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深化教學改革,創新頂崗實習管理體系,應用型院校管理者必須運用“互聯網+”思維,構建校企師生互動管理機制。針對當前頂崗實習管理中存在的目標模糊、方法失當、缺乏考評以及保障不足等問題,應用型院校需通過面向未來、以人為本、重視成果、完善條件等方式,創新管理體系建設,提升頂崗實習教學質量。
[關鍵詞]“互聯網+” 校企合作 應用型院校 頂崗實習 管理體系
[作者簡介]周曉紅(1980- ),女,江蘇宿遷人,宿遷學院文理學院,講師,碩士。(江蘇 宿遷 223800)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07-0100-04
一、“互聯網+”時代應用型院校創新頂崗實習管理體系的意義
(一)提高應用型院校教育質量,有必要創新頂崗實習管理
《2016中國勞動力市場發展報告》顯示,不論就業結構還是就業觀念,當前我國應用型院校畢業生都與市場需求存在嚴重脫節,二者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行業面臨大洗牌,崗位需求迅速調整,為適應市場變化,應用型院校教育管理必須進行改革。頂崗實習既是應用型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心,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徑。應用型院校需將頂崗實習視為學生培養的關鍵手段,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的真正內化。應用型院校也要將頂崗實習作為檢驗自身教學水平的重要工具,基于學生在崗位中的實際表現,研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然而,目前部分應用型院校對頂崗實習的關注度并不高,導致實習內容與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存在沖突;實習管理缺乏相應的保障機制,盛行形式主義,實習質量不容樂觀。這些弊端也使得企業缺乏提供實習崗位的熱情,實習指導工作粗放,學生淪為廉價勞動力,削弱了學生的實習積極性,使學生通過實習尋求對口工作的熱情大打折扣。為避免人才供給與市場需求錯位,適應應用型院校的教育體制改革,創新頂崗實習管理體系勢在必行。
(二)“互聯網+”教育促進了應用型院校頂崗實習的動態管理
互聯網在過去十余年間的發展為教育產業帶來了巨大變革,在線學習逐漸成為主流學習方式之一。對于應用型院校來說,“互聯網+”應當成為校方、企業與學生間的溝通橋梁。應用型院校需運用互聯網思維創新頂崗實習管理模式,構建有效的多方互動機制和實習管理平臺。
對于應用型院校學生而言,通過互聯網技術制作微課程,有利于將較難掌握的、枯燥的理論知識分解為碎片化的小視頻,短小精干的內容可以減少學生注意力消退的現象,提升學習效果,同時又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即便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也能夠繼續參與學習,而且便于院校進行動態管理。
二、應用型院校頂崗實習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頂崗實習管理目標有待進一步落實
頂崗實習過程中,應用型院校的管理目標應當是協助企業完成學生的培養目標。然而,不少應用型院校相關管理者與學生僅僅把頂崗實習當作一項任務去完成。此外,頂崗實習的專業區分不明晰,同系不同專業的學生使用完全相同的實習方案,在培訓目標上也未體現出應用型院校的特色與優勢。
(二)頂崗實習管理缺乏適當方法
第一,應用型院校對于頂崗實習的管理過于強硬,容易使學生產生壓迫感、挫敗感,難以對自身進行客觀評價。第二,部分應用型院校熱衷于危機式管理,反映在實際管理中時常體現為缺乏預見性。例如,頂崗實習應當通過協議明確參與各方的責任與權利,然而現實中學生缺乏協議保障,即便有相關協議事項,多數學生也不了解,一旦出現問題,校方將置身糾紛之中,影響校企合作。同時,實習指導教師的數量遠遠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加劇了學生管理的無序。第三,大多數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未確立學習目標,缺乏實習動力,只是一味按照要求機械地工作,遇到問題不會主動尋求答案,而是盡可能逃避。更有甚者,由于部分實習基地條件較差,一些學生會出現不到崗或到崗不服從安排的情況,嚴重缺乏自覺性。
(三)頂崗實習管理缺乏科學考評
