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麗
【摘 要】“答題器”是個人的反應裝置,如果給每個學生都配有一個答題器,可以讓他們快速和匿名回應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在美國,答題器作為一種主動學習的手段已經被用在許多學校的課堂。結合我們國家學校的實際情況,很多老師認為答題器是一個有價值的教育、教學工具,學生則僅僅視其為一種新奇有趣的玩具。像Li 指出的一樣,相關文獻研究了答題器對課堂互動的影響,但很少有研究探討答題器是否能影響學生對教授知識的理解。本文將討論答題器是否可以幫助學生組織和理解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還探討了答題器是否幫助學生在課堂上建立認知的學習原理,從而牢固掌握知識。本文的目的是幫助教師在有效使用答題器以及對未來的教育改革研究提供建議。
【關鍵詞】答題器 教育改革 主動學習 生成效應 出勤率 即時反饋
一、答題器使用說明
答題器是個人的反應設備,讓學生在課堂上匿名答題。教師準備問題通過幻燈片演示文稿放映,學生課堂上作出應答將立即被計算機記錄并統計,并以柱狀圖或其他形式將結果顯示屏幕上。計算機發送響應回每一個答題器,答題器會顯示綠色燈表示接收響應。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做出不同響應,響應可以匿名,也可以保存在電子表格中,可以知道誰給出了正確和不正確的答案,總結一個學期的課堂學生的課堂表現可以作為評價學生的方法。在國外,答題器已廣泛用于各種學科,包括心理學、數學、生物、化學、經濟學、統計學,從大型入門課程到小型討論課程,包括實驗課,以及從小學到大學的各級教育。Beatty 建議使用答題器將大型入門講座式的課程分成小組討論課,有助于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再進行更進一步的討論。答題器也可以用來對學生課堂表現進行研究。
二、學生對答題器看法
國外的學生對答題器的評價幾乎都是正面的。Cue 和Graham收到來自全國各地各種課程的學生評價,大多數學生對答題器的評價都比較高。Wit有74%的學生評價認為答題器是有用或非常有用,而只有14%的回應答題器是沒有用的。相比類似但更大的班級的學生,答題器更適用較小的入門級的學生。作者認為后者是正確的,因為較小的班級更方便互動。Barnett 用一個開放式的問題來問學生為什么喜歡答題器,可以鞏固掌握的知識(36%),使課堂更具互動性(23%),可以比較與同學的知識(20%),感覺更多的參與(15%),只有5%的受訪者表示不喜歡答題器。
三、主動學習
將答題器運用到教學的想法,許多教師會立即聯想到主動學習,即有意地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主動學習技能包括課堂或小組討論、模擬、實踐練習和演示,并能提高考試成績。教師使用的一種常見的主動學習方法是通過在課堂上提問,讓學生在課堂上答題。這種方法適用于那些愿意在全班同學面前答題的學生,這類學生一般是全班的一小部分。通過讓學生舉手答題、舉起響應卡、舉行小組討論或參加其他互動活動,這樣做可以增加課堂參與。在課堂復習中,要求學生在書面回復卡上保留答案,這種做法可以使得學生在每天作業和每周的考試成績更好,甚至舉手發言都能提高學生成績。
四、生成效應
由于生成效應,使得積極參與課堂是有益的。生成效應發生在學生給出正確答案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給出答案,其效果是增加了以后的回憶和復習。生成效應已被證明與識別記憶共同作用,因此用答題器答題可以利用這種優勢。一般來說,當一個問題被問到的時候,許多學生會把答案縮小到兩到三個的答案,或者更糟的是,只是等到別人給出答案為止,而實際上只有一個答案。答題器促使每個學生選擇其中的正確答案,通過生成效應促進記憶。學生喜歡用答題器答題,因為他們可以回答他們認為是正確的答案,而不用說出原因 ,并且而不必擔心被同學評論。
五、總結
研究人員測試了答題器在各類課程和學科的有效性。同一課程有沒有使用答題器會使考試成績有顯著差異,即使這樣答題器的用戶仍然很少。當然,選取的小組不是隨機分配的,這就存在考試成績的差異是學生本身水平差異造成,而不是是否使用答題器所造成。
許多上述的答題器的功能不能相互協調使用。例如,因為匿名答題所以增加課堂互動參與,但是教師無法對學生進行評價。但實際上,許多答題器所帶來的好處可以相互協調工作。在講座之后插入兩個或三個匿名答題,來討論為什么答案是正確的還是不正確最終可以給學生許多有益的影響。答題器帶動學生積極參加講座,讓學生精神獲得休息,準備進一步講課。答題器會向學生反饋他們對該節材料的理解程度,并向他們展示他們對同學的回答是否贊同。答題器會向講師反饋學生們實際理解的內容,并能即時發現學生的誤解。答題器會使學生復習課堂所涵蓋的知識,并讓學生深入思考,然后對正確的答案和其他選擇進行即時反饋。事實上,選擇一個答案會形成生成效應,能在以后增強回憶材料的能力。最后,它將幫助學生把知識點組織成一系列緊密相關的知識。
在課堂上使用答題器比主動學習的更易于推廣。使用答題器可以使課堂新奇有趣,不像主動學習那樣,通過認知原理來加強學習。
參考文獻
[1]Beatty,I. Transforming student learning with classroom communication systems. Education Center for Applied Research 2004,3: 1–3.
[2]Cue,N. A universal learning tool for classrooms? In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quality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nference”,Kowloon,Hong Kong,China.1998,12:10–12.
[3]Graham,C. R.,Tripp,T. R.,Seawright,L.,& Joeckel,G. L. Empowering or compelling reluctant participators using audience response systems. Ac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2007,8: 233–258.
[4]Wit,E. The use of a personal response system in statistics teaching. MSOR Connections 2003,3(2):14–20.
[5]Hunsinger,M.,Poirier,C. R.,& Feldman,R. S. The roles of personality and class size in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individual response technolog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8,24: 2792–2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