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鳳秋 楊越
【摘 要】小學道德與法制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傳遞給學生基礎的理論認知,同時引入相應的案例,契合學生的理解范疇,使得學生透徹的明確道德與法制的內涵,小學生的認知層面淺薄,在道德與法制的學習中難免出現“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嚴重制約著學生的成長進步,小學教師應摒棄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以妙趣橫生的情境創設,引發學生積極的互動體驗,感受超乎時間與空間限制的法制情境,做到心中了悟,喚起學生的道德興趣與法制認知。
【關鍵詞】提升 小學道德與法治 課堂教學 有效性 策略
小學的道德與法制課堂,是基于小學的理解層次提出的德育教育內容,學生可從課程中了解到日常接觸不多,或者關注不夠的道德與法制問題,從而潛移默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形成良性的心理認知,以積極陽光的態度,保留對生活的熱愛,傳統的課堂上教師過于關注學生的書面成績,學生在學習中感到乏味可陳,經過教學的新一輪變革,教師逐漸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學活動,在構建與學生互通的橋梁后,導入學生喜聞樂見的新鮮元素,學生的課堂響應良好,逐漸在活躍的氛圍下獲得了真知灼見,可從學生的幼年滲透道德法制基礎,實現素質教育的推動。
一、開展實踐活動
道德與法制問題本身就與學生的生活接觸相距甚遠,雖然一些典型的案例在學生身邊時有發生,但學生的理解較為薄弱,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課堂反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創建實踐空間,讓學生在切身體驗下,感受道德與法制在現實中的含義。例如,在學習“感恩”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一起去附近的敬老院,去看望老人,為他們捶捶腿、唱唱歌、聊聊天,這些小學生作為獨生子女,平時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和“小公主”,都是爺爺奶奶服務他們。通過這樣的一個形式,換他們服務,使他們感受一下平時父母的不容易,從而學會感恩,去做一個獨立、孝順的孩子。又例如,由于現在網絡、電視的普及,小學生受到這些的影響,會認為吸煙、打架是一個非常酷的事情,法律意識非常的淡薄,不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一定不可以觸碰的。教師可以帶小學生去在六一兒童節的時候去少管所表演,并給他們準備禮物,讓他們在和這些曾經失足的孩子的交流中,感受自由的可貴,提高自身的追求,強化自身的法律意識。
二、結合生活案例
道德與法制的內容與生活脫不開聯系,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應結合生活感悟,以小學生熟知的生活問題出發,導入道德與法制的問題,從而由淺入深引領學生領會道德與法制的內涵。例如:利用《我們自己作主》,通過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對人對事要公平、公正的重要意義,教育學生做一個正直的人。課堂教學時,要抓住班干部選舉這個環節,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自己是這個班集體中的一員,自己有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利,也有責任和義務選好班干部。教學的過程中,一個問題的討論,同學們的發言,讓我感懷。讓學生來討論下列的一些問題:如果現在我們重新選舉班干部,你會選誰?說說你的理由。同學們討論熱烈,有贊成選學習好的,有同意選人緣好的,有選跟自己關系好的,有選號召力強的……等等。這些都是意料中的回答。但在討論發言中,有學生提出了一個令人感動的建議,就是要選平時在班集體中不太守紀律的同學當班干部:不太守紀律的同學并不是喜歡影響班集體,而是約束自己的能力弱點,如果我們讓他們在班級活動中管理別人,多給點機會讓他們嘗試管理別人的樂處和難處,他們就能在管理中體會到,一個人不要別人管是多好的啊,班集體的榮譽是要靠大家來爭取和保持的,一個人可以影響到班集體榮譽,可以影響到班上每一同學的情緒,可以影響到學校的聲譽,甚至可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尊嚴。我們每一個人的言行舉止都要符合紀律要求。學生從生活體驗中獲得感性和理性的認識;讓有缺點的同學從討論中獲得改正自己不足的勇氣和毅力,獲得自信,從老師的鼓勵中獲得進步的動力。
三、開展情景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行,教師也漸漸意識到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尤其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喜歡根據自身的興趣選擇學習內容。因此,想要提高道德教育質量,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該摒棄傳統教學觀念,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例如:在防火知識教育當中,教師可以首先給學生講解防火知識,然后模擬火災現場,鍛煉學生逃生能力。在交通安全知識教育當中,教師也可以模擬馬路上的情況,讓學生充分掌握交通知識。在加強學生應對陌生人能力時,教師可以邀請一些陌生人去跟學生接觸,鍛煉學生的防拐騙能力等。
四、組織辯論明理
學生的道德認識不能只局限于課本,有時必須通過活動拓展認識,深化明理,而開展課堂辯論,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例如教學《心中的110》一課時,借助多媒體創設這樣一個情境:放學路上,從一輛汽車上走下來一個陌生人對小紅說‘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帶我去見你的班主任嗎?小紅應該跟陌生人走嗎?我沒有讓學生直接回答,而是讓同意走的同學坐左邊,不同意的同學坐右邊,座位調整使課堂成為辯論會場,在對抗辯論中,使學生得到啟發,明白生活中許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著危險,不要忘了撥打心中的110,從而提高了學生的道德思辯能力和認知水平。讓學生通過彼此的唇槍舌戰來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后進行總結和正確引導,肯定學生積極參與的精神,表揚他們勤于思考,善于辯論,這樣在辯論的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使道德與法制教育落在實處。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校和社會要為小學生的學習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這樣才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才能讓我們的國家更加繁榮富強。
參考文獻
[1]高本光,高淑璐,李光珠,張明亮.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新要求[J].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2013(4):121-135.
[2]王茹站,何艷,劉連奇,李丹丹.小學生社會能力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2(9):134-145.
[3]楊志偉,劉少文,李雪榮,王家營.兒童行為問題、學業成績與家庭環境的相對模型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0(4):10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