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大民族傳統游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力度,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對提升學生的整體健康水平具有重要幫助。本文在對心理健康教育中開展民族傳統游戲活動的重要性進行綜合闡述的基礎上,論述了民族傳統游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對策,以期為相關人士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民族傳統游戲;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顯現?,F階段,我國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不容樂觀,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不起興趣,不利于實現愉悅課堂教育氛圍的塑造,限制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整體水平的提升。因此,探析民族傳統游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辦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心理健康教育中開展民族傳統游戲活動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發揮娛情悅性的價值
娛樂性是民族傳統游戲的典型特征。隨著現代化及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許多“大雜院”消失了,民間游戲失去了游玩的場所,“雞犬相聞”的鄰里關系成為奢侈,民間游戲失去了廣大的參與者,沒有兒童的嬉戲打鬧,民間游戲便失去了原有的樂趣和童趣。與此同時,語言文字類民間游戲,因語言游戲的“普通化”,其方言性和多元化的地域特質也在不斷消亡。因此,如何復興傳統民間游戲,不僅關乎文化多樣性的保護,對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也具有重要的幫助。通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民族傳統游戲,能夠實現學生精神的愉悅,提升學生的精神滿足感。實際上,民族傳統游戲具有靈活性、教育性、趣味性、娛樂性、包容性等多種優點,值得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廣泛應用。
(二)有助于實現對學生智慧的啟發
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的滄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傳下來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游戲活動。例如,九連環、七巧板和回文等就是典型的民族傳統游戲活動。通過將上述游戲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智慧的開發,對培養學生的優良品質也具有重要作用。在民族傳統游戲中,蘊含著較多的哲理,學生通過參與民族傳統游戲活動,能夠體悟教師所傳授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對學生視野的開闊大有裨益。在中國民族傳統游戲的傳承過程中,保留了較多的待人接物的道理。在民族傳統游戲過程中,學生能夠實現對做人道理潛移默化的接收并運用,有助于實現對學生視野的開拓和情操的陶冶,形成人格健全的基礎和前提。以滿族傳統游戲嘎拉哈為例,通過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引入嘎拉哈游戲,并為學生講述嘎拉哈的緣由,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勤學苦練的精神,為學生在日后學習和生活中堅持不懈地克服困難奠定了良好基礎。[1]
(三)有助于實現對民族文化的傳承
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民族傳統游戲得以傳承的根本原因在于民族傳統游戲中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淀,具有較深的文化底蘊。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加大對民族傳統游戲的應用力度,能夠實現對民族文化的有效傳承,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幫助。
例如,某藏族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開展了“跳箭”的傳統游戲,并在游戲開始前為學生講述了“跳箭”的傳說,使學生在了解格薩爾王豐功偉績的同時,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二、民族傳統游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對策
(一)始終堅持因材施教原則
現階段,廣大教育學者紛紛認識到了民族傳統游戲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但對民族傳統游戲的內涵仍缺乏深入了解。筆者認為,在應用民族傳統游戲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注重提升游戲設計的逼真性和形象性,以全面提升學生對民族傳統游戲的參與興趣。教師應將增強民族傳統游戲趣味性作為切入點,輔助以必要的語言和動作,使學生在明確游戲規則的基礎上體悟游戲的深刻內涵。同時,心理教師應注重民間體育游戲的傳承和創新,利用大課間的活動時間,對民間體育游戲的玩法、材料、規則進行改編和創新,讓運動器具和材料“活”起來,使孩子們從“模仿學習”走向“探索學習”,從“被動學習”走向“主動學習”,豐富民間體育游戲環境,實現對社會資源的充分利用,拓展民間體育游戲活動的應用范圍。[2]
