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磊斌
通過對《籃球:多種形式拍球的運用方法4》一課進行觀摩學習,并結合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只有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才能促使學生在課堂中想學、樂學、愿學,現結合課例進行探討如下。
一、趣味設計練習方法,讓學生想學
在小學生的課堂上,興趣的濃厚程度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為學生更喜歡形式多樣、新鮮有趣的活動方式與方法,因此,在選擇練習方法時應圍繞有趣進行設計,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產生自己想學的沖動。
在本次課中,執教教師共安排了練習方法1:原地拍球+拋接球;練習方法2:直線拍球+拋接球;練習方法3:折線拍球+拋接球;練習方法4:2對1對抗賽。其中練習方法1、2、3是2名學生1組,每名學生1個球;練習方法4是3名學生1組,每組1個球,2名學生進攻,1名學生防守。在進行練習方法1、2、3的練習時,執教教師將相對枯燥的拍球次數讓學生喊出聲音,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枯燥的環節多了趣味。筆者所觀察的學生A在執教教師要求進行練習的同時喊出聲音,但其在練習時并未喊數,他的拍球速度較慢,情緒相對低下,在榜樣帶動下邊練習邊喊數后,投入程度相對高,運動速度有所提升,控球穩定性更強,學習效果也更好。在進行練習方法4的練習時,教師設計的3名學生1組的對抗賽,既增加了學生間的交流與切磋,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也提高了活動的趣味性。
被觀察者在練習方法1的練習過程中,筆者認為喊出拍球次數,雖能幫助學生提升拍球的節奏,但趣味性不強,建議通過設置一些創新的動作豐富練習內容,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可增加原地拍球3次后拋球到一定高度,再自己接住球,提高拍球與拋球的銜接和接球的穩定性;也可由學生自己發揮想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原地拍球,再拋接球等。通過這樣的創新變化,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練興趣,也能激發學生想學的欲望。
二、積極關注學習達成,讓學生樂學
學生的練習成功率、教師的評價與反饋及反饋及時與否等因素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態度。因此,在設計教學計劃時要設計“讓學生通過努力就能達成”的基本目標、“在達到基本的練習目標后,再通過努力還可達到更高一層”的高層次目標等,教師還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跟蹤,并及時反饋,學生才能獲得到更多的成功體驗,進而樂學。
根據對被觀察者的跟蹤觀察,發現在進行練習方法3和4的練習時因為有身體接觸或體能下降導致成功率較低,學生的積極性就相對較低,練習的效果減弱。同時在觀察中發現在整節課中,教師未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跟蹤,也沒有給予及時的評價與激勵,導致課堂效果不佳。
建議在練習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練情況設置學生能具體達成的目標。如,設定練習成功率的標準,在練習方法1和2的練習中要求學生拍球不丟球并要求一定速度,10次拋接球成功7次即為過關。在練習方法3和4的練習中設置1個要求相對較低的目標。如,練習方法3的練習中折線拍球要求學生拍球不丟球,10次拋接球成功8次即為優秀。練習方法4的練習中要求拋接球學生連續完成3次拋接球即算過關。同時練習方法3的練習中,也可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分層教學,如,男生要快速完成折線拍球,并在規定距離內將球拋接給同伴,女生要求能順利完成折線拍球,并在規定距離內將球拋接給同伴。
在學生練習過程中及結束后,教師進行及時且有效的跟蹤評價,學生也能清楚知道自己某一階段的某一個練習是正確的,還是需要改進。如,針對男生可從折線拍球的流暢性、穩定性、球手接觸部位、是否有左右手交換等,針對女生可從是否能較好地完成折線拍球、是否碰到標志物、球手接觸的部位等進行評價,并給出在接下來的練習中要注意的細節和需要達到的目標,這樣學生帶著明確的目標與任務進行練習,才會更加愿意學習,才能把課堂變成學生樂學的場所。
三、合理安排運動強度,讓學生愿學
通過對被觀察者的跟蹤與觀察,發現在練習方法3的練習中,由于前2個環節的運動密度大、強度大,導致部分學生體能下降較大,出現了折線拍球速度慢、拍球不積極、雙手拍球、失誤頻頻等現象,造成了學生不太愿意學習的傾向,明顯影響了方法練習的效果。
同樣在練習方法4的練習中,剛開始,學生因練習方法有一定的趣味性都能投入到練習中,但之后因為體能下降,積極性也隨之下降,以致并沒有達到對抗賽的效果。防守隊員和拋接球隊員的積極性明顯下降,有個別小組出現了原地休息的情況,導致課堂練習氛圍不夠熱烈、學生積極性下降。因此,應合理安排運動強度,讓學生始終保持較充足的體力和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自愿參與到學練中。
建議在每個環節的練習過程中或結束時,讓學生進行個別展示,或幾組學生進行展示,這樣,不僅提高了展示學生的積極性,還能讓其他小組趁機適當調整放松,待休息后,學生有了一定的體能恢復后,再進行下一個練習時,就不會出現積極性下降的現象,進而能更好地培養學生愿學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