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莉 秦素玲
[摘要]文章通過對河南省高職院校畢業生創業情況的調查,發現河南省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業呈現創業氛圍濃厚、創業信心較足、創業領域集中在第三產業等特點,但存在創業成功率較低、創業資源較少、扶植政策“落地難”等問題。為此,文章提出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豐富創業教育形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大創業教育研究力度等,以改進和促進高職院校畢業生創業。
[關鍵詞]創業 就業 政策 高職院校畢業生
[作者簡介]代莉(1981- ),女,河南三門峽人,河南農業大學,講師,博士;秦素玲(1978- ),女,河南新鄉人,河南農業大學,講師。(河南 鄭州 450002)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農林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理論與實踐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014SJGLX159)和2016年度河南省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創業研究課題“‘互聯網+條件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課題編號:JYB20160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15-0067-04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注重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農民工多渠道就業創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新時代的強音。為全面把握河南省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創業現狀,了解畢業生在創業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需要的扶持和幫助等情況,課題組于2016年年底通過電話回訪了2200多名河南省高職院校畢業生,并走訪河南省內多所高職院校,與創業學生進行互動座談,實地調查創業園等,收集并整理各類資料,以期為河南省高職院校畢業生創業提供參考。
一、高職院校畢業生創業調查結果
1.超過30%的高職院校畢業生有創業意愿,13.07%的畢業生付諸行動。調查結果顯示,2014年、2015年畢業的高職學生中,有31.94%的學生(不包括繼續求學深造的大學生)有創業計劃,其中13.07%的學生進行了創業實踐(包括正在創業學生和曾經創業學生)。由此可見,河南省近年來開展的高職院校創業意識教育和創業意識培訓已經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2.超過90%計劃創業的學生對創業成功信心十足,64.35%正在創業的學生對創業前景表示樂觀。調查結果顯示,對于計劃未來5年內創業的學生,90.21%對自己創業成功有信心(包括非常有信心、有信心、基本有信心);對于正在創業的學生,64.35%對創業前景表示樂觀(包括非常樂觀和比較樂觀)。目前創業已經成為河南高職院校畢業生的一種就業選擇,學生普遍對創業前景表示樂觀,對創業成功信心十足,說明河南省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創業,積極引導學生創業的各項政策,對大學生轉變就業觀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3.河南省高職院校學生創業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互聯網+”成為助力大學生創業的“利器”。調查結果顯示,河南省高職院校學生創業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86.14%),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的比例分別為12.87%和0.99%。在具體行業分布上比較分散,相對集中的是電子商務、廣告傳媒、計算機和教育培訓等,其中59.41%的創業項目與“互聯網+”有關。創業學生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容易接受新鮮事物,能夠敏銳把握市場變化,在當今的網絡時代,他們能夠利用互聯網對傳統商業模式進行改造,從而喚醒其新的生命力。
4.有60%以上的高職院校畢業生創業是團隊合伙創業,合作伙伴以熟識的大學同學為主,創業資金主要靠自籌。創業過程十分艱辛,而且充滿挑戰,選擇志同道合的合伙人組建團隊,有利于優勢互補,提高創業的成功率。調查結果顯示,63.70%的創業學生在創業時會選擇合伙人,以團隊形式進行創業,且大多數會從自己身邊的同學中尋找合伙人,也有少部分創業大學生積極尋找有共同志向的已經工作的社會人士,如親戚、朋友等作為合伙人。另外,調查結果顯示,創業大學生的創業資金大多數靠自籌,資金來源比較單一,“自己積累”占55.96%,“親友幫忙出資”占47.35%,“合伙人投資”占25.50%,“學校、政府提供給的各種獎勵、補貼、扶持等”占10.60%,其余均在10%以下。
