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琬婷 趙亮
[摘要]我國高校繼續教育經過3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存在著培養的人才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相脫節的結構性矛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長期以來高校繼續教育堅持的創收教育發展模式及趨同化辦學體系導致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生際、類際、校際、區域趨同等現象。我國高校繼續教育要在終身教育體系中保持競爭力,就必須建立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完善人才培養方式、評價體系及培養機制。
[關鍵詞]繼續教育 人才培養 應用型 服務型 趨同化 區域
[作者簡介]孫琬婷(1983- ),女,吉林四平人,長春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吉林 長春 130117)趙亮(1983- ),男,吉林四平人,吉林省教育考試院,副研究員,碩士。(吉林 長春 130033)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10-0036-06
我國高校繼續教育經過3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較好地完成了學歷補償教育的使命。但是,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與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高校繼續教育的結構與經濟產業結構難以耦合,發展定位與經濟社會發展缺乏良性互動,人才培養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背離。高校繼續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存在的矛盾,使得高校繼續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逐漸失去了應有的地位和作用,從而陷入困境。因此,當下高校繼續教育要借助于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良好機遇,走出人才培養趨同化的困境,通過建立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來完成創新與轉型。
一、高校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教育育人與社會用人之間的矛盾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結構發生了轉變。從整體來看,在“互聯網+”的推動下,傳統行業與互聯網的結合越來越密切,很多新業態應運而生,社會對具備綜合知識、有較強創新能力、能夠熟練掌握崗位技能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但是,高校的繼續教育仍遵循學歷教育的辦學模式,采取封閉性教學體制,在專業設置及人才培養方面沿襲高校的教學特色及學科發展邏輯。這就導致人才供需出現矛盾:一方面,高校繼續教育培養的人才雖然數量大但就業困難;另一方面,社會難以找到合適的人才。盡管這種兩難矛盾的成因十分復雜,但整體上與當前高校繼續教育的辦學定位與人才培養體系有著緊密的關系,具體有以下表現。
1.高校繼續教育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呈現結構性矛盾。通常來看,任何高校的專業設置要考慮兩方面的因素:一是該專業的市場需求狀況以及未來的趨勢;二是該校是否具備開設該專業的教學、科研、師資等條件。高校由于自身的封閉體制及行政化管理模式,往往難以評估社會對專業的需求,從而導致高校的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之間出現不銜接或滯后的情況,產生了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的結構性矛盾。部分高校甚至完全依據自身的辦學特色來設置繼續教育專業,導致專業設置帶有強烈的封閉性。上述情況進一步加劇了高校繼續教育育人與社會用人方面的脫節,限制了高校繼續教育服務社會職能的發揮。
2.高校繼續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類型性矛盾。互聯網時代,知識結構的變化日益迅速,知識層次與內容的周期不斷縮短,知識裂變加速,由此導致了社會個體對崗位轉換的需求不斷加快。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對人才的認可度及評價模式不再根據社會個體掌握知識的多寡來決定,而是看個體的知識結構能否適應社會發展的速度與趨勢。當下高校繼續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仍沿襲傳統的人才培養方式,注重知識的傳承而輕視知識的創新,注重專業學科建設而輕視職業技能傳授,注重基礎理論教學而輕視實踐能力培養。在教學過程中,仍以傳統的課堂教學為主,教師在教與學中居于主導地位,側重培養知識型人才而非應用型人才。高校繼續教育沿用了普通教育的辦學模式,使得人才供需呈現嚴重的類型沖突。
高校繼續教育在人才供需方面存在的矛盾,直接導致高校繼續教育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降低,削弱了其服務社會的功能;也導致高校繼續教育辦學定位的迷茫,使人才培養陷入困境。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生源日漸匱乏。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如普通高校大規模擴招、電大系統開放式辦學、遠程教育迅猛拓展、職業教育規模日漸擴大、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向國內招生,加之人口生育高峰已過,高校繼續教育面臨巨大的生源壓力。鑒于高校繼續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與社會嚴重脫節,其社會認可度下降,很多繼續教育學院無法完成招生指標,其發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第二,教育資源日漸匱乏。普通高校興辦繼續教育,就是利用普通高校富余的教育資源進行培訓,是對普通教育的一種補充。從這個意義上看,高校高等教育資源富余量的多少,直接決定了高校繼續教育發展的規模和潛力。由于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大規模擴招,研究生招生數量也不斷增長,使得高校普通教育資源富余量逐漸減少,為繼續教育提供的資源減少。