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煦 房世龍 張智華
[摘要]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審視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的實施可以發現,其在政府、行業企業、院校自身以及學徒等層面還存在諸多困境。因此,政府應當加快機制的構建、細則的明確、政策的落實;行業企業應當發揮引導作用,深化與高職院校間的合作;高職院校應當主動開展校企協同辦學,深入貫徹現代學徒制的實施;學徒應當進一步端正學習態度,培養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利益相關者 高職院校 現代學徒制 實施困境
[作者簡介]周春煦(1983- ),男,江蘇如皋人,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房世龍(1978- ),男,黑龍江樺南人,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博士;張智華(1983- ),男,江蘇如東人,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博士。(江蘇 南通 226010)
[課題項目]本文系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2016—2018年度教育科學研究課題“港口航道工程專業課程全程跟蹤考核模式的研究與應用”(課題批準號:交教研1601-21)和全國交通運輸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2017年交通運輸職業教育科研項目“訂單培養下軌道交通機電專業課程及實訓室融合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17B6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15-0044-04
大力發展現代學徒制不僅是深化經濟改革的現實需要,也是推動高等職業教育的必然選擇。要突破現代學徒制實施中的一系列困境,首先需要明確各利益主體的權責。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我國高職院?,F代學徒制的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政府、行業企業、高職院校以及學徒自身。因此,對高職院?,F代學徒制實施困境及應對策略的研究應當基于上述主體展開。
一、利益相關者理論概述
利益相關者這一概念最早于20世紀60年代由斯坦福研究院提出,指代影響企業生存與發展的人。自此以后,各界學者紛紛展開了對利益相關者的研究,并提出了自身對利益相關者定義的理解。其中,學界較為認可的是費里曼在1984提出的定義:利益相關者是指可以影響組織目標達成或受目標達成影響的人。在隨后的研究中,其對該定義進行了完善:利益相關者是指組織受損或受益時自身也隨之受損或受益的人。由此可以看出,利益相關者在組織目標達成的過程中,與組織具有唇齒相依的關系。
利益相關者這一概念提出后,學界對其的定義一共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被定義為“組織急需或依賴組織的人”,在這一階段,學者們逐步開始思考個人對于組織發展的影響;第二階段,被定義為“可以影響組織決策或受組織決策影響的人”,在這一階段,學者們對其與組織的關系進行了刻畫;第三階段,學者們對其的定義上升到了合約關系、價值提升等層面,利益相關者進入了權益分配行列。
利益相關者理論研究的關鍵在于區分利益相關者,借助利益相關者理論來探究現代學徒制實施的困境及其應對,也是為了明晰現代學徒制的利益相關者。當前,關于現代學徒制的利益相關者,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在本研究中,現代學徒制的利益相關者被明確為政府、行業企業、高職院校以及學徒。因此,下面將從這四個利益相關者視角出發,分析現代學徒制的實施困境及應對措施。
二、高職院?,F代學徒制的實施困境
(一)政府層面的困境
第一,頂層設計不足,內涵把握失當。現代學徒制的實施無疑需要政府的支撐,近年來我國政府發布了一系列文件推動現代學徒制的實施,同時在全國各省市組織現代學徒制相關研討活動。然而,整體來看,依舊存在頂層設計不足的問題,導致利益相關者對其內涵把握失當,在實施過程中難免出現偏離預期的情況。例如,教育部發布的一系列文件過于宏觀,未就如何對現代學徒制進行試點、如何選取試點單位、如何落實試點工作等內容進行細化,相關單位勢必難以高效高質地落實該任務;政府未出臺相關的機制,因此難以對企業行為進行約束,“校熱企冷”的問題自然不可避免。
第二,法律界限不夠清晰,利益主體的權益得不到保障。首先,我國還未在法律層面明確學徒的身份,這就使得企業和學徒間的勞動關系缺乏法律保障,學徒在頂崗實習期間得不到應有的薪酬,安全問題也較為突出。其次,合作企業的權責不明,投入與具體任務均不明確。最后,各地教育主管部門未能定期考核試點專業,缺乏完善的考核標準。
