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 劉博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培養青年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民辦高等教育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以及民辦高校自身的特殊性,都將使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巨大挑戰和難得機遇,客觀上也要求民辦高校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機制,不斷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增強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一、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于人才培養工作,創新育人工作理念
民辦高校在經歷了初創時期的規模發展后,目前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加強內涵建設,培養經濟社會所需要的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實現學校健康有序的發展。一是以創新工作來解決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機制、內容、途徑和環境等制約工作的問題。二是民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融合于學校的育人工作。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鍵是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親和力、感染力,特別是針對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呈現出價值取向多元化、價值主體自我化、價值目標現實化、價值選擇矛盾化等顯著時代特征的實際,要積極創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有機地融為一體,把簡單的理論灌輸和行政管理,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引導和服務,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促進大學生成人成才、健康發展的有效保證。三是民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建設“三全育人”環境。建設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校園環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礎。民辦高校要充分發揮其特有的體制機制和效率優勢,整合資源,協調統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和力量,營造有助于大學生健康成人成才的工作合力和校園環境。
二、新形勢下民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機制創新的重要意義
(一)民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機制創新是解決資本尋利性與教育公益性矛盾的實際需要。教育的公益性帶來社會效益,教育的產業性帶來經濟效益,這對矛盾在公辦高校中不明顯,因為其投資者和辦學者都是政府。政府把教育作為社會公益事業,每年都有不斷增長的教育經費投入,而民辦教育的投資者除了熱心教育事業外,是希望得到經濟回報的,這就產生了民辦高等教育中公益性與資本尋利性的矛盾。也就是說,民辦高等教育的投資者一方面會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又要保證教育教學質量,這就需要我們從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體制、運行機制和教育評估標準等多方面對民辦高等學校加以引導規范。對于民辦高校來說,健全思想政治工作領導體制是對教育目的的有效監督,是對投資主體的行為進行合理制約和規范,是保證培養人才質量的有效途徑。
(二)民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機制創新是實現民辦高校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民辦高校特定的辦學體制,要求其要有強烈的政治意識、市場競爭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努力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民辦高校的辦學模式和發展路子。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機制,一是要實現整體化,形成強有力的領導和便于統一指導、協調和安排的工作局面,充分調動各方面工作積極性;二是要實現連續化,在新情況出現時,通過及時調整各運行機制具體內容,確保工作各個環節的銜接,使思想政治工作一以貫之;三是要實現規范化,通過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明確各部門工作職責,使思想政治工作由虛變實,并融于各項工作和活動中。
三、新形勢下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機制創新的主要形式
(一)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隊伍結構。從廣義上講,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組成包括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指的是全體教職員工,這是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隊伍;第二層面指的是傳統的學生思想工作隊伍,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隊伍;第三層面指的是學生干部隊伍,這是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協作隊伍。從狹義上講,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主要是指第二層面的隊伍。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無論是力量配備還是理論素質、知識結構,都有待進一步提高。應該針對民辦高校的實際,不斷完善民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人員結構、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寬松的工作環境、合理的物質待遇,吸引優秀人才加入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積極探索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專業化和職業化道路;建立一套完善嚴格的輔導員的選拔、聘任機制,并建立對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常態化的培訓機制,努力建設一支精干高效、素質優良、專兼結合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從而使得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系統化、人員結構合理化、組織建設標準化、機構管理規范化,不斷推進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建設。
(二)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體系。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斷創新教育內容、教育載體、教育方法等,完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體系。一是創新教育內容,根據學生層次和教育內容的漸進性,注重因勢利導,增強教育過程的漸進性。針對不同層次不同特點的學生群體,確立不同的目標和內容,對于刻苦學習、渴望成功但又信心不足的學生,要進行樹立信心的教育,并積極進行輔導和指引;對于有天賦的學生,則可以有的放矢的引導他們認識自己的優勢并不斷擴大自己的優勢;而對于特困生、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則更應該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克服自卑心理,戰勝自我等。二是創新教育載體,通過建立主體性學生工作模式和構筑主體性學生教育形式,增強教育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重視學生社團組織的培育和引導。(作者單位為哈爾濱華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