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對校企協同育人面臨的困境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剖析各利益主體的利益訴求,設計由政策保障機制、利益協調機制、互惠合作機制和行為約束機制構成的校企協同育人激勵機制,以期促進校企合作育人,實現培育優秀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校企合作 協同育人 需求分析 激勵機制 利益協調
[作者簡介]劉小蓓(1979- ),女,廣西柳州人,華南農業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副教授,博士。(廣東 廣州 510642)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7年度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廣東風景園林專業數字景觀培養方向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K17216)和2015年度華南農業大學教改重點項目“需求分析視域下我校旅游管理專業校企協同育人的激勵機制創新研究”(課題編號:K1547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12-0055-04
一、引言
校企協同育人對人才培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一方面,企業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和就業機會,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提升師資力量,有利于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另一方面,企業也能獲得學校的智力支持,降低人力資源成本,選聘到所需人才。可以說,校企協同育人是一種雙贏的戰略。事實上,校企協同育人在教育發達國家已成為常態,如德國采取“雙元制”教育模式,英國實行現代學徒制,美國采取“合作教育”模式。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中指出,要“深化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發揮企業重要主體作用,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培養大批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因此,如何充分調動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成為實施校企協同育人的關鍵。
二、校企協同育人面臨的困境
1.校企之間的合作關系較為松散,影響校企協同育人的效果。目前,我國校企之間的合作多為簽訂普通的合作協議,對學校和企業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僅做簡單的規定,合作關系是短期的、松散的、淺層次的。以旅游管理專業為例,學生到旅游企業實習,由于時間有限,常常只能在一個崗位或部門實習,對企業其他崗位和企業整體運作缺乏了解,導致未能有效掌握與提升實踐技能,實習目的難以達成。若學校對企業培訓不滿意,或企業對學校輸送的學生不滿意,則通常無法從法律層面追究對方的責任,只能采用取消合作的方法。現有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更多地表現為將學生送到企業實習,但企業在專業設置、培養方案、教學運行等方面參與較少。
總之,缺乏全面、緊密和深入的校企合作是目前我國校企協同育人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2.各利益主體的利益訴求未能有效滿足。校企協同育人涉及學校、企業、教師和學生等利益相關者,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利益訴求,在合作中都希望自己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但是在校企協同育人中,學校和企業往往忽視其他利益群體的需求,而多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導致合作效果不佳甚至合作失敗。例如,學校通常只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而對企業的利益訴求缺乏考慮。其實企業在校企合作中也面臨一定的風險,如培訓學生致使企業成本增加、學生的不規范操作可能損害企業的聲譽等,導致企業參與育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此外,一些企業將學生視為廉價勞動力,不重視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只關注自身所能獲取的最大經濟利益,致使學生怨言頗多,工作積極性不高。
實踐證明,只有各利益主體的利益訴求得到重視,校企雙方才可能進行實質性合作,從而培養出社會所需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否則,難以獲得預期的效果。
3.校企協同育人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當前,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角色定位不明確,組織協調職能發揮不到位,校企合作缺乏激勵政策和法律保障,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明確校企雙方在協同育人方面的權利和義務,校企合作育人尚未走上規范管理的道路。因此,如何從學校、企業、教師和學生等各利益主體的需求出發,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激勵機制,鼓勵企業積極參與人才培養,有機整合學校和企業的資源,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提高學生對專業的滿意度和就業率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三、各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分析
校企協同育人的實施涉及諸多利益相關者,如學校、企業、教師和學生,對他們的利益訴求進行準確分析是順利實施校企協同育人的基礎。
1.學校的需求。(1)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使培養的學生符合社會、企業的需求。(2)利用企業的資金、場地、設備等為實踐教學提供便利條件,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3)教師能夠到企業兼職或掛職鍛煉,從而提升教師的實踐技能,培養“雙師型”教師。(4)了解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以及行業的發展動態等。(5)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實現科研成果順利轉化。
2.企業的需求。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業的終極目標。在此背景下,企業與學校合作育人,為學校提供實習場所,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除了是承擔社會責任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合作中獲取一定的利益。
企業的需求主要包括:(1)招募學生到企業實習,補充人力資源,滿足企業的用工要求。例如,旅行社、酒店和景區在旺季時都會招聘實習學生,這樣既可以彌補人手不足的缺陷,又不會增加過多的人力成本。(2)通過與學校合作,借助學校的名氣提升企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3)企業期望學校能夠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持,幫助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科技攻關,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4)企業希望學校能夠協助做好員工培訓,提供機會讓員工返校進修。
3.教師的需求。教師一方面期盼與企業的合作能夠促進實踐教學的開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也希望有機會到企業兼職或掛職鍛煉,增加資歷,提升自身的實踐技能和管理水平。此外,教師期盼學校對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的教師給予政策上的保障和經費上的支持,保證教師的付出與所得成正比,如合理計算帶隊實習教師的工作量。