加之繼續教育在人才培養及辦學目標上的錯位,很多高校開始意識到繼續教育已經無法起到對普通高等教育的補充作用,從而有意壓縮繼續教育的辦學空間,逐漸減少繼續教育教學資源。第三,發展環境逐漸惡化。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大量在職在崗人員的學歷得到了大規模提升,而新增就業人員的學歷層次普遍提高。環境的變化使得以學歷補償教育為主的高校繼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逐漸下降。這就不僅導致繼續教育在高校宏觀教育環境中喪失話語權,也使得其在高校微觀環境中逐漸失勢,如很多高校將繼續教育學院從教學單位變成行政單位。第四,辦學經費日漸不足。長期以來,由于體制原因,國家對繼續教育的經費投入要比普通教育少,與繼續教育龐大的需求不相適應。為了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不少高校繼續教育開始以創收為目標。這進一步刺激了高校采取以低成本博取高收益的辦學思路,大量開設市場急需的實用性、應用性專業,進而使得繼續教育陷入“需求專業不開設、開設專業無需求”的死循環中,更無法解決辦學經費短缺的問題。
二、我國高校繼續教育問題的癥結:人才培養模式過于趨同化
高校繼續教育發展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高校繼續教育一直持有的創收思維以及繼續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過于趨同。隨著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以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學習者對學習的個性化、動態化有著更高的要求,社會、高校、學習者之間的目標追求呈現出多樣化的沖突與矛盾。就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言,希望高校繼續教育能夠開設適宜的專業,不斷滿足學習者對于個人技能及綜合素質提升的動態性、專業性成長要求,進而為建設學習型社會而努力。但是,大部分高校繼續教育的辦學目標與社會需求目標、學習者期望目標相去甚遠,高校舉辦繼續教育時更側重經濟利益,視繼續教育為一種創收教育。此外,為了降低辦學成本以獲取更大利益,大部分高校在繼續教育的專業設置、課程體系、項目設置等方面缺乏探索,相互抄襲、復制,逐漸導致高校繼續教育人才培養的雷同化、趨同化,加劇了繼續教育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之間的矛盾。
1.生際趨同:扼殺個性化學習需求。信息時代不同于傳統時代,繼續教育的學習主體是社會大眾,成人學習者由于崗位性質、工作經歷、生活閱歷、知識層次的差異,其學習動機也是多元的。隨著終身學習的理念日漸深入人心,終身化、個性化、全民化的學習思維已成為任何教育形態辦學的指導思想。但就我國高校繼續教育的發展情況看,其人才培養模式仍采取工業化社會而非信息時代的思維,追求辦學效率至上的班級教學模式。在班級教學模式的指導下,人才培養方式是一種工業化大生產形式,批量化生產是其外在特征,標準化生產是其內在本性,整個教學過程充斥著統一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進度、教學大綱、教學方法、考試考核等。這種“大一統”的教學程序成為高校繼續教育培養學習的規定程式,繼續教育的育人本質被異化。在標準化教育體系下,其人才培養的結果自然就是人才的同質化,扼殺了個性化學習需求。不論學習者來自何地、何種崗位,均采取統一的“工廠標準”來實施教學,方法、過程、思維幾乎一樣。毫不客氣地說,這種人才培養過程是在“同化”學習者的學習個性,將有個性化學習追求的學習者淘汰出局。
2.類際趨同:普教化色彩濃厚。按照2012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繼續教育的若干意見》對繼續教育的界定,繼續教育是面向學校后的教育活動,教育對象是全體社會成員。這一界定明確了繼續教育的所有要素:第一,時間要素,即學校教育之后的教學,是學習者離開其初始學校之后的教育活動,包括中學、大學畢業后所接受的教育;第二,對象要素,即繼續教育是以成人學習者為主導的教育形態,特別是以進入社會生活之后的成人為主要對象。從這個意義上看,高校舉辦的繼續教育應該具備以下特性:一是對象的成人性,繼續教育具有成人教育屬性;二是規格的高等性,高校繼續教育是一種高等教育;三是內容的職業性,繼續教育的內容主要向學習者傳遞職業技能及素質,具備職業教育屬性;四是過程的連續性,繼續教育應該是終身教育的主體、終身教育的立交橋。從上述特性可知,高校繼續教育是一種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職業教育的教育形式。但是,就當前我國高校繼續教育的辦學過程看,基本上喪失了上述四個方面的屬性,由此造成了繼續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同質化,特別是繼續教育的學歷教育模式幾乎與普通高等教育相同,人才培養模式幾乎稱為普通高等教育的復制版。具體表現如下:在培養目標方面,追求學歷化而忽視職業性;在培養體系方面,注重學科化而忽視成人性;在培養內容方面,注重理論化而忽視實踐性;在培養方式方面,注重封閉體系化而忽視開放性。總體上看,追求普教化是造成高校繼續教育育人與社會用人脫節的重要因素。
3.校際趨同:辦學缺乏特色。顯然,高校繼續教育要獲得持續發展,不僅要體現辦學特色,更要突破普通高等教育的藩籬,在專業設置與課程體系方面保持成人性和職業性。各高校也要體現各自的辦學特色,突破千篇一律辦學的局面。只有學校開展特色化、個性化的繼續教育實踐,才能夠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在當前實踐中,高校繼續教育學歷補償教育的定位及同質化教學模式,使得各高校繼續教育辦學缺少特色,校際趨同問題日漸嚴重,高校之間出現惡性化競爭。這樣既不利于學習者的學習選擇,也不利于高校繼續教育的持續發展。只有按照不同的類型、層次、性質等來辦學,才能突出繼續教育的個性,保證繼續教育的教學內容服務于多元化的群體,與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相結合。