第一,考核實施形式化。頂崗實習的具體考核多屬于定性考核,評價只是寥寥數語,學生之間的評語既無多少差異,也無實質作用,如“敬崗愛業、表現突出”等,無法準確概括學生的實際表現。第二,獎懲制度不完善。頂崗實習各參與主體應全部參與考核,由考核方給予獎懲,然而多數應用型院校持“包容”態度,對學生的實習效果無任何有效反饋。
(四)頂崗實習管理保障不足
第一,從認識角度看,部分應用型院校只是將頂崗實習作為一項任務來完成,并沒認識到其實際價值,因此在頂崗實習期間對學生的關注遠遠不夠。第二,從制度角度看,由于缺乏制度性規制,許多指導教師對學生的管理處于放任狀態,使得頂崗實習成效大打折扣。第三,從人力資源角度看,由于指導教師數量嚴重不足、指導水平堪憂,對學生的管理顯得捉襟見肘。第四,從資金角度看,由于資金匱乏,應用型院校難以實現獎懲制度的穩定運行。第五,從實訓基地看,由于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熱情不高,應用型院校能夠選擇的實訓基地數量極其有限,頂崗實習質量可想而知。
三、如何創新應用型院校頂崗實習管理體系
(一)面向未來,建立完善的頂崗實習管理目標體系
1.目標的構建原則。制定管理目標應遵循一定的原則,包括:(1)適應性原則。第一,制定的管理目標應符合社會發展需求。應用型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應緊隨社會發展步伐,為社會發展提供所需人才,也才能得到社會各方的支持。第二,制定的管理目標應符合院系、專業實際情況。管理目標應突出應用型院校的辦學特色與專業特點,不同專業區別對待,不能籠統制定,以免淡化專業特色。第三,制定的目標應適合應用型院校學生。學生是管理的客體,其本身特性與管理目標存在緊密聯系,這也決定了管理的目標定位。(2)先進性與可行性原則。先進性指管理目標需具有前瞻性,要能夠吸引學生、激勵人心,同時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可行性指學生能夠通過自身努力實現管理目標。此外,可行性原則還要求管理目標應由各主體共同制定。應用型院校倘若將制定的管理目標強加給學生,勢必引發學生的抵觸情緒,因此應由參與各方共同制定,如由校方提出大綱,廣泛聽取教職工意見,尤其是“雙師型”教師的意見,也要參考學生的想法。(3)可衡量性原則。可衡量性原則要求制定的目標必須便于考核,倘若不能對目標進行考核,則無法判斷目標是否達成。同時,目標的考核標準應盡可能量化,實在無法量化則應質化,將一個個具體項目的達成與否轉化為各項頂崗實習考核指標。(4)時效性原則。時間是衡量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標,脫離了時間,目標的達成與否便失去了意義,因此除了明確目標的具體內容,還應當確定時限,根據任務的輕重緩急擬定時間要求,以便監控工作進度,適時調整計劃。
2.頂崗實習管理的目標體系。(1)頂崗實習管理總目標。頂崗實習管理總目標即管理人員的工作目標,也是參與學生應當獲得的學習成果。應從實際出發,以學生特點為基礎,最大限度地發掘各項資源的價值。具體而言,應用型院校頂崗實習管理的總目標應當包括:借助科學的管理手段確保學生實習期間的人身安全,促使學生有效完成實習目標,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術和崗位適應能力,使其贏得就業優勢。(2)學校的管理目標。應用型院校在制定頂崗實習管理目標時,應根據不同專業區別對待。對于理工科專業學生,應由校方集中安排實習崗位,其實習目標也易于制定,一般多為熟練掌握何種技能,例如可以將機械設計專業學生的實習目標制定為熟練掌握一種加工設備的操作技能,達到中級以上水平等。對于文科專業學生而言,則難以集中安排實習,崗位適應期也較長,崗位種類繁多,不能一概而論,因此應按崗位分別制定管理目標。(3)教師管理目標。教師是實習管理的重要實施主體,負責各項具體事務,可根據具體任務將其管理目標劃分為:為學生提供信息、對學生進行日常管理、為學生解決疑難、充當校方與企業及家長之間的溝通橋梁、實習記錄與評定等。同時,教師還應當根據管理總目標制定自身目標,以便更好地安排管理工作。(4)企業管理目標。學生到崗實習后,多數時間歸屬企業,因此,企業必須協助校方共同承擔管理責任。例如,企業可以通過安排教育培訓達成安全教育目標,通過崗位指導達成技能培訓目標,通過與實習生深入訪談留住人才等。(5)學生自我管理目標。學生也是頂崗實習管理的實施主體,應當通過自我管理促進管理總目標的達成,校企應協助學生完成自我管理,實現對自身的約束。
(二)以人為本,進行有效的頂崗實習過程管理