4.學生的需求。2017年3月,筆者對華南農業大學旅游管理專業和廣州城市職業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就實踐課程設置、校企合作模式、學生的需求等內容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期間共發放問卷380份,其中有效問卷372份,有效問卷率為97.9%。調查結果顯示,37.6%的學生曾在企業實習過。學生到企業實習的目的有:想接觸社會,提高實踐能力(38.7%);未來想到該企業或該類型企業工作(38.5%);將理論知識應用在實踐中(20.3%)。大多數受訪學生(82.8%)都認為有必要讓企業參與到旅游管理人才培養中來,這是因為他們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指導(42.9%),有更多的實踐機會(31.8%),能加深對本專業的認識(24.5%)。
由此可見,學生的需求主要體現在實習機會的獲得、實踐經驗的增加、實踐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學生希望通過校企合作能夠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讓自己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有利的位置。
四、校企協同育人激勵機制構建
校企協同育人激勵機制包括政策保障機制、利益協調機制、互惠合作機制和行為約束機制。前三個機制主要是激勵各利益主體積極參與校企協同育人。行為約束機制盡管是對學校和企業雙方的行為做出必要的約束,但最終目的是要通過明確合作雙方的責任與義務激勵各方有效參與,因為沒有約束的行為不能保證激勵的效果(如圖所示)。
1.政策保障機制。盡管校企協同育人主要是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但合作的達成與持久有效需要國家和政府在宏觀層面給予一定的支持。首先,國家應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學校和企業的權利和義務,為校企合作育人提供法律保障;其次,參照美國、德國等國家的做法,對參與合作育人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資助和扶持,如提供優惠貸款、按一定比例減免稅收、提供財政補貼等,從而降低企業的參與成本。此外,對于在校企協同育人中做出較大貢獻的企業,政府可授予其相應榮譽,并在社會上廣泛宣傳,從而提高企業的聲譽。
微觀層面,學校出臺相關政策與文件支持各專業開展校企合作育人;鼓勵和支持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并計算工作量;對主動聯系、積極參與校企合作育人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并在年度評優、職稱評聘時優先照顧。此外,學校應與合作企業簽訂協議,用相關規章制度保障企業的利益。同時,企業也應對參與校企合作育人的員工,在工作任務指派、薪金分配、職位升遷等方面予以一定的照顧和支持。
2.利益協調機制。最大限度地滿足各方利益是合作達成的基礎。(1)搭建合作交流平臺,充分了解學校、企業、教師和學生各方的利益訴求,為協同育人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合作過程中,定期組織各方召開研討會或交流會,討論合作育人存在的問題,認真聽取各方意見建議,并加以改進。(2)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及政策的前提下,學校和企業就合作相關事宜進行協商,簽訂合作協議,對雙方的權利與義務進行明確的約定。(3)鼓勵行業協會介入,充分發揮其協調作用。行業協會為校企合作提供信息交流、行業咨詢、標準制定、矛盾仲裁等多種服務,保障校企合作的順利進行。
3.互惠合作機制。根據社會交換理論,若雙方的交往能給雙方帶來共同利益,交往就能持續下去;若雙方的交往只能給一方帶來利益,交往就會產生矛盾。因此,互惠互利是校企協同育人的前提。各利益主體應努力提高自身的“含金量”,在爭取自身利益的同時,盡可能地滿足他人的利益訴求,以實現合作共贏。
就學校而言,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從而對企業產生較強的吸引力。具體來說:學校應與合作企業保持良好的互動關系,為企業提供所需的技術支持、管理咨詢和相關人才;及時為企業提供最新的科技資訊和管理理念,從技術上支持企業的研發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為企業提供人員培訓和進修的機會;鼓勵企業參與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設置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等,將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嵌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聘用企業優秀人才作為兼職教師承擔一定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工作;開辟創業園區,聘請企業高級管理人員作為創業導師對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進行指導,企業對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創業項目有合作和投資的優先權;對合作良好的企業,學校可頒發相關榮譽匾額或證書,以彰顯企業的功績、提高企業的名譽,從而提高企業的合作意愿。
就企業而言,應主動與學校聯系,為學校人才培養建言獻策。企業應將市場的人才需求信息及時反饋給學校,協助做好專業辦學方向確定和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積極為學校開展實踐教學提供資金、場地和人員指導等條件。此外,為滿足學校培養“雙師型”教師的需求,企業可接納教師到企業參觀學習、掛職鍛煉;與學校開展產學研合作,為教師進行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提供信息資料和經費支持。
4.行為約束機制。約束機制的構建是為了明確校企雙方的責任與義務,更好地激勵校企合作育人。不少校企合作項目草草結束或成效不大,與責任制度和考評制度的缺乏有一定的關系。(1)建立責權明確的責任體系。學校和企業應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簽訂協同育人協議,對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進行明確界定,規定責任人。(2)構建科學的考評體系。每年學校和企業應對各自承擔的責任執行情況進行自評,同時,引入行業協會對合作雙方的責任執行情況進行評估。對沒有很好地履行協議的一方,應給予一定的懲處。例如,若企業未能按照協議行事,學校可以中斷與企業的合作,取消企業因參與合作而獲得的相關優惠,行業協會在本行業內對企業進行通報批評。再如,若學校未能按照協議行事,企業則可以終止為學校提供相關資助,甚至可以拒絕接收該校學生等。
綜上所述,校企協同育人有利于培養與市場接軌、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校企協同育人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就應在充分了解學校、企業、教師和學生等各利益相關者需求的基礎上,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
[參考文獻]
[1]姜春紅.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校企合作促進機制的構建[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5 (11).
[2]江成城.校企合作激勵機制設計[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4(8).
[3]張斌.比較視閾下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激勵與保障機制研究[J].職教通訊,2014(13).
[4]許敏華.發達國家校企合作模式分析及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5(28).
[5]趙形,錢冰冰.校企合作內在驅動力激勵機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23).
[6]劉志民,吳冰.企業參與高職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影響因素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
[7]王秦,李慧鳳,趙瑋.基于合作博弈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實現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16(2).
[8]王志國.合作·博弈·協同:校企協同創新機制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6(5).
[9]沈劍光,葉盛楠,張建君.多元治理下校企合作激勵機制構建研究[J].教育研究,2017,38(10).
[10]趙艷.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激勵機制研究[J].人才資源開發,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