選擇及舞蹈體系發展編制環節中對學前幼兒舞蹈能力的特點分析,可為討論法、練習法、分析法、評價法、欣賞觀摩法等相關學前舞蹈教育教學模式的應用提供良好的借鑒。
(二)創設新型學前舞蹈教育模式
創新高效的舞蹈教育教學方法是民族民間舞蹈學前教育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保證。針對學前舞蹈教育特點,在具體的舞蹈教育教學活動組織過程中,可綜合采取探究教育教學、信息化教育等兩種形式。在探究式學前舞蹈教育活動中,首先學前舞蹈教育人員應設置一個合理的學前教育目標[4]。一個短期的可達到的教育目標的設置,不僅可以保證舞蹈教育任務的充分實現,而且可以保證學前幼兒在整體課程進程中充足的注意力,便于整體教育過程的順利實施。而在信息化教育模式過程中,學前舞蹈教育人員可根據實際教學條件,利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播放民族民間舞蹈的圖片、視頻、音樂等,通過蘊含真、靈動、美等民族民間舞蹈元素的展示,激發學前幼兒對民族民間舞蹈的好奇心。同時,通過其對相關視頻動作的自發模仿學習,促使其掌握基本的民族民間舞蹈肢體動作,為進一步的民族民間舞蹈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
為了保證民族民間舞蹈元素與學前舞蹈教育的充分融合,學前舞蹈教育人員應正確認識民族民間舞蹈教育對于學前舞蹈教學效果提升的重要意義,結合民族民間舞蹈文化元素的應用,促使整體學前舞蹈教育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優良特征。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為了保證民族民間舞蹈元素的獨特優勢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學前舞蹈教育人員可引導學前兒童對民族民間舞蹈進行模仿學習,以便其對傳統藝術形式有一個初步的感知。隨后,可采取多類型民族民間舞蹈融合的形式,在維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優秀內涵的同時,通過多民族舞蹈融合的形式提高整體舞蹈教學課程的創新性質,結合兒童生活化舞蹈動作的設計,為整體舞蹈課程教學效率的提升提供依據[4]。如在進行藏族舞蹈《馬蘭謠》教育過程中,可結合蒙古族舞蹈《燕兒飛》、維吾爾族《長辮子》等民族民間舞蹈元素的應用,提高整體學前幼兒適應能力,便于整體舞蹈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
(三)融入表演元素
學前兒童正處于思維定性的關鍵時期,其對于社會信息資源的接受能力并不強烈,特別是對于民族民間舞蹈這一藝術性較強的知識形式。再加上民族民間舞蹈大多以肢體運作為主要教學模式,其在接受民族民間舞蹈教育的初期并不能產生良好的適應能力。這種情況下就要求學前舞蹈教育人員采用更加符合學前兒童認知程度的民族民間舞蹈教育模式。針對學前兒童好奇心旺盛及思維邏輯意識不完整的特點,在具體的學前舞蹈教育過程中,學前舞蹈教學人員應避免直接進行民族民間舞蹈藝術元素的闡述,而是以簡單、生活化的方式促使民族民間舞蹈獲得學前兒童的認可。如在學前舞蹈學習過程中,可通過舞蹈表演競賽模式的組織,逐步鍛煉學前幼兒的心理素質及協作能力。同時,可組織相關學生到社會區域內開展民族民間舞蹈表演活動,如社區、敬老院等,通過多元化舞蹈表演平臺的構建,為學前幼兒民族民間舞蹈藝術表達能力的提升提供依據。此外,不同個體或團體組織之間的競爭合作,為社會生產活動進行的主要模式[5]。因此針對不同學前兒童的性格及身體素質差異,在具體的學前舞蹈教育活動組織過程中,可在表演元素融入的基礎上,進行多樣層次化教學措施的應用。如對于運動能力較強的學前兒童,可加大民族民間舞蹈動作的傳授;而對于思維較敏捷的學生,可以民族民間舞蹈發展歷程中的故事為切入點進行舞蹈知識傳輸,從而實現良好的民族民間舞蹈教育效果。
(四)營造情景式教學氛圍
我國民族民間舞蹈已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其在發展過程中已成為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代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從根本上來說是民間傳統的主要藝術模式,其不僅具有傳統舞蹈表演特點,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大眾娛樂性。因此,結合民族民間舞蹈教育教學特性,在具體的教育教學模式中,相關學前舞蹈教育人員應注意結合民族民間舞蹈特定發展背景,進行情境化教學模式的構建,摒棄單一嚴肅的儀式教學,提高學前幼兒對舞蹈知識學習的興趣。在現階段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民族民間舞蹈擁有了多元化的形成組織模式,如古老的祭祀舞蹈、經典重現舞蹈、勞動性質的表演舞蹈等[6]。在具體的民間舞蹈教育過程中,學前舞蹈教育管理人員可以根據具體民族民間舞蹈形成過程及發展模式進行相關故事情境的構建,從而提高整體學前舞蹈教育的效果。如在進行燈舞舞蹈教學時,相關學前美術教育人員就可以根據上元節這一歷史背景,結合當時社會環境中人們對火的推崇及燈的象征寓意進行課程引入,從而提高整體學前幼兒對相關舞蹈動作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如在進行《踏歌》民族民間舞蹈學前教育過程中,可同時播放《弦歌悠悠》民族民間舞蹈視頻,然后從表現主題、服裝特色、音樂風格、表現形式等環節,引導學前兒童對相關民族民間舞蹈藝術進行綜合分析。在這個基礎上,學前舞蹈教育人員可結合民族民間舞蹈的集成性、群眾性、自娛性、適應性、即興性、民族等特征, 總結歸納《踏歌》這一民族民間舞蹈的特點,并進行相關肢體動作的示范引導,達到整體學前舞蹈教育教學效果的有效提升。
三、總結
綜上所述,我國民族民間舞蹈具有極其強烈的民族地域風情特色,對于民族文化的圖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具體的學前舞蹈與民族民間舞蹈藝術融合教育過程中,相關學前舞蹈教育人員應結合民族民間舞蹈發展背景及學前兒童思維特點,進行更加生動形象的舞蹈動作設定,促使學前兒童在掌握基礎民族民間舞蹈動作的同時,領會我國民族民間舞蹈的深刻內涵,為學前兒童舞蹈藝術感受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晶晶.學前舞蹈教育中民族民間舞蹈元素的運用芻議[J].教育界,2016(28):173.
[2]蔣麗娜.傳統民族舞蹈元素在幼兒舞蹈教育中的運用[J].教育,2017(01):114.
[3]林霞.論學前教育中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必要性[J]. 藝術評鑒,2017(07):98-100.
[4]呂小玲.學前教育專業民族民間舞教學中風格性的把握和表現[J].當代音樂,2017(06):78-79.
[5]孫悅.試析學前教育專業中民族民間舞蹈課程的教學措施[J]. 時代教育,2017(04):21.
[6]杜涓.少數民族樂舞元素融入學前專業師資職前音樂課程教學的策略探究——以楚雄師范學院為例[J].黃河之聲, 2017(17):41-42.
作者簡介:陳樂(1983—),女,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區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舞蹈創編、舞蹈教育、民族民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