5.有40%以上的創業大學生享受到了高職院校提供的“創業場地”“創業指導”“政策宣傳指導”等幫助或支持。近年來,在政府政策指引下,河南省高職院校紛紛建立大學科技園、大學生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等創業平臺,為創業大學生開放高校實驗室、實驗設備等各類資源,努力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調查結果顯示,41.58%的創業大學生表示享受過學校為其創業提供的資源或幫助。對于具體享受到的由學校提供的創業幫助,“提供經營場地”占61.48%,“創業指導”占36.89%,“政策宣傳及解讀”占26.23%,“開放學校資源”占15.57%,“提供創業資金”占9.84%,“提供社會實踐基地”占9.02%,“提供客戶、人才、技術、市場等各類資源”占7.38%。
6.高職院校畢業生主要通過“行業調研”“經驗積累”和“社會實踐”等方式進行創業準備。創業是一件風險極高的事情,僅憑熱情貿然行事是不可取的,而且一旦創業受挫,影響持久。因此,做好充足的創業準備工作對于創業大學生而言至關重要。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創業大學生進行創業準備的方式、渠道多樣化。其中,進行“行業調研”的占比最高,為48.18%,“通過工作積累經驗”為26.64%,“在校時參加社會實踐”為25.91%,“通過去公司參觀、實習”為19.71 %,“參加創業培訓講座”為16.79%,還有參加創業沙龍、座談會等其他方式。可見,目前創業大學生創業準備意識比較強,而且創業準備的方式多樣化,既有培訓學習,也有實踐觀摩。從準備內容上看,主要針對自身行業知識、行業經驗缺乏等方面進行學習和積累。
7.了解創業扶持政策的方式多元化,“網絡”“學校就業/創業指導、管理機構”和“親朋好友、同學”是主要渠道。調查發現,近40%的高職院校創業學生表示平時比較關注各項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扶持政策,獲取渠道依次為“網絡(微信、微博、貼吧等)”(48.05%)、“學校就業/創業指導、管理機構”(43.36%)、“親朋好友、同學”(39.06%)。“電視”“廣播” “報紙”這些傳統媒體的比例普遍較低,最高不到4%,這與網絡時代大學生習慣于通過互聯網獲取各類信息有直接關系。另外,大學生由于其社交面有限等多重因素,其信息獲取方式大多還是依賴學校教師和身邊的親朋好友。
二、高職院校畢業生創業存在的問題
1.高職院校學生創業成功率不高。調查結果顯示,59.92%的有創業經歷的受訪畢業生已經放棄,放棄原因依次為“資金問題”(57.32%)、“專業知識、項目經驗、關鍵技術等問題”(25.48%)、“就業了,有了更好的發展方向”(17.20%)、“創業項目難度大,前景不好”(14.01%)、“經營效益、團隊管理問題”(13.38%)、“時間、精力不足等個人問題”(12.10%)。為了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政府和高職院校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創業引導和幫扶工作,真正做到解創業學生之所難,救創業學生之所急。
2.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實效性不高。近年來,各高職院校按照教育部部署積極開展創業教育,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是創業教育理念滯后、內容脫離實踐、教學方式單一等。另外,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師資隊伍雖然具有完整的知識理論體系,但缺乏創業實戰經驗。受訪的高職學生認為,學校開展的創業課程及培訓內容寬泛、無針對性,很難與創業實踐對接。
3.孵化園或創業園區所提供的服務難以滿足大學生需求。孵化園和創業園區作為專門的創業教育基地,對促進大學生創業實踐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雖然河南省各級政府和高校在創業基地建設方面做了很多實質性工作,但調查發現,有近34%的受訪者認為創業園區、孵化基地仍然偏少,無法完全滿足廣大創業學生的需求;另外,河南省大多數高職院校孵化基地、創業園區的配套服務大多止步于創業政策的傳達、創業競賽的通知與組織,而針對創業者辦理營業執照、稅務報表、融資渠道、法律咨詢等方面的需求卻較難提供專業的服務。全面到位的園區服務,可以為創業者營造良性的創業環境,有利于學生創業項目的孵化。如何進一步完善、強化高校創業基地創業服務,提供全面、專業、有針對性的創業服務,為創業者提供更好的后勤保障,是每一位創業服務者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
4.高職院校學生創業優惠政策“落地難”現象普遍存在。調查結果顯示,僅有不足2%的創業大學生享受到了現行政策的扶持優惠,政策惠及面有待擴大。訪談中發現,創業大學生難以符合現行優惠扶持政策的一些申請條件,如申請創業貸款需要尋找符合條件的擔保人(黨政機關工作人員),而大多數創業學生比較缺乏社會資源,很難找到合適的擔保人。另外,有的創業扶持政策需要創業大學生提供公司各種證照和經營業績,處于創業初期的大學生還沒有來得及注冊公司,也就無法享受相關創業政策。
