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艷
【摘?要】
隨著醫學改革的推進,臨床生物化學檢驗實踐教學應改變傳統“重技能”培養,輕“人文”教育的教學模式。在強化理論和技能的教學的同時,也應該結合醫學檢驗的專業特點,重視學生重視能力的培養,不僅可以提高醫院醫療質量,減少醫療糾紛,同時還可以促進了檢驗和臨床科室的溝通。通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增加開設相關溝通技能培訓課程和講座,以及鼓勵學生參與臨床科研,不斷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
【關鍵詞】 ?溝通能力;實踐教學;臨床生物化學檢驗
隨著近年來醫療改革的不斷推進,對醫學實驗室的要求也有了新的標準,不僅要對患者標本進行收集和準確檢測,同時還應具備對檢測結果進行科學、合理的解釋,以及盡可能提供實驗室相關的正確咨詢性服務[1]。在臨床生物化學檢驗實踐教學中,帶教老師往往對檢驗相關的理論、質量控制及操作技能等較為重視,而對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常常忽視。臨床生物化學檢驗實踐教學的目的是讓實習生(尤其是醫學檢驗專業學生)能夠將學到的檢驗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有效的轉化為臨床能力,一方面提高實習生的動手能力,加強他們對實驗室操作重要性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夠進一步培養實習生的溝通能力,并能夠盡早熟悉醫院的醫療環境。作為醫學檢驗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研究對本院檢驗科臨床生物化學檢驗實踐教學中就如何進一步加強學生溝通能力的問題進行探討。
1??強化培養學生溝通能力在臨床生物化學教學實踐中的意義
1.1?溝通能力的重要性
臨床生物化學是實驗室對患者實施檢測和分析的一門重要學科,是由臨床醫學、分析化學、生物化學等學科交叉滲透形成的獨立學科,有理論內容難度大、實踐性強、自動化分析程度高以及樣本量大等特點。作為課堂理論教學的延伸,臨床生物化學檢驗實踐教學能夠讓學生以實習的方式,通過實踐并與書本知識進行連接,在實踐中掌握醫學檢驗的專業技能和知識,不斷累積檢驗工作經驗,對將來的檢驗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在當前的臨床診療中,醫學檢驗科的角色已經發生轉變,由原來的醫學檢驗轉變為了檢驗醫學,即真正的臨床科室。本科五年制醫學檢驗專業的設立,不僅是培養檢驗醫生所需的臨床學科知識,同時也包括使檢驗醫生需要具備的操作技能以及溝通能力。而檢驗實踐教學是完成上述培養目標的重點,通過實習的過程,使學生進一步夯實基礎,不斷提高溝通能力,最終能夠完成由檢驗技師到檢驗醫師的轉變。
1.2?提升醫療質量,避免醫療糾紛
研究顯示,醫療差錯、醫療事故的產生與缺乏有效溝通存在相關性。作為教學性醫院,對臨床生物化學實習生進行溝通能力的培養,能夠使他們在將來的臨床工作中重視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2]。通過有效溝通,檢驗醫生將檢驗結果及時告知臨床醫生,并獲得臨床醫生的反饋信息和對檢測結果的可靠性評價,對臨床醫生的疑問進行解答,能夠更好地對檢驗工作進行改進。臨床醫生也可以在溝通中對檢驗工作進一步了解,能夠更加合理利用檢驗資源。另外,通過有效溝通能夠降低醫療事故的發生率,一旦檢驗結果出現危重指標,檢驗科應迅速通知臨床,共同對檢驗結果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諸如樣本是否采集恰當等,同時應結合臨床情況對患者采取必要的救治。只有臨床醫生和檢驗醫生進行有效溝通,才能進一步確保患者檢驗結果的準確性,進而有效降低醫生的誤診率,不僅減少了患者的不必要損害,也促進了醫院醫療質量的提高,避免了醫療糾紛的發生。
1.3?促進檢驗和臨床科室的溝通
臨床生物化學檢驗實踐教學中對實習生進行溝通能力的培養,既可以提高實習生的自信心和責任感,使他們對臨床學科的知識更加了解,并進一步加深對自身不足的認知,同時還可以強化檢驗和臨床科室之間的有效交流。臨床醫生往往存在送檢樣本不合格或申請檢驗項目不合理的情況,進而影響了檢驗項目的正常開展,導致臨床醫生需要重新申請或采集樣本。通過臨床醫生和檢驗醫生的有效溝通,能夠有效防止這類事件的發生。即使存在這些情況,通過臨床醫生和檢驗醫生的及時溝通,共同查找事件原因,不互相推諉,就可以有效降低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能夠進一步創造和諧的工作環境,并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
2?培養溝通能力的措施
2.1?改革教學模式
