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宇音
【摘 要】新課程改革進一步深入,小學語文教育手段不斷創新,為了適應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點,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需要在活動環境下,給予小學生良好的情景體驗,讓小學生能真正的在情景中完成作文寫作,同時針對小學生的學習特點不同展開多層次的梯度教學。本文正是基于活動環境下,分析小學梯度作文建設,希望本文的研究對相關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活動環境 小學 梯度作文
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小學生的寫作能力訓練和提升極為重要,在教學中,每個小學生本身的認知特點有差異,針對這一差異需要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滿足小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活動環境下,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小學生參與其中,然后借助梯度教學法采取針對性的教學,真正的實現情景體驗和梯度作文教學相結合。
一、理論聯系實際,展開情景教學
在活動環境下,就是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的教學情境,更好的事實上梯度作文教學,情境創設是教學的基礎所在,為了讓小學生能更好的情景中體驗學習,可以根據教學需求近情境創設,然后根據教學目標的變化進行動態調整,更為緊密的在活動環境下展開小學梯度作文教學。例如在命題作文寫作教學上,教師可以根據題目創設相應的情景,我的爸爸媽媽可以創設家庭情景;游樂園的一天可以創設游樂園情景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想象空間。本身命題作文的寫作方向較為固定,通過情景創設能讓學生有更為真實的體驗,然后根據后續梯度規劃進行相應的調整。通過活動環境創設,激發小學生的寫作興趣,更好的幫助學生學習,讓學生深入了解作為寫作的方法,逐步掌握寫作技巧。很多小學生都是由于不知道該寫什么內容才遲遲不能下筆,或者就是亂寫一氣,很容易讓學生對于作文的認知產生偏差,認為寫作文太難,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而借助活動環境的創設,就能有效改變這一問題,將作文寫作的理論知識和學生的實踐經歷結合起來,學生之間加強對實踐經驗的交流,從最初的經典句子摘抄,到模仿,再到自己創作,完成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活動環境下,能讓小學生更為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學習作文寫作技巧。
二、注重生活觀察,進行多角度嘗試
作文寫作中,小學生經常會感受到無話可說,這就需要注重對素材的積累,通過觀察學習生活周圍的事物,一些容易忽視的細節都是有效的寫作素材。給予小學生出去接觸世界的機會,多和孩子們進行語言交流,提高其口語表達能力,然后也能讓其在寫作中有所憑借。小學生從低年級到高年級是語言從口頭到書面的過渡過程,將句子連成文章,這也是高年級作文的任務,隨著小學生的詞匯量增加,表達能力不斷提高,相應的作文知識也在不斷的豐富。在作文教學中,應順應學生認知梯度的變化,在情景訓練中,讓學生從句子到自然段再到一篇作文。作文寫作要求作者從多角度來分析,然后寫出作文,例如教師可以創設一個特定的情景,然后讓學生參與情景體驗之后,不規定作文寫作方向,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在體驗中的不同認知,進行相應的感悟,然后找到不同的側重點,從不同角度入手,進行作文嘗試,完成梯度式過渡。
三、梯度教學引導,鼓勵自主寫作
小學生是說話寫作的最佳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小學生具有較大的語言潛力,對于一切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心,根據小學生這一特點,可以充分利用寫作的機會,展現學生的形象思維,讓小學生能從最初的模仿說話,到看圖說話,將詞連成句,為寫作打下基礎。采取梯度教學方式,實現小學生詞、句和作文的梯度變化,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小學生本身的模仿能力較強,教師做好引導,讓學生能從模仿寫作到創作寫作的過渡,在這一過程也是小學生心理動態變化的過程。梯度作文教學能讓小學生在原本作文基礎上,不斷的上升,循序漸進。例如小學三年級作文的目標需要讓學生掌握基礎寫作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運用不同詞性的詞匯,然后到諺語、俗語和成語的應用;確保各種標點符合應用的準確,然后進一步應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方法。在活動環境下,教師作為梯度作為教學中的引導工作,讓學生自主參與到寫作中去,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在情境創設上,注重生活化,例如組織小學生展開一些社會實踐,不僅僅將教學拘泥在課堂中,通過實際情景的感受,讓學生根據情景完成作文的寫作。梯度作文教學就是要讓作文教學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里特點,由淺入深的推進,在傳統梯度教學的基礎上,融入活動環境,然后為梯度作文教學創造必要的條件。
綜上所述,活動環境下,為小學作文教學創設一個良好的活動環境,讓學生在情景構建的背景下展開梯度作文寫作,從多角度進行分析,由淺入深展開作文。情景建構和梯度作文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同樣重要,教師需要將二者相結合,從教育創新的角度嘗試教學,讓學生愛上寫作文。
參考文獻
[1]岳艷唯.小學生情景體驗構建與梯度作文教學探究[J].考試周刊,2017(A3):65.
[2]王新英.試析小學作文梯度寫作訓練策略[J].寫作(下旬刊),2017(06):23-24.
[3]劉婷.興趣,情境,梯度—關于小學語文作文的教學研究[J].考試周刊,2017(3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