4.區際趨同:喪失本土性。所謂的區際指的是區域、區位。按照“十三五”規劃,我國區域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與東北部四大區域,不同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通過東部開放、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等政策,促進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當地特色的結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業機構與產業優勢,也使得經濟發展速度、經濟形態結構呈現差異化特征,出現了不同的農業、工業及信息社會的形態格局。顯然,教育特別是繼續教育要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其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也應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能夠反映區域之間的發展差異。就普通高等教育而言,在宏觀布局及專業建設等方面較好地體現了區域之間的差異,也基本上實現了教育差異化發展。但是,在繼續教育方面,則未能充分體現區域差異,比如在繼續教育學歷教育中實行統一考試、命題、招生、錄取等;在非學歷培訓中,教育主管部門與行業主管部門壟斷培訓,制定統一的培訓標準。這種追求統一化的標準、實施統一化的管理模式,使得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高等院校在舉辦繼續教育時多數未能考慮到本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人才需求,導致各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趨同,缺乏辦學特色。這種忽視本土化辦學而導致的后果,就是高校繼續教育無法發揮其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影響了其在終身教育體系中發揮的作用。
三、我國高校繼續教育改革出路:構建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
前文分析了當前我國高校繼續教育與社會對人的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也總結了這些結構性矛盾存在的癥結。整體上看,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改變繼續教育的創收思維,沖破人才培養趨同化的束縛。在解決這兩個問題的同時,還應該看到繼續教育發展中的兩大變化:第一,學習者對學習的期待發生了變化。學習者的心態從原來的 “能否接收繼續教育”轉變為“能否從繼續教育中學到想要的知識”。第二,用人單位的期待發生了變化。用人單位的心態從過去的“能否吸納到人才”轉變為今天的“要不要這些人才”。因此,對于高校繼續教育來說,社會形勢是嚴峻的,不能再繼續沿襲以往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而要構建能夠保證社會用人與學校育人相通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以此來滿足學習者的期待和用人單位的期待。
所謂社會用人和學校育人相通的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就是指能夠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它以促進學習就業、區域產業發展及滿足市場需求為基本導向,以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以開發學生的雇傭性技能為重點內容,以培養能夠適應區域經濟社會變化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這種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最大特點是應用型。與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相比,它主要突出服務性、區域性及技能性這三大要素,根據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來構建專業、構建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目的是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足夠多的應用型人才,最終實現繼續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整體來看,這種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有以下建構路徑。
1.構建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方式。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方式,不僅要培養精英人才,更要提升普通學習者的社會適應能力、崗位適應能力。高校繼續教育的著重點是提升人才的應用能力,采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式,旨在開發學習者的“能夠被雇傭”的技能。顯然,傳統的繼續教育人才培養方式所培養的學生遠離市場、遠離雇主,與社會的需求有較大的差距。正因如此,發達國家在繼續教育發展中提出了可雇傭性(employability)的標準。所謂的可雇傭性指的就是學習者能夠獲取初次就業、維持崗位、再次就業及轉換崗位所需的技術技能。顯然,這種人才培養標準將學校育人與社會用人進行了很好的結合,并將此標準融入人才培養體系。由此,我國高校繼續教育人才培養方式的變革,一方面,要打破傳統人才培養方式中的學科體系束縛,以課程為中心,確立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圍繞學習者的需求及其工作需要開展教學工作。另一方面,在教學組織上,必須強化問題意識,圍繞問題意識來建構案例教學和項目教學方式,使得案例教學和項目教學成為其基本的教學組織形態,讓學習者能夠在具體實踐項目中去學習、提升技能,強化學習者通過案例和項目來理解其專業、學習的方法,進而在整體上提升學習者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當然,通過項目訓練和案例教學還能夠培養學習者的職業素養、團隊意識及其他綜合素質。
2.建構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質量評價體系。教育質量是任何教育追求的目標,也是教育發展的生命線。建構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突出人才培養的應用型特色,并不是要放棄或降低繼續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而是要修正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制定應用型人才質量標準體系。繼續教育只管發文憑、發證書的評價模式將成為歷史,考試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在這種情況下,高校繼續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要從注重學科知識體系轉向注重人才的社會適應性及適應能力;人才衡量標準要從學術性轉向應用性、社會性,從學科性轉向職業性;培養內容要從統一性轉向多樣性。不同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有著巨大差異,不同層次、類型的高校之間也存在巨大差異,這就決定了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必須是多元的,其標準也是多元的,并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動態多元化特征相對應。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應以學習者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技能為標準,在評價機制上以學習者的動手能力為主導,再輔之以考試,最終讓學習者能夠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