第三,缺乏必要的機制。一方面,政府未能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導致合作企業在付出大量物質與時間成本的同時無法獲得預期收益;另一方面,政府未能給予合作企業一定的優惠政策,企業既無法從校企合作中獲得經濟效益,也沒有相應的稅收減免,積極性勢必削弱。
(二)行業企業層面的困境
第一,行業組織的效力不高。雖然教育部與各個行業協會共同組建了一系列指導委員會,但委員會對合作企業的約束效果依舊有限;行業組織既沒有法律效力,也未能對校企合作的長遠效益做出戰略思考,導致校企的現代學徒制合作多是基于自身意愿,缺乏穩定性。
第二,校企合作停留在淺層,現代學徒制的實施難以深入。由于合作機制的缺失,高職院校與合作企業在現代學徒制實施上長期停滯不前,主要表現在形式與過程上。高職院校僅僅將合作企業視為實訓基地或是實訓設備供應商,在這種情況下,校企之間的合作勢必難以深入。
第三,合作企業的資質審查不嚴。如部分小型企業由于規模以及培養體系的不足,本身并不適于現代學徒制的實施,由于教育主管部門審查不嚴而成為現代學徒制的試點企業,在合作中一旦發現投入與效益不成正比,這部分企業就會消極應對,對現代學徒制的實施產生阻礙;還有一部分企業將現代學徒制試點作為宣傳手段,任由高職院校開設試點專業,培養質量卻難以得到保障。
(三)高職院校層面的困境
第一,現代學徒制吸引力不足,企業效益不如預期。企業的逐利特點要求其投入必須獲得回報,然而現代學徒制實施中,企業卻僅僅被部分高職院校視為理想的實訓基地,即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仍無法獲得合格的人才。此外,高職院校自身實力不足也是限制企業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這也使得現代學徒制的吸引力較低。
第二,盲目開設專業,課程研發力度不夠。高職院校往往會根據就業態勢開設專業,以求擴大招生,但對企業真實需求分析不足,就容易導致熱門專業人才過剩;在課程研發方面,現代學徒制的實施院?;疚磳υ姓n程進行優化,未能與企業共同開發適應現代學徒制特點的課程,導致課程知識與實踐嚴重脫節。
第三,管理制度陳舊。現代學徒制的實施需要與之配套的管理制度,然而多數高職院校依然執行陳舊的管理制度,合作企業難以參與培養方案制訂。
第四,師資管理失衡?,F代學徒制的實施需要“雙師型”教師隊伍,高職院校一般會改善試點專業教師的福利待遇,從而引導更多教師進行試點工作。然而,這勢必會導致教師涌向試點專業,非試點專業教師則逐漸消極怠工,造成師資管理的失衡。
(四)學徒層面的困境
第一,學習態度消極。目前大多數家長仍舊堅持學歷至上的觀點,即便學生并不擅長文化知識的學習,家長仍愿意花費高昂的學費使其就讀于獨立院校,而非高職院校;同時,現代學徒制還處在試點階段,培養效果難以預計,學生擔憂就業前景,容易產生消極的學習態度。
第二,自主學習動機不強。部分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的學生認為選擇的專業還處于試點階段,考試難度較低,而且進入試點專業就意味著就業有了保障,因此學習動機不強。
第三,缺乏企業文化認同。學習場所由學校切換至企業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再加上高職院校教學內容中對企業文化涉及較少,學生缺乏對企業的認同,勢必影響進入企業后的學習。
三、高職院?,F代學徒制實施困境的應對
(一)政府層面的對策
第一,完善頂層設計。政府應當頒布一系列制度文件,如招生管理辦法、教學管理辦法等,規范教學計劃、試點企業資質、課程開發考核等內容,制定教學質量評價的量化指標。
第二,通過政策協調各方合作。首先,立法部門應當出臺相關法律條例明確各利益相關者的權責,確保各方在現代學徒制實施中各司其職。如以法律形式規定校企生簽訂三方交叉協議,維護學徒在企業崗位中的權益;同時,對試點專業“雙師型”教師的聘用資質、待遇福利等進行明確規定。其次,以優惠政策吸引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的試點工作,如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最后,設立專項資金,確保參與現代學徒制試點的高職院校能夠獲得必要的資金支撐,保障其研究與實踐的正常進行。
第三,推動教學改革,健全職業資格制度。首先,針對不同的生源,設計針對性考核機制;其次,建立跟蹤培養機制,設置學徒檔案,記錄學徒的成長歷程;再次,實現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的聯動,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的聯動;最后,國家相關部委應當指導各行業強化職業資格證書管理,取消部分不合理的證書,加大對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的清理力度。
