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珺琦
【摘 要】小學語文做為一門基礎的課程,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與哲理內涵,在授課的過程中,想要提高教學的效率,簡單的知識傳遞是不夠的,教師應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在課堂上引領學生由淺入深的升華語文品咂中更透徹、清晰的感悟力,讓學生逐漸樹立自主思考意識與創新思維能力,課堂教學效率自然事半功倍。
【關鍵詞】提高 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效率 措施
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慣于單向化展開教學活動,在課堂上占據絕對的“獨裁”地位,學生心中懷有疑惑無處抒發,只能按照教師一板一眼的教學流程進行照搬照套,思維受到極大的束縛,教師應一改往日教學的呆板化,予以學生暢所欲言的表述機會,讓語文迸發生機。
一、設計開放問題
語文涵蓋的內容較為豐富,因此在課堂互動環節,教師設定的問題不宜過于死板,應結合同類的知識點,拋出開放性較強,有助于學生思維拓展的課堂疑問,且在問題的提出過程中,創設輕松自主的環境,這樣學生心靈放松,更加有助于思維的發散,在教《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第二部分“闖入租界,解開謎團”時,一位老師提出了下列問題:周恩來闖入租界后看見了誰?生回答“婦女、洋人、警察、圍觀的人”后,老師繼續追問:是怎樣的婦女?在做什么?為什么哭泣?洋人表現怎樣?警察怎樣做?圍觀的人為什么不敢怎么樣?最后小結時又問:課文抓住了人物的那些方面的描寫來寫具體的?這樣的問題,似循循善誘,學生不假思索異口同聲回答,這樣的課堂看似熱鬧,實質上流于形式、華而不實,有損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而另一位老師教時,則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周恩來闖入租界看見了什么?聽見了什么?他當時心里感受如何?這樣的問題避免了一問一答的“傻瓜”式提問,給學生以思考的空間,看見的有租界的繁華、婦女的悲戚、洋人的得意、警察的奴顏婢膝和圍觀人群的敢怒不敢言;聽見的有租界的喧囂、婦女的哭訴、警察的訓斥,讓周恩來真切地感受到“中華不振”的含義,學生體會周恩來的心理感受就能感同身受了。這樣的問題能引導學生一遍遍讀書,認真思考,把書讀厚。是有效的問題。
二、利用科技手段
現代化課堂效率的提高就不得不提到科技的導入,教師應糅合多媒體的優勢,賦予語文靈動性,利用直觀演示的圖文并茂,沖擊學生的感官,不由自主的衍生互動契機,多媒體徹底顛覆了傳統課堂上滔滔不絕的口頭講述,將語文的內容精煉的提取出來,學生在短時間吸收精髓部分,連帶視野的拓寬,在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上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如在教學拼音“a、o、e”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出示一段動畫:隨著輕松活潑的背景音樂響起,一只大公雞飛到了柵欄上,“喔喔喔”地叫了起來,這時太陽公公也隨著公雞的叫聲出來了。這段動畫非常形象,學生也對其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當他們看到公雞叫的時候,也會自覺地跟著學起來。與此同時,教師再利用多媒體進一步展示公雞張大嘴巴吐出“o”這個字母,同時發出“o”這個音,學生也會跟著一起讀起來。通過這樣的教學,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了童趣,從而促使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持久的學習。由此可見,廣大語文教師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使用多媒體,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更好地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創設虛擬情境
封閉的課堂環境是制約小學生思維發展,語文全面升華素養的因素,小學生的天性好動,在規范嚴謹的課堂上難以全神貫注的參與語文的各個環節,容易被其他新鮮事物吸引走神,影響語文內容吸收的全面性,教師可結合小學生的性格特點與教材內容,創設出輕松趣味的情境,拉近師生的距離,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可實現言傳身教的雙重效果。新課改強調,教師應注重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實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為學生創造溫馨和諧、公平友愛的學習環境,激勵學生廣泛參與。情境教學法是目前教育界公認的一種科學高效的教學手法,情境教學法可營造動態、科學、活潑、生成性的課堂教學氛圍,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故將其運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十分必要和重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基于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學習特點分別創設合作探究情境、多媒體情境、生活化情境、問題啟發情境、表演情境等多種教學情境,提高教學效率。如《一次成功的實驗》講的是一位科學家讓三個學生做“逃生”游戲,三人最終經受考驗,順利“逃生”的故事。教師可先用多媒體創設視頻情境,再現課文內容,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深刻把握課文內容。視頻觀看后,教師還可以挑選三名學生上臺表演課文中的精彩實驗,測試學生是否也能像課文中三個孩子那樣成功。這樣的表演情境極大激發了小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得學生在廣泛參與下學習激情瞬間滿滿,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四、加強技巧指導
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只關注小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課堂目標的完成情況,忽視對小學生語文學習技巧的指導,導致小學生的語文成績出現兩極分化,后進生對語文產生厭煩。在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習技巧的指導,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豐富小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小學生在語文課堂煥發活力。比如,講小學語文《七律·長征》一課時,可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掌握教學大綱規定的生字,理解詩的意思并體會紅軍的所向無敵的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了解長征這段歷史以及本課的寫作背景,簡單了解律詩的特點。準備有關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巧渡瀘定橋的視頻,加深小學生對這段歷史的了解。通過以讀帶講的方式,運用直觀演示法、感情朗讀法,充分發揮小學生的主體性,讓小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思考,讓小學生的情感得到提升,逐步培養欣賞和朗誦詩歌的能力。
五、結束語
小學語文是小學階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學科,因此,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是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在實際教學中,加強與學生的互動,為學生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并借助信息技術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賈日新.淺析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J].學周刊,2014,(05):162.
[2]司霞霞.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分析[J].學周刊,2014,(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