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其君
摘 要:為解決貧困生的受教育問題,促進教育事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國家、學校、社會從不同層面加強了對貧困生的資助力度。但是在大力倡導精準資助的大背景下,高職院校資助工作仍存在精準識別難度大、差錯多,精準幫扶重物質、輕意識,精準教育效果差、主體意識缺失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資助育人效果。因此,必須以濟困為前提,以扶志為基礎,以強能為根本,構建全新的“濟困―扶志―強能”三位一體高職院校資助體系,幫助學生成長成才,為實現精準資助目標保駕護航。
關鍵詞:高職院校;精準資助;濟困;扶志;強能
隨著我國現代職業教育如火如荼的發展,高職院校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招生范圍也逐漸向邊疆、少數民族等中西部地區傾斜,使得在校的貧困生數量增多,高職學生資助工作成為保障學生順利完成學業、走上工作崗位、彰顯教育公平的重大舉措。
一、高職院校資助工作存在的諸多問題
1.精準識別難度大、差錯多
目前,各大高職院校基本以“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及“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申請表”為依據對貧困生進行判定,但這種判定方式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存在一系列不合理性。一方面,個別家庭為了獲得補助,弄虛作假,過分夸大自身家庭的貧困情況,當地民政部門也缺乏嚴謹性,愿意送順水人情;另一方面,某些真正困難的學生內心自卑、自尊心強,不愿意接受學校給予的補助。在民主評議認定檔次時,由于個別輔導員和班主任缺乏有效監督,不依據事實判定,易引發主觀差錯;因客觀條件限制導致各學校無法全面、動態核查困難事實,易引發客觀差錯。最終導致的結果便是真正困難的學生可能無法獲得有效的幫助。
2.精準幫扶重物質、輕意識
現今高職院校均建立了“獎、助、貸、勤、減、免、補”有機結合的幫扶體系,其主要目標是幫助貧困生解決經濟上的困難,實現對貧困生資助數量的統籌兼顧,資助范圍的無縫覆蓋。經過幾年的實踐,該體系的主要目標已基本實現,但在“精確資助”的新要求下,現有的幫扶體系也存在一系列缺陷。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我們愈加發現原來單一的經濟問題,已經從物質層面逐漸上升到意識、精神層面,原本僅僅是物質上的困難,現已逐漸衍生出更多的心理問題、學習問題等。貧困學生在這些方面所表現的特殊性也意味著高職院校必須構建新的資助工作體系,且要明確僅靠物質上的幫扶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要關注意識層面。
3.精準教育效果差、主體意識缺失
當前高職院校的資助形式多樣,但其特征主要表現為無償性,這種給予式的資助方式,忽視了受助者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很容易讓學生滋生不勞而獲的依賴心理,認為獲得補助是理所當然的,并不懂得感恩,使得學生缺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最終影響資助育人的效果。在傳統的資助體系中,受助學生處于弱勢群體,是被給予者,而國家、學校、社會慈善機構等資助方才處于主體地位,是救世主,是給予者,所有的資助形式均由資助方來決定,受助學生沒有話語權,也無權制定和干預對他們所實施的資助政策和資助手段。這種方式一方面淡化了受助學生的主體意識,另一方面也弱化了學生從他助過渡到自助、助人的責任意識。
二、構建“濟困―扶志―強能”三位一體高職院校資助體系
從目前來看,高職院校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模式大體可以分為以下三大類型:濟困型、扶志型、強能型,不同的模式其資助理念和資助體系也不盡相同。濟困型資助模式致力于用物質手段幫助貧困生實現經濟上的脫困從而得以維持學業,這種模式的資助效果較為明顯,能夠有效緩解貧困學生的經濟壓力,但易使部分學生滋生“等、靠、要”的依賴思想;扶志型資助模式致力于精神層面的扶持,為貧困生提供一個科學合理的精神支持系統,進而提升其精神品質,提高其心理素質,但這種模式終歸有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味道,真正有效推行難度較高;強能型資助模式致力于激發貧困生潛在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實現自我發展,但卻忽視了基礎財力的問題。由此看來,上述三種資助模式均有各自的缺陷,無法獨立解決高職院校貧困學生的物質、精神、能力等方面的綜合性貧困問題,我們需要從貧困生的實際出發,將資助與育人相結合,以經濟資助為基礎,以磨煉意志為支撐,以能力增強為目標,從全面實現精準資助的目標出發,構建全新的“濟困―扶志―強能”三位一體高職院校資助體系,做到經濟上濟困、精神上扶志、個人能力上增強,實現高職院校資助育人的多重功能。
1.濟困――積極推進精準識別工作,多渠道解決貧困生經濟困難
