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福建農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通過實施培養創新精神、搭建創新平臺、完善創新制度等三大舉措,打造出具有鮮明特色的學院創新文化,并取得明顯成效。本文通過對學院創新文化建設的具體實踐進行總結和分析,旨在為大學創新文化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大學創新文化;建設;探索;實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大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大學創新文化是一種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為核心,通過創建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培植學生創新精神、發揮學生創新潛能的大學精神和文化環境,組織開展富有創新意義的校園文化活動,進而不斷提高大學生創新素質的新型校園文化。如何建設創新文化,推動創新人才培養,生命學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一、主要做法
學院成立以來就確立了培養一流的生物學領域優秀人才的培養目標,積極探索有利理科人才培養模式,大力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努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創新文化。
(一)營造創新校園文化,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學院樹立“科學與人文互促共進”的教育理念,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新校園文化,努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
(1)舉辦科學與人文講座。學院每年堅持開展“生命論壇”“研究生論壇”等系列活動,2007至今共舉辦100多場,參與學生達10000多人次。論壇邀請校內外(國內外)知名教授、專家學者,圍繞生命科學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以及學術與創新之路,與低年級同學進行充分的交流與探討,較好地解決低年級學生對大學生活、對專業學習、對科學研究相對迷茫的現象,對其科學研究興趣啟蒙起到了較好的引導作用。
(2)開展科研興趣體驗活動。以科研興趣小組活動為支撐,開展興趣體驗系列活動,實現專家啟迪與親身體驗相互映襯,使興趣和創新精神得到進一步培養。學院2007年至今成立10個“學生科研創新興趣小組”,舉辦了“生物模型制作比賽”等系列特色興趣體驗活動,引導低年級學生認識、發現和體驗專家學者、教授在課堂教學和“生命論壇”中的所講所授,進一步增強同學們的科技活動意識,激發學生科研興趣和創新思維。
(3)創“科技·挑戰·未來”創新文化品牌。學院主動探索新時期思政教育有效途徑,打造“科技·挑戰·未來”大學生創新文化品牌,開展以“挑戰杯”競賽為龍頭的系列科技創新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二)搭建創新實踐平臺,提高學生科研能力
(1)開放實驗室。學院開放14個省部級和校級科研團隊實驗室、研究所和中心,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科研條件。
(2)建設大學生科研研究訓練實驗室。學院專門建立大學生SRT(科研訓練)實驗室,并配備生物信息學專業機房,全部對學生開放,為有科研興趣、導師又沒有自己實驗室的學生提供基本的科研條件,為學生的文獻檢索、技能訓練、科研實踐提供共享平臺。
(3)建設大學生科研訓練報告廳。學院專門建設大學生科研訓練報告廳,配備投影儀等多媒體設備,為學生科研成果匯報、學術交流等提供平臺。
(4)鼓勵申報項目,爭取研究經費。動員學生申報國家級、省級和校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這些項目都是在學院專家、教授指導下,以學生團隊為主體,從事科研項目研究,進行科研創新能力的實踐訓練,不僅爭取到科研經費,而且鍛煉培養了學生。
(三)完善創新制度建設,保障科技創新活動持續
(1)規范制度。制定了《學生提前進入實驗室暫行辦法》,重點選派一批學術水平高的教師加強指導,有計劃地安排低年級學生提前進入科研實驗室、高年級學生提前參加教師的科研課題,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課外科技論文寫作和競賽活動。如理科基地班一年級前5%、二年級前30%、三年級前50%的學生通過與導師的雙向選擇提前進入科研實驗室。制定了《關于鼓勵學生參加課外學術科技活動的實施意見》,成立學生課外科技活動領導小組,統籌指導學生開展課外學術科技活動。
(2)政策導向。學院制定學生綜合測評實施細則,把國家、省、校、院各級的科技創新活動納入智育測評加分范疇;在提前進入實驗室時,將優秀學生推薦給知名教授;在推薦免試研究生時,對參加科技活動表現突出的同學,同等條件下給優先推薦;鼓勵同學發表學術論文和參加省級以上學術會議。
(3)競賽機制。學院在做好學生科研創新訓練的基礎上,重視學生科研創新訓練與院、校、省和國家級的“挑戰杯”賽事和大學生創新性項目的有機結合,做到以訓練參加賽事,以賽事促進研究,以訓練帶動立項,以立項促進研究,建立良好的競賽機制。
二、主要成效
(一)在歷屆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2007-2017年,學院學生生獲得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7項,二等獎9項,三等獎3項。
(二)在各級創新性實驗(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立項中數量居全校前列
2007-2017年,學院學生生獲得國家級創新性實驗(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立項35項,省級91項,校級115項。
(三)年均有1/5的學生考取重點院校、國家科研院所及本校碩士研究生
2007-2017年,全院畢業生考取碩士研究生561人,占所有本科畢業生20.53%。
(四)學院和個人在創新工作方面多次獲得國家和省級榮譽
(1)集體榮譽。學院團委在學生科技創新行動中取得較大成績,先后被評為 “全國五四紅旗團委”“福建省五四紅旗團委”等榮譽稱號;有4個班級被評為省級先進班集體。
(2)個人榮譽。有3位同學分別被評為全國三好生、省十佳共青團員和省十佳同學,4位同學被評為省級三好學生, 2位同學被評為省級優秀學生干部,1名學生作為全省唯一代表赴京參加2007-2008學年度國家獎學金的頒獎大會,2名學生獲得“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
(五)學術研究成果豐碩
學生在《Plant Science》《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學術刊物發表108篇論文,其中SCI收錄31篇;參與編寫專業書籍4本。
三、經驗啟示
(一)領導高度重視
學院之所以能取得學生科技創新方面較好的成績,形成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首先來自于學校領導、各職能部門領導和學院歷任領導的持續重視。特別在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從學校領導到學院新老領導,都直接指導眾多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訓練、挑戰杯競賽和創新性項目立項,各職能部門領導也從各方面給予很多的幫助和支持。
(二)教師創新引領
沒有高水平的師資,就不可能培養出高水平學生。同樣,沒有教師的積極支持和指導,科技創新就沒有保障,更難出高水平成果。正因為有這樣一支整體創新素質較高的教學研究隊伍,以教學科研等各方面豐富的載體,不辭辛勞、不計報酬地從低年級開始分批次地訓練學生,使學院在學生科研創新培養上取得較好成績。
(三)注重示范作用
(1)基地班的示范作用。學院是?!皣依砜苹A科學人才培養基地”依托單位,根據基地班生源素質好,班風學風好特點,學院以基地班為試點,為基地班學生創造寬松的創新環境,鼓勵學生提前進入實驗室,在取得良好效果和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推廣到其他專業的學生。
(2)典型示范作用。學院注意用身邊的典型例子感染學生。學院通過各種媒介宣傳獲獎先進事跡,舉辦學生創新成果展、科技藝術長廊,組織交流研究心得。加大對“挑戰杯”等競賽中涌現的教師典型和學生典型的宣傳和獎勵,在教師和學生中均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楊敏.關于大學創新文化建設的思考[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院,2008(3).
[2]李強.關于推進大學創新文化建設的若干思考[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6(6).
[3]單耀軍,張小升.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教育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研究,2008(3).
作者簡介:藍天水(1969-),男,畬族,副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