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業建
【摘 要】當前我國正在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正在朝著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模式轉變,只有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積極性,才能實現教學效率的提升。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合作探究,從而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本文主要針對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五年級數學課中的運用進行了論述,以供參考交流。
【關鍵詞】小學五年級 小學數學 小組合作學習 運用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要求教師要改變傳統落后的教學模式,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注重教學方式的靈活變通和創新,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這有助于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新時期的教育發展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的意義
小學數學是小學生剛開始接觸學習數學的開端,需要教師使用一種比較新型的教學方式,從而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的興趣,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俗語有云:“眾人拾柴火焰高”,一個人的智慧有限,但多人的智慧是無限的。因此在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一些例題,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大家集思廣益,有人記得解法的使用原則,有人計算能力比較強,因此就可以很好完成例題,達到學習的效果。同時在解題的過程中,還可以讓數學能力比較好的同學幫助學習能力比較一般的同學,達到團結互助的效果,實現全體學生的數學水平的進步。
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都將會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學習能力一般的同學可以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得到學習上的幫助,從而對數學產生興趣和熱情,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同時,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合作、相互配合,揚長補短,不但學習氛圍十分濃厚,而且還可以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小組之間設置學習、學力比拼的比賽,根據課堂上的表現、小組發言以及作業完成情況等進行小組評分,適當進行評比活動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力。
二、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五年級數學課中的具體運用
1.借助新舊知識的銜接,把握合作學習的最佳時機
人對新知識的獲取是建立在現有知識基礎之上的,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將其進行組合、發散,融合新的知識點,從而達到充分掌握和運用的目標,以此為基礎再行接收新的知識。例如在“5的倍數的特征”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復習 2 的倍數的相關特征,讓學生明白只要“個位上是0、2、4、6、8的所有數字都是2的倍數”。在理解和充分運用2的倍數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探究5的倍數額特征。這樣,學生會認為2的倍數有一定的特性,那么 5 的倍數同樣具有一些未知的特性,激發了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熱情,在通過一些數字的演算和運用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凡是個位上是 0 或者 5 的數字都是 5 的倍數。在合作學習、探究這一環節結束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目前已掌握的 2 的倍數和 5 的倍數的各自特性中發現其共同的特性,這樣學生同樣在運用運算、總結等方法的基礎上,就會發現特點就是個位上是0的所有數字。新舊知識的銜接是合作學習的最佳時機,教師應就教學的具體內容制定才做性較強的教學方法,不要讓學生總是停留在死記硬背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架構知識體系。
2.深入理解知識,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于在知識點的關鍵部位,教師應該設計最為實用的合作學習方法,加強學生自主思考、探究知識的能力。例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中,學習的關鍵點就是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相通之處和不同之處,所以教師可以將此問題交由學生進行小組自由探究。在對長方體特性和棱長總和的探究中,學生會自主觀察、測量,了解長方體有 6 個面、8 個頂點、12 條棱、相對的棱長度相等以及相對的面面積相等特性,所以長方體的棱長總和就可以用(長+寬+高)×4 的公式進行計算。同理,在對正方體探究中,學生會以同樣的方法進行探究,突破了教學重難點知識。
3.取長補短,有效化解各種沖突矛盾
每個學生的知識結構水平和獲取新知識的理解能力均有不同,所以在進行新課程教育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學生思維模式、方法和探究結果不盡相同的情況,更有甚者發生沖突等事件。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巧妙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予以解決。例如在“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教學中,對于這樣一道題:“在一個長 60 厘米、寬 45 厘米、高 20 厘米的長方體玻璃缸內放入一座假山,其玻璃缸中裝有 18厘米高的水,當假山全部被水浸沒以后,水溢出540 毫升。問假山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學生在自主完成后有以下方法:方法1:60×45×(20-18)+540=5940(立方厘米)=5.94(立方分米)。方法2:60×45×(20-18)=5400(立方厘米)=5.4(立方分米),溢出水的高度540÷2700=0.2(厘米),上升的水高度20-18+0.2=2.2(厘米),小假山的體積2700×2.2=5940(立方厘米)=5.94(立方分米)。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利用合作學習的方法進行教學,所有的學生都可以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背景下一種廣泛運用的有效的教學方式,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這一教學手段在實踐教學中的合理運用,指導學生合作探究新知識和重難點知識,增強他們的自主學習思維,在實現教學效率提升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同學友誼和合作精神。
參考文獻
[1]劉瑩.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淺談[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4):55-56.
[2]李愛君.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J].學苑教育,2014(10):22-23.
[3]鄧明發.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運用策略[J].數學大世界旬刊,2017(04):120.
[4]陳自琴.淺析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五年級數學課中的運用[J].讀寫算:教師版,2017(07):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