積極推進貧困生精準識別工作,嚴把“三關”。精準資助的關鍵在于精準識別,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必須從提高貧困生認定的精準度出發,爭取做到“該資助的一個不能少,不該資助的一個不能有”。一是要把好材料關,建立以民政部門、高校為核心的貧困生認定主體聯動機制,民政部門要嚴格審查程序,進行實地走訪,將審查結果公示,堅決杜絕腐敗作假行為,高校應通過老師評價、同學評價、教師家訪、電話核實等方式進行全面核查,并召開評審會議進行最終認定;二是要規范程序關,制定精細化的貧困生認定工作程序,從班級小組評議,到二級分院評議,再到學校評議,層層遞進,保證評議過程的公平、公正、公開;三是要嚴把審查關,構建完整的審核監管體系,對于貧困學生的動態經濟狀況,要及時把控,加強復查工作,并做出相應調整。
積極推廣國家助學貸款政策,提高學生認知。對于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入學前可以申請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或國家助學貸款,這兩類貸款方式均由政府主導,金融機構與學校共同操作,具有還款期限長、還款壓力小、申請門檻低等優點,能夠幫助經濟困難學生解決上學經費問題,保證其順利完成學業。由于其還款有償,能有效防止學生滋生懶惰僥幸心理,培養自力更生的奮斗精神,樹立社會責任感,懷抱感恩的心。為此,各大高職院校應當積極推廣國家助學貸款政策,提高學生對助學貸款的了解與認知,將有償資助與無償資助相結合,多渠道解決學生經濟上的困難。
積極推行隱形資助,有效保護學生自尊。部分真正困難的學生內心自卑、自尊心強,擔心老師、同學用有色眼鏡看待自己,于是隱瞞真實的家庭情況,不愿意主動向學校申請補助,但由此帶來的是經濟上的困難無法解決,精神上的壓力無處釋放,造成一系列惡性循環。對于這類學生,學校在側面了解到學生情況后,應積極推行隱形資助,如私下發放“心愿卡”、充值飯卡、家訪慰問等等,在進行班級評議時,可以采取虛實評選的方法,在盡量不透露或少透露貧困學生個人信息的前提下進行投票評選,同時適當減免貧困生名單公布環節,以維護學生的人格和尊嚴。
2.扶志――加大心理關注與精神幫扶,大力推行誠信、感恩教育
學校在廣泛宣傳與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的同時,首先,應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正視暫時的困境,把握好貧困與成長成才的辯證關系;其次,引導貧困學生進行適當的自我調適,遇到心理危機的學生要早發現、早跟蹤,三級聯動,進行必要的心理危機干預,以幫助其緩解不良情緒;最后,充分發揮班集體的力量,定期開展全員參與的主題班會、教育實踐等團隊活動,為班級同學搭建良好的交流平臺,鼓勵貧困生積極參與其中,增強其集體榮譽感、歸屬感,讓他們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
高職院校應采用多元化的勵志策略,將誠信教育、感恩教育滲透到班級的日常活動中去,作為評優評獎的基本考察要素,進而從根本上保障了資助育人的效果。一方面通過誠信教育,如開展誠信教育講座、觀看誠信教育紀錄片,簽訂誠信還款承諾書,舉辦誠信主題班會等形式;另一方面通過感恩教育,如舉辦感恩勵志講座,請曾經受到過資助的優秀畢業生做演講,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分享給在校貧困生。
3.強能――全方位培養貧困生綜合能力,提高專業技能
加強職業指導,提高學生就業能力。高職院校要為學生提供“發展式、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從政策、人員、設施到資金都要真正落實到位,在個性化能力提升、個性化資源分享、個性化生涯規劃、個性化就業援助等方面切實做好學生就業的引導工作。
搭建自助平臺,提高學生自助能力。新形勢下高職院校要摒棄傳統的給予式資助方式,積極探索一種新的“開放式”精準資助理念,建立多元化的勤工助學模式。例如,在貧困學生中公開征集勤工助學方案,對優秀方案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在校園內推行“創業型勤工助學模式”,由學校提供資金、場地,創立由貧困生自主經營與管理的勤工助學超市、報刊亭、菜鳥驛站、打印店等創業經濟體。通過這種學校資助與學生自助有機結合的資助模式,讓學生親身參與勤工助學的開發、實踐、經營與管理,不僅能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激發其主動性、創造性,而且能真正實現“授人以漁”的資助育人效果。
三、結語
精準資助是新形勢下高職院校的一項長期的、系統的重要任務。只有將“濟困、扶志、強能”相互統一,以濟困為前提,解決眼前問題,保證學生有學上、有書讀;以扶志為基礎,解決思想問題,增強學生心理素質,培養高尚品格;以強能為根本,解決長遠問題,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塑造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只有讓學生自愛、自信、自強、自立,才能徹底解決貧困生本人及家庭的貧困問題,從根本上實現物質脫貧、精神脫貧,進而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蔣瑩穎.高校學生精準資助模式探究.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4).
2.張煜子.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高校資助育人模式.教育管理,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