(二)行業企業層面的對策
第一,構建平臺,建立聯盟,強化對職業資格的認證。首先,行業應當及時向企業與高職院校提供市場信息,同時加快構建行業、企業、高職院校三方用人信息平臺;其次,行業應當加快職教聯盟建設,以“訂單”模式引導高職院校培養企業所需人才;再次,行業組織所擁有的資源決定其便于總結本行業所需的通用能力,因此應當協助高職院校與企業共同建立專業、開發課程、創新教學內容;最后,行業應當根據國家政策要求完善職業資格認證體系,精簡多余、重復的資格證書,補充亟待認證的資格證書。
第二,企業應當全程參與現代學徒制的實施。首先,學徒僅僅在第三年才進入企業,勢必難以融于企業,也難以滿足企業的崗位需要。因此,合作企業不僅要協助高職院校制訂學徒培養方案,還要積極參與高職院校學徒培養的各個環節。例如,在學徒招收時,合作企業應當根據自身的聘用標準對學徒進行篩選,這也為學徒轉正提供一份保障。其次,合作企業應當關注培訓設備、場所等硬件配置,確保學徒能夠快速了解企業生產一線的各類信息。為此,合作企業需要憑借自身資源優勢,與高職院校共建或者直接向高職院校提供實踐教學基地。
第三,定期檢查試點企業,幫助學徒制定職業規劃,降低人員流失率。首先,參與現代學徒制試點的行業應當成立指導委員會,與各級政府共同對現代學徒制的實施情況進行定期檢查,檢查內容主要包括企業運作情況、試點資質達標情況、試點工作效果、試點工作規劃。同時,為提高檢查效率,指導委員會需要對企業進行分類檢查。對于大型企業,重點檢查其進行試點工作的積極性;對于中小企業,則重點檢查其對學徒的消化能力以及培養體系的科學性。其次,合作企業應當幫助學徒制定清晰的職業規劃,使其清楚自身所處崗位的發展前景。企業可以根據崗位、學歷以及工作年限等幫助學徒分析職業生涯各階段的要求,包括職業技能、學歷以及工作年限要求。最后,合作企業應當健全自身的運營機制與培養體系,完善激勵機制,拓寬晉升通道,激發學徒的工作熱情。
(三)高職院校層面的對策
第一,完善課程體系,邀請合作企業共同建立專業。首先,高職院校應當完善課程體系,使課程所授與崗位所需相契合。其次,根據行業對通用能力的要求,與企業共建專業,議定人才培養方案。最后,在關注學徒職業技能培養的同時,強化人文教育,促進學徒的全面發展。
第二,改進管理機制。首先,高職院校應當邀請行業專家、企業骨干、優秀教師共同組建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監督委員會,指導試點工作的推進,考核試點工作的成效。其次,高職院校與合作企業定期開展自評工作,評估自身條件是否符合試點工作要求。如果不符合,則需在另一方的監督下及時整改。再次,校企雙方應當就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的建立、培養標準、專業特色、教學計劃等內容進行商議,并落實至合同文本內。最后,高職院校應當改進考評方式,推進校企雙向評價,由高職院校評價學徒的基礎知識,企業評價學徒的職業技能,并將評價結果寫入學徒檔案。
第三,加快“雙師”隊伍建設。首先,高職院校應當健全“雙師”教師管理機制,包括“雙師”隊伍的聘用標準、流程、職責、考評等內容。其次,應當適當提高“雙師”隊伍中企業師傅的占比,以提升帶徒效率,促進導師互動。最后,支持“雙師”定期參與進修,既可以邀請行業專家與教授進行內部培訓,也可以鼓勵教師走進企業、企業師傅走進院校。
(四)學徒層面的對策
第一,轉變對高職教育的看法。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均屬于高等教育,近年來國家投入大量資源發展高職教育,其辦學地位和水平都有較大提升,學徒要加快轉變自身對高職教育的看法。
第二,端正學習態度。學習態度是決定學徒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學徒唯有端正自身學習態度,才能更好地把提升自身綜合素養。
第三,培養核心競爭力。學徒應當利用現代學徒制的培養模式,充分吸收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并轉化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李富森.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背景下的“現代學徒制”與商貿人才培養機制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16).
[2]張健.學校場域學習與工作場域學習交互視角下現代學徒制課程體系的建構[J].教育與職業,2017(21).
[3]竇芳霞.現代學徒制背景下的公共基礎課教學實踐——以無錫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3(22).
[4]黃文偉,賀蓓蓓.現代學徒制典型性問題的分析與破解——基于廣東現代學徒制標準研制的實踐視角[J].職教論壇,2017(4).
[5]肖靜.基于“校、政、行、企”四方協同的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