3.建構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機制。要培養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必須構建一個常規的培養機制。具體而言:第一,建立針對性的就業導向機制。當前高校繼續教育人才培養的市場定位較為模糊,培養方式極盡雷同,與用人單位的對接程度較低。基于此,急需確立有針對性的就業導向培養機制,根據市場的屬性與特征,制定主動性的人才培養方式,形成具有學校特色及區域特色的辦學思路。在此過程中,應該突出人才培養機制的多元性和差異性,以社會需求為基本目標,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效果。第二,建立開放性的校企合作機制。長期以來,高校繼續教育的封閉辦學體制、“象牙塔”式人才培養環境,使得人才培養陷入“閉門造車”的境地,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脫節。因此,要建立開放式人才培養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強化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平臺,建立產學研對話與銜接機制,與社會各行業、企業的發展進行對接,進而拓寬繼續教育的發展空間,提升繼續教育人才培養的實效。第三,建立靈活的市場競爭機制。教育資源是繼續教育發展的基礎,建立靈活性的人才培養機制,就是要求高校繼續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保持對市場的敏感性,能夠隨時按照市場的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和專業方向,建立適應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結構體系及資源配置模式。如此一來,高校繼續教育資源配置特別是教學、實習實訓等資源配置就能夠從行政體制中解脫出來。只有建立市場化培養機制,才能真正做到與市場對話,從市場競爭中獲取資源,為市場提供其急需的人才,實現學校與市場的雙贏。
4.建構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人才培養體系是高校繼續教育改革的最終歸屬點與落腳處。高校繼續教育在改革發展過程中,應當建構系統化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為不同層次的學習者提供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整體來看,應用型人才是能夠將自己所學的知識直接應用于生產實踐、為生產實踐提供直接支持的人才。可見,應用型人才的知識結構不同于理論型人才,其知識體系主要由應用型知識構成。這些知識與生產生活實踐息息相關,能夠為社會生產實踐創造直接的經濟及物質利益。長期以來,高校繼續教育改革存在認識誤區,認為應用型人才普遍是學歷層次較低的人才,其實不然。應用型人才也有多種層次,既有專科、本科層次,也有碩士、博士層次;從類型上看,也可以分為技術技能開發型、運用型、操作型三類。可見,不同層次的應用型人才與不同類型的應用型人才是可以結合的,相互結合的各種人才形態均是社會所需的人才類型。故此,高校繼續教育在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過程中,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第一,積極調整高校繼續教育的學科專業布局。各高校在繼續教育發展中應當按照地方的產業結構需求,適時動態調整學科專業方向,提升繼續教育專業、學科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保障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繼續教育人才的需求,打造繼續教育應用型人才專業群,進而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繼續教育人才的需求。第二,建構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知識體系。應用型人才需要的是應用型知識,因此,高校繼續教育在改革發展中應以地方經濟社會轉型為指向,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的崗位需求,重點加強應用型課程及專業建設,提升知識體系、專業設置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度。第三,打通高校繼續教育與研究生教育之間的銜接通道。研究生教育同樣也要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體系與繼續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之間有一定關聯,因此,需要構建專業、學分、成果互認機制,繼而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層次與水準。
[參考文獻]
[1]鄭禮平,陳伯利.回歸與超越:高校繼續教育的職業取向[J].教育研究,2012(11).
[2]嚴繼昌.“十三五”時期高校繼續教育創新發展的戰略思考[J].江蘇開放大學學報,2016(2).
[3]林安春.普通高校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思路[J].繼續教育研究,2011(2).
[4]盧美芬,孫立新.高校繼續教育服務區域功能的再認識[J].中國高教研究,2013(6).
[5]樂傳永.繼續教育轉型與發展:社會轉型與高校繼續教育沖突[J].教育研究,2012(11).
[6]馬啟鵬.體制創新: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的制度保障[J].繼續教育研究,2011(6).
[7]梁艷萍,高建軍,馮安偉,等.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現狀分析與發展路徑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9(12).
[8]王小明,呂智敏.高校畢業生可雇傭性能力教育模式問題與反思[J].現代教育科學,2014(5).
[9]田燕,李金生.卓越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