1.加強學生管理。(1)培養學生的專業熱情。專業是應用型院校學生發展的基礎,對于自身專業是否熱愛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成效。應用型院校應在學生入學伊始、專業集中授課期間至頂崗實習前,對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專業解讀,包括專業特征、職業生涯規劃等,提升學生對于本專業的信心,認可學校的培養規劃,繼而提升頂崗實習的培訓效果。(2)加強學生對頂崗實習的了解。實習前,學校應通過各種手段強化學生對頂崗實習的了解,例如,通過PPT講解實習目的與具體安排,通過拍攝宣傳片提升學生的參與興趣,正面回答疑問,減少學生的抵觸情緒。
2.靈活運用多種管理方式。頂崗實習存在差異,為此應制定相應的管理方式。第一,對于集中安排的實習,應專門派遣教師參與實習管理,負責學生的在崗工作與日常生活。第二,對于分散實習的學生,應安排專門的教師定期巡崗,并要求所有實習學生每天匯報實習收獲,確保學生人身安全。第三,構建在線管理平臺,適時推送實習信息,回答學生提問。
3.突出實習育人功能。第一,企業應選派專人負責學生實習工作。企業要在充分了解學校管理總目標的情況下,積極配合,對學生進行企業規章、崗位知識、安全常識等相關培訓。第二,企業應定期安排老員工座談,解決學生在一段時間內遇到的問題。第三,企業應將學生的實際情況定期反饋給學校,公正評價學生實習成績,構建校企雙重管理體系。
(三)重視成果,實施科學的頂崗實習管理考評
1.建立科學的頂崗實習管理考評體系。第一,考評主體多元化。為確保考評質量,應由企業與學校共同組建包括輔導員、專業課教師、企業技術骨干在內的評價考核隊伍。第二,考核內容全面化。除了考核學生技能之外,還應了解學生的專業素質與品德操行。第三,考核方法多元化。應以更加客觀的定量考評為主,無法實現定量考評的部分可以選擇定性考評。定量考評包括技能、知識、考勤及獎懲等;定性考評包括態度、道德、素質及協作關系等。第四,嚴格考核實施過程。對于學生的實習成果應加以技術分析,做到科學、全面、公正。
2.合理獎懲。第一,校方或企業均可設置獎金,對學生實習成果進行評定分級。對特別突出的學生應拔高獎勵層次,給予院級或校級榮譽。第二,對消極待崗或者不聽安排的學生應給予警告處分、延遲畢業等相應處罰。
(四)完善條件,加強頂崗實習管理保障
1.認識保障。校方應樹立發展觀,將頂崗實習視為辦學質量的保障和提升學校聲譽與辦學實力的重要舉措,不斷提升頂崗實習管理質量。企業應轉變人力資源觀念,將頂崗實習發展成為吸納優秀人才的重要渠道和企業自身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重視頂崗實習管理。
2.制度保障。國家應完善校企合作相關法律制度,明確頂崗實習各主體的權、責、利。對于頂崗實習工作開展良好的企業,應當給予稅收優惠;對于拒絕接收實習生或在頂崗實習中管理失責的企業,應當追究法律責任。教育主管部門還應完善實習協議內容,切實保障學生權益。
3.人力資源保障。校方除聘請有經歷、資歷的教師外,還應引進部分在崗技術骨干構建兼職教師隊伍,并通過獎勵措施留人。同時,學校也可選拔部分優秀教師組建實習指導隊伍,鼓勵教師進入企業進修,強化教師實踐技能。
4.資金保障。由于國家教育撥款有限,應用型院校可開發多種渠道募集資金,包括開展創收項目、與企業合作開展員工繼續教育、發動校友捐款等。應用型院校還可設置實習專用款,在學校資金寬裕時增加用于頂崗實習的儲備資金比例,除必要開支外,大力邀請專家授課,引進“雙師型”教師,落實獎懲制度,進而提升學生實習質量。
5.實習基地保障。應用型院校需多方考量,盡可能選擇專業對口、管理水平高、技術聲譽好的企業。而在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前,應用型院校也應通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快速提升學生技能水平,以更好地實現校企長期合作。同時,應安排專人負責,通過不定期邀請企業技術骨干或人力資源主管開展座談、與企業洽談項目合作等,建立學校與企業的長效聯系,在維護好現有實習基地的同時,開拓更多的實習基地。
[參考文獻]
[1]周菁.應用型本科院校基于校企合作的課程體系建設——以市場營銷專業為例[J].肇慶學院學報,2014,35(4).
[2]楊美玲,劉政煌.基于AHP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頂崗實習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人才資源開發,2016(10).
[3]李寧.高職院校頂崗實習管理體系的構建與創新——以廣西機電職業學院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0(8).
[4]梁潤華.互聯網時代: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頂崗實習風險管理體系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