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華
1、引言
本文在高校對雙創型計算機人才培養定位、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和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三方面分析了雙創型計算機人才培養現狀,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對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又以增加科技創新的有效供給、積極探索創新創業新模式和完善創新創業體制機制三方面來論述如何適應國家供給側改革新趨勢。
2017年9月雙創活動周“雙創促升級,壯大新動能”中“雙創”指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從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公開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已經有三年。有報道中指出創新創業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今年十九大召開,企業對“雙創”人才的渴望,進一步證明“雙創”成為發展新動能。企業對計算人才的需求是多種多樣,有軟件開發、硬件維護、網絡維護、設備維護、工裝安裝等等,專業能力是企業看重的一項,但是更看重的是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高等院校應該緊跟社會需求把創新創業教育辦好,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質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國家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2、雙創型計算機人才培養現狀
2.1 高校對雙創型計算機人才培養定位不很明確
高等教育對計算機人才培養培養的過程來看,創新創業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新精神為主體,但是很多院校培養的“雙創”人才是創新型人才與創業型人才的簡單疊加起來,沒有培養出社會真實需求的應用實踐型人才。高校既是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又是高水平科學研究和高質量創新成果的重要來源,更應該把培養人才作為終極目標。
2.2 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
高校教育基本是就業教育,看似具有完整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實則也僅僅是將一些以課堂講座形式為主的課程寫入人才培養計劃,而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開展創業活動的高校還極少,已經開設創業教育課程的高校,課程數量也極其有限,還有在課程授課教材的選擇教材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不是書面上有文字材料就算完整,更要看其內涵,像基礎課與專業課,理論課與實踐課,必修課與選修課之間的比例關系是否符合當下學生學情。
2.3 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弱
很多大學生畢業時自身創新創業能力弱。大學校內、校外之間存在脫節,大學生畢業時很難快速承擔起服務社會的能力,所學知識難以轉化為生產力,脫離學校的學習生長環境,初入社會的陌生感更讓大學生在創新創業能力上表現出弱勢來。
3、供給側改革下雙創型計算機人才培養思路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下勢必要求高校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增強人才有效供給。我國現在處于社會主義初期階段,國內發展及其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計算機人才需求量增大。國家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高校的計算機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3.1 增加科技創新的有效供給
增加科技創新的有效供給可以通過兩方面:一方面增加科技創新投入,高校增加科技創新數據庫和平臺建設投入,高校和其他文化研究機構共同合作的應用型研究項目的學生參與其中,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的發展。另一方面提高科技創新轉化,充分釋放以高校和院所為主體的知識創新體系所蘊藏的巨大潛力,完成從在校研究、實驗實訓開發、成果推廣應用三級過度。
3.2 探索創新創業新模式
以學生為主體,從培養主體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為目標,開創“創新意識激發—參加創新創業訓練—參與創新創業實踐—轉換創業成果”鏈條式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
(1)以興趣引導大學生,激發學生對創業的興趣從而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
(2)參與教師科研項目了解最新前言知識,并以校內外實驗、實訓工程化項目為學習平臺,實際動手操作完成創新創業訓練。
(3)參與校外大賽,以省賽應用科技類為主,有能力者沖擊國賽,并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到IT企業中鍛煉自己,提升自己創新創業能力。
(4)勞動成果是個人智力和能力的體現,部分學生通過企業可以將自己部分作品轉換成產品,將努力過程匯集成創業成果也能有效的驅動個人創新意識激發。
3.3 完善創新創業體制機制
深化創新驅動體制機制改革,摒棄制約創新創業觀念,釋放大學生活力,激發大學生創造潛能,在校園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環境。
(1)在校園增強以大學生為創新創業主體的動力,以實現科技創新為目標,推進科技成果的社會效應。
(2)強化社會及學校對創新創業的金融支持,給大學生注入創新創業的“商業”經營資金。
(3)完善校企深度融合機制,企業和校內大學生給共同開發新技術、新產品。
(4)營造創新創業氛圍,以社團活動、知識競賽為載體營造創新創業氛圍。
4、總結
計算機人才培養以實踐為牽引,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實現雙創型人才培養轉型。雙創型計算機人才培養以增加科技創新的有效供給,積極探索創新創業新模式,完善創新創業體制機制適應國家供給側改革新趨勢。
(作者單位:山東協和學院)