目前,我國醫學快速發展,醫學專業也成為當今社會的熱門專業,各大醫學院校也不同程度擴招,但醫學教育資源仍然有限,導致醫學檢驗專業缺少臨床實踐機會,且溝通能力較低[3]。另外,我國的醫學教育體系仍然不夠完善,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對檢驗操作技能、檢驗質量控制及檢驗理論知識的教育,而對學生溝通能力培養的不重視,進一步導致學生溝通能力降低。因此教學性醫院應積極進行改革教學,從而適應現代社會人才的培養需要,真正做到醫療、教學、科研的“三位一體”模式。在機體的改革方面應做到“重技能”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人文教育”,諸如公共禮儀、社會學、醫患溝通學等。另外,在專業教學中還應同步加強溝通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認識到有效溝通的必要性。
作為帶教老師,在臨床帶教教師實踐中可利用問題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教學模式實施教學,讓學生能夠在具體問題或案例中學習溝通技巧,從而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臨床生物化學檢驗的帶教實踐中,通過設計并開展設計性實驗教學,使學生能夠參與實踐教學的全過程,諸如實驗的預習、報告、評估等,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
2.2?增加宣傳力度
為了進一步提高醫學檢驗專業學生的溝通能力,提高學生對溝通重要性的認知非常關鍵。在醫院網站、學校、院報以及微信公眾號等,進一步強化對溝通重要性的宣傳。科室可以定期開展小型講座,諸如“檢驗樣本的采集及運送規范”、“脂血和溶血的標本對生化檢測結果的影響”等,邀請有經驗的臨床醫生和檢驗醫生與學生進行交流。如果有條件,還可以通過開展醫學檢驗專業學生的臨床見習機會,從而使他們的專業知識得到進一步鞏固,并提高臨床分析能力,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升交流和溝通的能力。
2.3?提倡學生參與臨床科研
在臨床生物化學實踐教學中,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臨床科研,有助于培養實習生的主動思考能力,以及對新知識的探索能力,同時還能夠進一步培養他們的溝通能力。諸如,在檢測某項生物化學指標可能與某一臨床疾病存在相關性,通過讓實習生結合檢測結果與臨床醫生進行溝通,且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進一步開展合作研究,不僅能夠提高醫院的科研質量,也可以增加檢驗和臨床科室的的有效交流。與此類似,臨床醫生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如果存在不懂的檢驗知識和技術,可于檢驗醫生進行有效交流,并協商制定有效、可行的研究方案,從而共同分析數據及實施研究內容,共享實驗成果。
2.4?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作為醫學理論知識的傳播者,臨床生物化學檢驗實踐的帶教老師是實習生學習的典范,其帶教水平對實習生尤為重要。帶教老師不僅應具備較高的理論知識水平,同時也應具有較強的實驗技能。此外還要有良好的醫德醫風以及較強的溝通能力。帶教老師應定期參與臨床科室舉辦的研討會和講座,并及時將會議內容和精神傳達給科室其他工作人員、實習生等。
3?小結
隨著醫學改革的推進,臨床生物化學檢驗實踐教學也應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需進一步重視學生重視能力的培養。夏英等指出,對學生溝通能力進行培養是當前高等醫學院校醫學檢驗專業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3]。曹培榮等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4]。所以,高等醫學院校應改變傳統“重技能”培養,輕“人文”教育的教學模式,不僅需要強化理論和技能的教學,也應該結合醫學檢驗的專業特點,增加開設相關溝通技能培訓課程和講座。同時還應通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增加開設相關溝通技能培訓課程和講座,以及鼓勵學生參與臨床科研,以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
參考文獻
[1] ?喬蕊.中國檢驗醫師培養現狀淺析[J].繼續醫學教育,2015,29(01):5-7.
[2] 胡正軍,陳晨,戴瀟青,等.加強檢驗與臨床溝通 促進檢驗結果對患者負責[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7,25(15):166-168.
[3] 夏英,王飛清,李學會.臨床生物化學檢驗實踐教學中學生溝通能力培養[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01):93-94.
[4] 曹培榮.檢驗科與臨床溝通交流的必要性[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電子版,2017,04(14):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