5.創業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有待提高。訪談發現,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創業不乏一些科技含量高的項目,但大部分學生的創業項目科技含量都比較低,與專業結合度也比較低,項目整體水平不高。創業項目主要是立足高職院校市場為大學生提供服務,如餐飲行業、零售行業等,但這些行業入門門檻比較低,創業初期,在政府和學校的幫扶下還能夠順利成長,一旦離開了學校市場進入社會,這些項目往往難以立足,更難以持續發展。
三、促進高職院校畢業生創業的建議
1.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高職院校要積極發揮創業引導作用,認真開展創業基礎教育,嚴格按照教育部要求,把大學生創業教育作為必修課,為學生系統地講授創業知識;要定期在高職院校舉辦創業講座、企業家論壇、創業模擬實戰等活動,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創業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要邀請創業成功人士到高職院校開展創業培訓,積極宣傳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先進典型,組織開展創業沙龍、創業交流會等各種形式的校園活動,形成良好的創業氛圍。
2.豐富創業教育形式。高職院校要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實踐環節,不斷完善創業教育。在創業實踐方面,加強校企合作,充分發揮企業的資源優勢,為創業大學生提供到企業實習、學習的機會,豐富大學生的創業實踐活動。同時,利用高職院校自身優勢引進創業項目,為學生提供實戰演習場所,使學生積累創業經驗,提升創業能力。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從事創業教育的教師不僅要具備系統的理論知識,還要有一定的創業經驗。但從目前來看,能夠同時具備這兩方面素質和能力的教師十分缺乏。高職院校亟待組建高素質的創業師資隊伍,以做好創業教育工作。一方面,高職院校要鼓勵現有的創業教師積極參加理論與實踐培訓,不斷提高創業教育水平;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拓展思路,積極聘請創業成功人士、知名企業家、相關領域專家等作為兼職教師,提升創業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
4.加大創業教育研究力度。目前高職院校從事創業教育的教師大部分是兼職教師,時間和精力有限,對教學和研究投入不夠;同時,缺乏專門從事創業教育的科研機構、科研群體,沒有相應的政策、體制、環境的保障和支撐。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大支持和獎勵力度,積極引導和鼓勵教師開展創業教育方面的理論和實踐研究。
5.釋放高職院校資源,開放校園市場。高職院校在幫扶大學生創業方面,要充分利用學校擁有的各項資源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一方面,可以將學校擁有的各種設備和設施向創業大學生開放,為學生創業提供便利條件;另一方面,可以將校園市場資源向學生開放,讓創業者在創業初期通過立足高職院校市場,為廣大師生提供服務,逐漸積累創業經驗。
6.完善高職院校創業服務體系。高職學生創業目前還存在各種問題,單靠學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政府、社會等多方發力,共同為大學生創業助力。因此,高職院校要聯合政府、社會多方力量,為學生提供除場地之外的政策咨詢、競賽組織、工商注冊、代理記賬、法律咨詢服務、金融服務(包括融資咨詢、項目推介、股權眾籌、公益眾籌等)、企業管理服務等專業服務,使高職院校創業服務涵蓋大學生創業的每一個階段,全程為創業大學生保駕護航。
7.完善畢業生就業率考核辦法。目前畢業生就業率考核辦法規定,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簽約、考上公務員、參加“三支一扶”計劃、選擇升學等均屬于已就業,被統計在就業率內,而靈活就業或自主創業則屬于未就業,不能被統計在就業率內。對于學校而言,這樣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導向容易使學校忽視大學生創業。因此,建議進一步完善就業率考核辦法,嘗試將靈活就業或自主創業也作為“已就業”來統計,這樣有利于提高學校推進大學生創業工作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林紅.創業型經濟視角下的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5(23).
[2]唐治東,李國政,王紀中.如何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業成功率[J].中外企業家,2014(5).
[3]蔣樂興.創新創業教育基地建設的路徑選擇與思考[J].職業教育,2013(1).
[4]孫寶文.高職院校學生創業應具備的創業要素[J].職業時空,2013(11).
[5]王曉紅.構建大學生創業教育長效機制的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