例如,某心理健康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過程中,引入了藏族傳統游戲——“岡朵”。在游戲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生理和心理發育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游戲形式。如可開展體力比賽、耐力比賽、智力比賽、團隊配合能力比賽和應變能力比賽。通過采取多種比賽形式,不僅能夠維護弱者的自尊心,還能夠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極具觀賞性。
(二)提升游戲設置的針對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過程中,適合學生心理發育特點的民族傳統游戲多種多樣,教師應在深入了解各類民族傳統游戲特點、作用以及場地要求的基礎上,合理設計民族傳統游戲方案,形成心理健康教育針對性的有力保障。教師應明確民族傳統游戲的分類,將認識角度作為劃分依據,可將民族傳統游戲劃分為運動性游戲、結構性游戲和象征性游戲幾種類型。將社會性作為劃分依據,可將民族傳統游戲劃分為單獨游戲、平行游戲和合作游戲幾種類型。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通常根據有無具體的游戲規則對民族傳統游戲進行分類。不具備清晰規則的游戲稱為創作性游戲,主要包含角色扮演和表演等形式;具有明確游戲規則的游戲被稱為規則性游戲,主要包括智力游戲、體育游戲和音樂游戲幾種類型。教師應在明確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的基礎上,實施不同的民族傳統游戲方案,引導學生克服焦慮和恐懼等不良情緒,鼓勵學生勇敢表達自身的想法,提升學生的自檢自省能力。[3]
例如,桂林市某心理教師針對具備卓越跑跳能力的學生,設計了滿族雙飛舞障礙賽跑和怒族的跳竹活動,鼓勵學生勇敢加入到游戲中來,培養學生堅毅果敢的品格;針對智力發育良好的學生,設置蒙古族的西塔日游戲和鄂倫春族的班吉游戲,使學生能夠在游戲中對自身的發散性思維進行鍛煉,充分彰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價值。
(三)著重優化游戲內容設計
著重對民族傳統游戲內容進行優化設計是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關鍵性舉措。通常情況下,在設計民族傳統游戲的過程中,主要對游戲名稱、規則進行設計,并對具體注意事項作出具體規定。實踐證實,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將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作為設計民族傳統游戲活動的主要依據,實現游戲設計與教育目標的契合,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提升學生對民族傳統游戲所表現內涵的認知程度。同時,在心理健康教育游戲的設計過程中,應突出游戲設計的側重點,在寓教于樂的同時,對學生的思想產生啟發作用。
例如,上海市某心理教師在元宵節來臨之際,組織學生觀看了《元宵節》的微電影,了解傳統節日文化淵源,教學生唱“鬧元宵”歌謠,并在心理教室懸掛學生們制作的燈籠的燈謎,貼著喜慶的對聯,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和愛好參與套圈、頌古詩、滾鐵圈、跳繃繃、包湯圓等民族傳統游戲活動。通過引入傳統的弄堂游戲,鼓勵學生們走出戶外,學生的身心均得到了愉悅,不僅有效豐富了師生的課外活動內容,也增強了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性。
(四)尊重學生游戲主體地位
尊重學生在民族傳統游戲游戲中的主體地位,有助于彰顯新教改理念,與時代教育觀相符合。隨著教學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成為素質教育的根本著眼點。通過對民族傳統游戲的新奇點、刺激性的充分利用,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反應能力和觀察能力,將傳統的民族游戲與生活緊密相連,能夠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因此,在利用民族傳統游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完善前期準備活動設計不可或缺,對活動開展的有效性產生較為直接的影響。因此,教師在設計民族傳統游戲活動過程中,應予以學生充分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優勢,對游戲規則和形式進行設計,教師主要提供指導和干預。
例如,某教師通過將民族傳統游戲拔河、舞獅子等引入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能夠實現對學生合作意識的有效培養,促使學生更好地融入集體,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同時,在拔河和舞獅子的過程中,心理教師充分認清自身的角色定位,予以學生較多的自主空間,使學生的腰部和腿部力量得到有效鍛煉,對增強學生的體質具有重要作用。
三、結論
綜上所述,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始終堅持因材施教原則,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方案設計的個性化。在此基礎上,提升游戲設置的針對性,著重優化游戲內容設計,有助于提升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興趣度。此外,尊重學生游戲主體地位,有助于增強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參與度。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可以借鑒上述方法。
參考文獻:
[1]黃鵬,戴汶娟.少數民族傳統游戲與演員創作素質訓練相結合之探索[J].四川戲劇,2017(2):169-172.
[2]張雪瑩,何勝保.圖騰信仰崇拜與文化認同:鄂倫春族傳統體育文化考略[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6,35(1):140-144.
[3]高芹,汪萍.教師文化自覺與云南少數民族兒童傳統游戲課程開發[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5,34(3):31-34.
作者簡介:侯會(1980-),男,漢族,山東省濟寧市人,講師,本科,研究方向: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